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志丹县军事志
2651100000017

第17章 军事工作

军事工作主要包括战备、训练和管理等方面。军队平时的主要任务就是狠抓教育,严格训练,严格管理。在新的历史时期,志丹县人民武装部及驻境部队认真贯彻中央军委新时期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以经常性战备工作为核心,以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工作为重点,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不断加强战备教育和行政管理,强化首长机关和分队军事训练,狠抓制度落实,加大战备设施建设力度,使军事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第一节 战备工作

一、战备教育

战备教育是战备工作的重要方面,它贯穿于整个战备工作的全过程。志丹县人民武装部及驻境部队战备教育始终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总部和两级军区的有关指示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国内外形势、军队的职能和任务、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战斗作风、战备工作有关规定等作为基本内容,注重结合实际,坚持抓好落实。1969年9月,志丹县人民武装部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八二八”命令,号召全县民兵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加强战备,树立早打、大打的思想准备,做好打大仗的各项准备工作。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全军进入一级战备。县人民武装部按照上级指示,加强了对民兵的战备和思想教育,并建立民兵执勤队伍,随时准备执行上级的任务,19日转入正常。在各个不同时期,县人民武装部的战备教育侧重点虽然不尽相同,但有共同点:一是经常进行帝国主义和一切敌对势力的侵略本性和冒险性不会改变的教育,使官兵明确帝国主义就是战争,有帝国主义就有战争的危险;二是进行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教育,使官兵明确帝国主义和敌对势力总是玩弄和平与战争的手段,要树立常备不懈的思想;三是进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的教育,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念;四是进行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教育,把各项战备工作做细做好;五是以维护社会稳定为重点,加强经常性战备教育,完善各项预案,不断提高机关、民兵应付突发事件和执行任务的能力。

二、战备计划

志丹县人民武装部和驻境部队,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预计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时制定战备方案。

1950~1965年,针对美国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和县城内可能发生反革命武装暴乱的形势,志丹县人民武装部制定战备方案。“方案”根据不同情况,对组织指挥、兵力部署、武器配备、通信联络、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等都作了明确的安排。

1970年以后,针对当时国家面临的战争威胁,志丹县人民武装部制定反空袭方案和城镇人口早期疏散方案,明确疏散区域,进出道路,开进序列和方法等。1970年4月,县人民武装部根据陕西省军区、延安军分区关于编写“兵要地志”的精神,先后在全县抽调10多名干部参加“兵要地志”的编写工作,12月《志丹县兵要地志》编写完成,为迅速做好反侵略战争做好了充分准备。

1983年,根据上级要求,志丹县人民武装部修订了作战预案、战时人口疏散计划、兵员动员计划、战时支前计划。1989年制定了处置突发事件和平息局部动乱的有关方案,以后每年及时进行修订。1998年制定了武器库联防预案。2005年,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战时可能担负的任务,志丹县人民武装部修订了作战预案和保障方案。

为及时掌握情况,志丹县人民武装部成立“志丹县情报信息工作站”,为上级首长和机关正确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情报信息。1971年12月,遵照毛泽东主席关于“保守机密,慎之又慎”的教导,为有利于部队军事行动,适应紧急战备,便于通信联络,根据省军区指示精神和统一部署,县人民武装部首长统一使用规定代号。

三、战备设施

1998年,根据兰州军区《省军区军分区人武部预备役师(旅)团战备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的要求,志丹县人民武装部及时更新了战备设施,完善了“两室一库”(即作战值班室、战备资料室和指挥器材库)建设,建立了战备图库,配置了野战作业箱,给每名现役干部都配备了野战作业包和行军背囊,并按要求配齐了相应作业工具。

