书城经济新常态改变中国
2557400000026

第26章 企业应对(3)

按照亚当·斯密的增长模式,我们看到市场规模越大,分工就越细;分工越细,创新就越多,技术进步越快;技术进步越快,经济发展就越快,财富积累也就越快;财富积累、收入增长以后,有可以进一步拓展市场。这样就形成了正循环,经济增长就是在这样一个循环中进行的。

这个模型对我们认识问题来说有很多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企业家非常重要。第一,经济增长一定是源于一个分工链条不断拉长,原来由一个人做的事,现在由2个人、10个人、100个人甚至10,000个人分成不同的东西来做,经济增长一定是专业化程度不断地加深。第二,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一定是在不断变化的。我尤其强调一点,在经济增长的落后阶段,物质的需求比重比较大,而越到后来越是非物质的、看不见的,包括我们讲的软件,这些东西的份额就变得越来越大。

比如,早期90%的人都在土地上种粮食,甚至做服装都是副业,而今天任何发达国家种地的人只占1%~2%,这1%~2%的人解决了90%以上的人的吃饭问题,像美国2%的农业人口解决了不仅美国人还有世界上好多人的吃饭问题。所以说我们在自然经济下,一个人既要生产粮食又要做衣服,这是自给自足,现在可能是一个人专门种粮食,另一个人专门做衣服。而且我们要认识到一点,在经济发展中不仅是原来的价值链条在拉长,更重要的是,我们原来想象不到的东西出现了,在我们人类的传统需求中没有的东西现在大家都在用。比如原来没有的手机,现在很普遍。

这是亚当·斯密告诉我们的一些非常重要的理论。

企业家创造了市场和分工

但是,亚当·斯密这个增长模式是有问题的,第一,市场是怎么出现的?第二,这个分工是怎么形成的?对此分析得比较多的是100多年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这本书中讲到了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经济增长中的“国王”。如果把这个理论嵌入刚才讲的亚当·斯密理论中,我称之为“修正的斯密经济增长模型”,这个模型的中坚是企业家。

第一,市场。市场本身不是自然存在的,不是已经有一种需求,企业家去想办法满足它。企业家最重要的任务是发现市场、创造市场。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东西,好比电脑市场、软件市场,原来都是没有的,再比如方便面市场也是没有的,原来只有面粉市场,这些都是企业家创造的。所以说企业家要发现、创造市场。

第二,分工。分工也不是自然出现的,而是企业家创造的。其实,企业家的每一个创新都在创造一种新的分工。最典型的是比尔·盖茨,在他之前是没有软件产业的,软件和硬件是在一起的,是比尔·盖茨创造了软件这样一个产业。很多经济的工具和生产方式也有了变化,原来我们是直接生产,现在是迂回生产,比如现在种麦子先要生产收割机、生产育苗,这都是企业家创造的。其实,创新本身就是企业家的一个基本功能。创新和分工又是相互作用的,分工越细创新越多,创新反过来又带动了分工。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创新,好多分工是不可能的。以刚才讲的方便面为例,如果没有生产方便面的机器,靠过去的擀面杖去擀面,就不可能有方便面这个市场,不可能有这种分工。

经济发展之后,新的财富怎么变成新的市场?这也要靠企业家的功能。可以说我们中国的企业家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差。为什么现在有好多的产能过剩?根本原因是没有创造出新的市场、新的需求。企业家没有把增加的财富和收入变成新的市场,只是在重复原来的生产,只是在原来的市场上进行重复制造,所以就出现了产能过剩。可见企业家对整个经济增长有多么关键的作用,无论是市场的发现、分工的出现、创新,还是收入变成新的市场,都要靠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的功能

接下来我稍微详细地给大家解释企业家在做什么。企业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功能:第一是发现不均衡,第二是创造不均衡。经济学家喜欢用均衡分析的方法,所谓均衡,就是所有的资源都得到了最有效的配置,没有赢利的机会了。企业的所有收入本身都是成本,你的销售收入都化为工资收入,比如地租、利息、原材料成本,没有任何经济利润可言。当然,你可能有一些快捷利润。企业家要发现这个社会中资源错配在什么地方,发现这种不均衡,然后因为追逐利润而选择生产,最后纠正市场的错误,使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第二,创造不均衡。假如市场已经均衡了,没有利润可言了,这时候怎么赚钱?就是打破均衡,靠创新。举个例子,电脑市场几年前就饱和了,中关村卖电脑赚的钱就是搬运工的钱,赚的钱可能没有卖天津煎饼的人多,这时候已经没利润了。苹果的iPad(平板电脑)彻底打破了均衡,创造了新的产品,那么它就有利可图。

当然,这两个功能总是结合在一起的,没有办法把它们彻底分离,但在理论上,我们仍然可以做这样一种区分,这对我们认识企业家的功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介绍一下“发现不均衡”的含义。发现不均衡其实就是发现套利的机会,因为资源没有被有效地利用,所以发现不均衡以后就可以赚钱,这叫作“套利”。套利分为三种类型:跨市场的套利、跨时间的套利、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之间的套利。