2004年,县人民武装部投资40万元,购置了电脑、网络服务器、激光打印机、投影仪、扫描仪、摄像机和交换机等硬件设备,建起了机关局域网,提高了机关办公效率。

四、战备值班

战备值班,主要包括首长值班、作战值班和部(分)队值班等。每逢节日(元旦、春节、五一劳动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志丹县人民武装部的部首长都亲自担任首长值班,机关干部担任作战值班,指定民兵分队担任值班分队,始终使部队保持高度戒备状态,随时处置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第二节 军事训练

一、清及清前军队训练

春秋战国时期,县境属魏。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吴起,曾任魏国西河守,十分重视对部队的阵形训练。他规定部队训练以明辨鼓号,变换阵形为主。具体要求,第一次击鼓检查整理兵器,二次击鼓操练阵法,三次击鼓迅速吃饭,四次击鼓急令整装,五次击鼓排好队列,听到鼓声齐响,举令旗指挥部队行动。还要求阵法训练要达到“圆而方之(圆阵变为方阵),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集合变解散)”十分熟练的程度(《吴子·治兵》)。训练方法,采取“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吴子·治兵》)吴起在驻西河期间还总结了丰富的练兵与打仗的方法,写成了《吴起兵法》,史称《吴子》。

秦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史记·秦始皇本纪》)。“郡置材官”。材官平时除维护地方治安外,主要任务是进行骑射武艺训练。经过训练的材官,征调到京师卫戍部队或边塞守备部队服役。

宋代,保安成为边塞重地,驻军较多。由于宋军的主要敌手都是以骑兵为主的少数民族军队,所以宋军的步兵、骑兵大都是弓弩手,其兵器配备也以弓弩为主,达到以射制骑的目的。宋军的训练,主要以训练士兵掌握弓弩的基本射技和加强体力锻炼为主。考核军士的训练水平,也主要是看他们能挽多大的弓弩,以及射箭的准确性。同时,宋朝火药发明后,也很快用于军事。

明朝军队装备了不少火器,军队训练有了新的发展。但对传统的刀、枪、弓、弩等冷兵器的使用训练仍然十分重视,尤其是明朝初期,仍以骑射训练为主。

清代“以武功定天下”,由于骑射为满族、蒙古族的传统技艺,故十分重视军队骑射武艺的训练。根据顺治时期朝廷规定,旗营的训练每月练骑射六次;每年春秋各营披铠甲练步、骑射各两次;每年年初分操两次,合操一次;秋季合操两次。同时,部队还重视开展体育运动,如登山、跑坡、跳高、跳远等项。火器的训练内容,一为射击(准头)训练;二是阵法练习。

二、革命根据地时期军队训练

(一)红军训练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反“围剿”斗争的环境残酷,战斗频繁,红军部队的军事训练主要是利用战斗间隙进行,每次战斗结束后,避开敌人,争取两三天时间进行休整训练,做到战训结合。部队军事训练的内容:战士主要进行射击、投弹、刺杀、土工作业和单兵攻防战术等基础课目训练,重点是手中武器的保养、使用和单兵利用地形地物。基层干部主要进行侦察、隐蔽、进攻、防御、遭遇、伏击、追击、退却等连排战术训练。经常活动于保安的红26军一般采取的训练方式是:

以老带新 新兵入伍后,由老兵随时向其传授技术战术知识。讲解武器的分解结合、擦拭保养、瞄准、射击,手榴弹投掷,站岗放哨,利用地形地物等。同时,当部队缴获轻重机枪、迫击炮等重武器后,也利用起义、投诚或被俘的国民党军官兵当教员,为红军培训机枪手和炮手。

结合实际训练 做什么就训练什么。夜行军时讲夜间行军队形、隐蔽联络、火光管制等;打伏击时讲隐蔽伪装、冲锋、白刃格斗等;放哨时说明哨兵守则;担任尖兵时交代尖兵搜索、侦察和报告敌情的方法。

战斗总结 每次作战后,由团召集连排干部或由连长召集全连进行讲评,指出优点与缺点,吸取经验教训,以求打一仗进一步。

(二)八路军训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留守在陕甘宁边区的部队组成八路军留守兵团,后改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1944年2月至1945年初,教导2旅驻守在志丹瓦子川一带,驻境部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训练。

干部训练 训练时间为3~6个月,其中军事训练占60%,政治、文化教育各占20%。训练内容主要是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土工作业等五大技术和单兵到连的攻防战术,并结合战术训练进行了防炮、防空、防坦克、防毒气训练。在训练中,不仅重视对干部进行战略方针和战术思想教育的同时,而且组织干部学会了战术指挥。

技术训练 部队训练主要以技术练兵为主,着重提高射击、投弹、刺杀三大技术,有时增加爆破、土工作业为五大技术。部队在技术练兵中,广泛地开展了“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的群众性练兵运动。迫击炮、重机枪、掷弹筒等重火器由旅、团集中进行训练,仍以提高射击技术为主。

“三防”训练 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讲解毒气的性质与种类;日军使用毒气作战的特点;毒气识别与侦察;天候、地形对毒气的影响;简便防护器材的制作;人员、马匹的救护洗消。防空训练的主要内容是:日机种类的识别;防空掩体的构筑;步枪、轻重机枪在有效射程内对低空敌机的射击技术;敌空袭后果的消除。同时,还抓了防坦克训练。防坦克训练的主要内容是:日军坦克的种类和性能;用地雷、炸药包和集束手榴弹打坦克的技术;防坦克障碍物的设置等。“三防”训练的主要方法是讲解理论和实际演练。

战术训练 驻境部队的练兵中,战术训练约占40%左右。主要进行单兵到连的攻防训练,特别注重近战、夜战的训练。强调近距离的迂回、包围、分割歼灭敌人。着重训练敌火力下运动、疏散队形、近迫作业、隐蔽伪装、突然发起冲锋以大刀、刺刀、手榴弹消灭敌人,靠肉搏解决战斗。在战术训练中强调精讲多练,着重野外作业。强调把防空、防炮、防坦克、防毒气贯穿于战术训练之中。强调抓住一切野外活动的时机进行机会训练。1944年,在全国准备进入战略反攻的形势下,部队着重进行了野战进攻作战的训练,内容包括包围、迂回、分割歼灭敌人的动作与指挥,并进行了森林地、沙漠地、高苗地等特殊地形条件的进攻作战训练。

训练保障 驻境部队的练兵运动,是在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场地、器材、教材等训练保障,全是自己动手解决。各部队在练兵准备阶段,普遍自己动手修建训练场地,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并集中群众创造,在实践中加以丰富。在训练过程中,集中各团的训练参谋和部队有经验的训练尖子,集体研究动作要领,然后组成示教组,分头到连队进行示范,给部队提供活的教材。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军队训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志丹县人民武装部和武警志丹县中队,始终把军事训练作为部队建设的中心工作来抓,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学习借鉴外来练兵经验,军事训练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发展前进。主要经过了以下五个时期:

(一)借鉴苏军经验的正规化训练

从1953年开始,志丹县人民武装部按照上级指示,运用苏联军队的训练方法,开展现代化条件下正规化的指挥员训练。指挥员训练采取分组施训,营团职干部编为中级班,营以下干部编为初级班。1954年后分别称为首长组和机关组。从1954年开始,指挥员训练的时间全年为320小时,平均每周8小时。其中军事训练与学习民兵业务各占一半。1956年,全年的训练时间减少为240小时,平均每周为6小时,其中军事训练与政治学习各为50%。