跨市场的套利其实很简单,你发现某些东西在一些地方很便宜,在另一些地方很贵,然后你从便宜的地方倒到贵的地方卖就赚钱了,这就是商人。不同的市场有好多知识,好多商人也是旅行家、行商,到处走,就变成企业家了。从古到今有很多例子,我从古代的企业家开始讲。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里讲了30多个企业家,都是套利型的企业家。汉武帝之前中国的市场是比较自由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的时期,那时候出现了好多大商人,比较有名的如吕不韦。我们知道吕不韦是个行商,他在韩国都城和赵国都城之间经商,不论任何商品,只要低进高出即可,所以他变成了大富豪。《货殖列传》中讲到,子贡利用卖贵买贱的方法在曹国与鲁国之间经商,也赚了大钱。举一个近代的例子,我们都熟悉的“红色资本家”阿曼德·哈默,哈默怎么变成一个企业家的?他作为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去苏联搞救死扶伤,苏联当时发生了饥荒,他发现苏联有很多珍贵的皮毛和宝石,这些东西在美国很值钱,但在苏联根本不值钱,没有人要。另一方面,苏联粮食短缺,而粮食在美国大量过剩,被烧掉倒在海里。这时候他给他的哥哥发了一份电报,说你给我收购多少小麦,我给你收购多少皮毛,这件事情一做,他俩都变成了大富豪。我们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些企业家,“投机倒把”“长途贩运”的人都是这样,比如联想的柳传志一开始就是做跨市场的套利。还有国际“倒爷”,都是这一类的企业家。

这种套利行为,我们通常认为它不创造价值,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这种套利行为使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配置,纠正了市场的不均衡,形成了统一的市场,实际上增加了社会的总财富。不过,随着套利的人越来越多,套利的空间越来越小,赢利的机会越来越少,也就是说一开始很赚钱,随着时间的推移,别人开始模仿你,你搞计算机,别人也搞计算机,最后搞到利润为零,这就均衡了。

第二种套利是跨时套利,当下买进他们认为便宜的货物,等待高价时出售。这依赖于企业家的判断,判断对了就赢利了,判断错了就亏损了。历史上有很多例子。刚才讲到的《货殖列传》里的有个人叫计然,他给越王勾践出主意,勾践用他的方法治国十年,越国富有了,灭了吴国;范蠡用他的方法治家,赚了巨万家产。还有个例子是宣曲任氏,其祖先是督道仓吏,在秦朝败亡时豪杰都争夺金银珠宝,而任氏独自用地窖储藏粮食,后来把粮食卖了赚了大钱。再举一个例子—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他比孔子还要早,被称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学家。他预测到某一年橄榄会大丰收,这年年初他就收购了所有的橄榄榨油机,后来果然橄榄大丰收,他把榨油机卖了,赚了大钱。经营市场上很典型的就是跨时套利,成败取决于对未来的判断正确与否。

第三种套利是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之间的套利。跟前两种套利不一样,企业家发现有些人无所事事,有些要素是闲置的,而有一些产品却供不应求,如果将无所事事的人组织起来生产供不应求的产品就可以赚钱。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家是组织者,不是简单的商人,商人可以自己做,而组织者需要具有好多其他的能力,其中组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乡镇企业家做的就是这种套利,而个体户是跨市场的套利。农村有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包产到户之后,一家的地一个劳动力种就够了,另外两个劳动力没事做,乡镇企业家把这些劳动力组织起来去生产,满足市场需求。再如,上海的退休工程师没事干,企业家可以每个月花几十元钱把他雇来创造财富。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也是一种套利,同样一个软件工程师,在美国花50万美元才能请来,在中国只花10万元人民币就能雇来,这样本来在美国做的东西可以挪到中国做。可见要素市场之间的套利,就是这样赚钱的。PE(私募股权投资)本身也是一种套利行为,比如美国有大量的过剩资本,中国的企业家有想法而缺少资本,就可以把美国的资本拿到中国进行套利。

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之间的套利的利润是这样发展的:一种产品一开始短缺,但随着竞争者越来越多,价格会下降;要素价格包括劳动力价格一开始很低,因为他没事干,给点钱就干活,如果更多人想雇他的话,那他就可以搞竞价,结果要素的价格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低,最后趋于均衡就不赚钱了,这样就达到了我们说的均衡。

总结一下,企业家发现不均衡的套利行为,可以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假设产品是给定的,有玉米和大豆,土地只能生产那么多,可以全部生产玉米,也可以全部生产大豆,中间可以替换,可以少生产玉米多生产大豆。企业家的套利行为和发现不均衡,就是把A挪到B,B挪到C,到C以后发现均衡了,就不赚钱了。接下来看有没有办法把生产的可行性往外移,要创新,创新就是打破均衡。苹果公司的成功就是因为乔布斯的iPad打破了电脑市场的均衡。其实,早期的工业革命也是打破均衡。比如英国工业从纺织业开始,纺织业一开始是手工的,有人负责织布,有人负责纺纱,但是飞梭发明之后提高了织布的速度,打破了这个平衡,出现了严重的“纱荒”,一系列革命就这样开启了。

创新需要对人性有深刻的理解

熊彼特对创新的定义是实现新的要素的组合,区分以下几种:第一,引入新的产品。第二,引入新的生产方式。第三,开辟新的市场。汽车在亨利·福特之前只有富人才用得起,是福特发现了穷人的市场—工人阶级也能用得起的市场,这就是创新。第四,发现新的原材料。第五,引入新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包括一般讲的商业模式,都可以归结为这一种。

创新在我看来就两个方面:第一,怎么提高总价值?第二,怎么降低成本?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产品(不只是已有产品,也可以是脑子里想象的产品),用总价值减去生产成本,剩下的部分归你和消费者分享。你分享的是价格大于成本的那部分,就是你的利润,而总价值大于价格的部分是消费者获得的,我们称之为消费者剩余。差额越大,你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就越多,同时你自己也越赚钱。这个要靠创新,创新至少体现在一个方面,假设成本不能降低,原来人家愿意付10块钱,你生产出了人家愿意付11块钱的东西,你也可以赚钱。所以说创新在本质上就是想办法扩大总价值和成本之间的差额。至于这部分怎么分配,依赖于价格,价格依赖于市场竞争,如果只有你一家做出来的话,定价可以接近消费者认为的总价值,如果竞争者比较多,定价需要与总价值有一定的差距,当然如果低于你的成本,你就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