训练内容主要按照《训练大纲》规定内容和上级下发的年度训练命令进行。各个年度的训练课题有所不同。1956年的训练内容是:首长组训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战术训练,主要课题为加强步兵团对预有防御准备之敌的山地进攻;加强步兵团在敌人使用原子武器条件下的山地防御;加强步兵团在敌航空兵威胁下的行军和预期遭遇战斗;加强步兵团对预有防御准备之敌的夜间进攻等四个战术课题。同时,研究美军的山地防御和夜间作战特点。第二部分为技术训练,主要课目是步兵连轻武器知识与射击学原理;步枪、冲锋枪和手枪的第一、第二、第三练习实弹射击,轻机枪第一、二练习实弹射击和步枪单兵进攻战斗,机关组训练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战术训练,主要课题为单兵到连的攻防战术训练;原子、化学武器的性能及防护知识。第二部分为技术训练,主要课目为步枪第一、第二、第三练习实弹射击。第三部分为学习内务条令、队列条令。指挥员训练通常依照讲课(自修)、讨论、作业(操练)、考核、总结的程序施训。开始阶段,采取小集中大分散的方法组织学习,即坚持学习日制度。每周以半天时间(4小时)或者每月集中两天时间(16小时)进行军事学习。但是由于人员分散不容易集中,训练计划难于落实。因此,从1956年开始,把集中训练作为指挥员训练的主要方式,每年采取脱离工作岗位的办法,分批参加上级统一组织的集训,一次完成全年度训练任务。

(二)贯彻“以我为主”方针的训练

1958年,中央军委提出: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我为主进行军事训练,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扬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与练兵光荣传统,有选择地吸取外军训练经验。

根据“以我为主”的训练方针,从1959年起,志丹县人民武装部按照上级安排,认真贯彻“以我为主”的训练方针,有计划地组织学习毛泽东军事著作,重点学习《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和《十大军事原则》等六篇军事著作。1961年,县人民武装部干部学习毛泽东军事著作的时间达到150小时。以后的学习时间每年虽有调整,但大都保持在120~150小时。学习主要采取参加上级短期集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1959年和1960年两年,县人民武装部干部分三批分别参加了陕西省军区和延安军分区举办的轮训。每期轮训时间为45~55天。1964年2月,县人民武装部组织学习南京军区某部二连副连长郭兴福创造的练兵法,即:教练员要做到“四会”(会讲、会做、会教、会做思想工作),并按照“思想红、作风硬、技术精、战术活”的要求训练民兵。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训练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搞“突出政治”,大批“单纯军事观点”。军事训练的计划、检查、总结等制度基本废除;各种条令、教材被明令停用;干部训练停止。志丹县人民武装部担负了繁重的“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任务。从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至1970年,军队的军事训练处于半停顿状态。“文化大革命”中后期,军事训练相继恢复。1972年5月至1975年底,县人民武装部机关干部和县中队干部分批参加延安军分区教导队基层干部轮训班,进行技术和战术基础课目、内卫执勤业务和基本战术指挥的训练。通过学习训练,使干部业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进行打坦克训练。干部以打坦克战术训练为主,与技术训练相结合。主要通过参观打坦克战术演习和各项打坦克技术的示范表演,以及自身实际操作、演练,学会使用步兵五种反坦克武器、器材(反坦克手雷、爆破筒、炸药包、地雷、四〇火箭筒)打坦克战术。掌握“打”“炸”“阻”打坦克的方法。把打坦克贯穿于技术、战术训练全过程。

(四)正规化训练的恢复与改革

1977年12月,中央军委《关于加强部队教育训练的决定》颁发后,志丹县人民武装部把教育训练摆到战略位置。党委加强对军事训练的领导,形成“党委议军,主官上阵,军政共抓,机关共管”的军事训练新局面。要求人武干部进行“五能”训练(能使用基层的各种火器、能识图用图、能使用步机通话、能熟悉敌军编制装备和作战特点、能组织本级战术训练)。1980~1982年,县人民武装部领导分批参加陕西省军区团以上干部集训。从1990年开始,县人民武装部首长机关的训练内容为业务基础和本级战术两部分。业务基础分共同训练和分业训练两部分。共同训练部分包括军事理论、军事科技知识、辖区驻军情况、敌社情研究、军事法规、识图用图、战术标图、指挥器材使用等。分业训练部分包括首长机关训练和科室训练。首长机关训练内容有决心、指挥、控制三个训练研究课目;军事科训练内容有战备工作业务知识与技能、民兵应急分队建设、民兵军事训练、民兵组织建设、武器装备技术保障及管理、兵员动员工作、预备役登记统计、学生军训等八个训练研究课题;政工科训练内容有平时政治工作、战时政治工作、民兵政治教育、组织干部工作、“双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宣传工作、纪检保卫工作等七个训练研究课题;后勤科训练内容有平时后勤保障工作、战时后勤工作、财务管理、营产管理、军需管理等五个研究课目。战术训练内容有战备等级转换、行军运输、维护社会稳定、保交护路、战时兵员动员、拥军支前等六个训练课目。通过训练,改善了干部的知识结构,提高干部的“五种军事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运筹谋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检查指导能力、研究创新能力)。1995年1月,志丹县人民武装部被陕西省军区表彰为民兵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五)新时期高科技训练

1998年以来,志丹县人民武装部根据上级关于科技练兵的一系列指示,成立以部长为组长,副部长为副组长的科技练兵领导小组,学习高科技知识。2000年以后,县人民武装部突出抓好干部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开展以“会输入、会编辑、会制表、会打印、会使用业务软件、会网上传输文件、会查询资料”为主要内容的微机竞赛活动。2004年,机关局域网建成后,县人民武装部结合局域网功能,组织干部进行网上演练。2005年,县人民武装部在干部、职工中开展了“岗位练兵、岗位成才”比武竞赛活动,科技练兵活动得到了陕西省军区和延安军分区的肯定和表扬。2003~2005年,志丹县人民武装部连续三年被延安军分区表彰为军事训练先进单位。2004年县人民武装部被省军区评为军事理论研究先进单位。2005年,志丹县民兵徐敏、马光旭在全省民兵军事大比武中分别荣获第二、第四名,徐敏荣立三等功。

第三节 行政管理

一、行政管理教育

志丹县人民武装部和武警县志丹中队都十分注重部队的行政管理工作。县人民武装部无论是军队建制还是地方建制,都能始终抓好条令、条例的学习。并把条令、条例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活动中,建立和保持正规的战备、训练、工作、生活秩序。1997年10月7日,三大条令(内务条令、队列条令、纪律条令)修改颁布后,县人民武装部和武警志丹县中队集中人员、集中时间、集中精力进行学习,使官兵人人熟悉修改后条令的新内容。同时,每年春节前,县人民武装部都要集中一段时间组织机关干部进行条令、条例教育学习。由于管理教育到位,志丹县多年来从未发生任何事故案件。1984年3月,志丹县人民武装部被陕西省军区表彰为贯彻共同条令达标先进单位。次年1月,县人民武装部再次被省军区表彰为正规化建设先进单位。县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后,1998年12月,志丹县人民武装部被陕西省军区表彰为正规化建设达标单位。

二、行政管理制度

志丹县人民武装部和武警志丹县中队在进行正规化建设中,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各类人员职责,使行政管理有章可循。并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多次进行修改补充,使管理教育有了准则。特别是1996年志丹县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后,继续发扬过去的优良传统,修订党委议事规则,干部管理细则,武器库管理细则,以及一日生活制度等各项制度,并在执行规章制度中,对模范执行者进行表扬奖励;对违规者进行批评教育,以提高全体人员执规守纪的自觉性。

三、预防事故案件

预防事故案件的发生是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志丹县人民武装部和武警志丹县中队始终把“双防”(防事故、防案件)工作纳入党委、支部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以条令、条例为依据,以上级关于“双防”工作的指示精神为指导。从执行规章制度入手,从点滴做起,在抓好经常性工作的同时,把“双防”的重点放在人员、枪弹、车辆、钱物的管理上,做到把人管住,把枪弹管死,把车辆管紧,把钱物管好,防止和杜绝了各类事故、案件的发生,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