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楼观道源流考
2656400000003

第3章 楼观碑石及其他资料举要

《楼观内传》和《紫去衍庆集》记述楼观道史虽最为系统而集中,但要全面地研究楼观道史,仅仅凭借这两部道书还是远远不够的。以时间论,《紫云衍庆集》止于元武宗初年,对元武宗以后到明清间再未涉及。以内容论,即使对魏晋唐宋间的楼观人物和事迹,《楼观内传》和《紫云衍庆集》也时有遗漏缺略,有些极有价值的楼观碑石也有收录未及的现象。因此,要全面系统地研究楼观道史,还必须广泛搜集其他资料,特别是元代中期以后的资料。这一类资料,来源各异,内容庞杂,难于一一尽述,除随文引用标明外,仅分类举要于此。

一 楼观碑石

现存于楼观的碑石及碑文拓片,是研究楼观道史最直接的基本史料。这一类史料中,有些是元代初期以前已经存在,而为《楼观内传》和《紫云衍庆集》收录未及者,有些是元初以后出现,_L述二书无法记载者。仅举数例,以见其内容和价值。

(一)宋元之际诸碑

《紫云衍庆集》所收记事、传记类碑文,前有唐碑,后有元初之碑,唯不及宋,是一重大缺失。今存于楼观的宋碑最重要的有两通,一是宋太宗《改赐终南山宫观名额碟碑》,现在仍镶于西碑厅东墙上,碑文为宋太宗端拱元年十月十八日中书门下省颁发楼观的a文,记述奉圣旨准奏改楼观为顺天兴国观。二是宋徽宗大观二年《奉圣旨给地公据碑》,碑文为大观二年二月二十九日清平军(治所在今周至县终南镇)奉圣旨及尚书省札予,拨给顺天兴国观免税地六十余顷。这两通碑文反映了宋代朝廷对楼观的特别重视及其宗教政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此外,有元初碑石三通,一是至元二年《圣旨碑》,清末民国间尚存于宗圣宫三清殿前。碑文为至元二年颁发楼观的圣旨。二是《石志坚道行碑》,现存楼观西碑厅,述元至元十四年以前任宗圣宫主的石志坚(字廷石)的生平事迹。上述四碑按理朱象先都应该有所闻见。此外,现存于宗圣宫遗址内的《大宗圣宫设五品级提点所公文碑》,元至正元年(1341年)立石,为朱象先所未见者。

(二)明代诸碑

明碑现存于楼观者最重要的有四通,一是《重修五祖七真殿碑记》,现存宗圣宫遗址内,碑文述明嘉靖三十一年宗圣宫主持庞宗文率徒重建五祖七真殿的经过。二是(大元重建会灵观记》碑,该碑至明代已因山洪暴发被沙石掩埋。隆庆五年,楼观主持张道一募化重修楼观殿宇,同时将此碑提拔重立,该碑碑阴有重立小记200字左右记其事。三是《重建三清殿记碑》,记载明嘉靖乙卯年地震及万历二年楼观主持件明宫修三清殿事。四是《司理史公命建碑亭小记》褐石,现镶于老子殿外东壁。褐文述天启三年十月陕西省司理史某出棒银命当时楼观老宿姬真合修建碑亭一座,将老子《道德经》碑四通置于其内。这是对现存于楼观的《道德经》碑亭的最早记载。

(三)清代诸碑

楼观在清代进入了它在古代的最后一个兴盛时期,故清代楼观碑石保存至今者亦最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三类。一是记事类,有雍正十三年、乾隆四年、嘉庆十五年、道光七年、咸丰十年重修楼观的各种《重修记》碑五通;有乾隆十三年的《舍斋文》碑和道光五年的《新建碑亭记》两通。二是传记类,有梁一亮《道行碑》和刘合仑《衣钵塔碑》共两通。三是公文碑,有雍正八年《祟正学碑》和道光二十七年《断地碑》共两通。上述碑文详细记裁了清代楼观的重修兴盛过程、历代楼观主持的道行事迹、清代全真道龙门派的修炼宗旨和方法,及清代政府对楼观的政策,为研究清代楼观道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依据。

二 其他资料举要

对于研究楼观道史而言,楼观碑石资料的确有最为直接而具体的优势,但是,因为这些资料的眼界多限于一时一地,而且难免有自高门户、自重本派的私衷,所以又不可能对道教各宗派的面貌、对本派的特征,特别是对宗教同当时社会的关系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比较和评价。因此,为了科学地研究楼观道史,还必须广泛地搜集、运用其他各种资料。

(一)史书类

一般地说,各代史书是研究当时所有重大历史问题的基本史料依据。各代史书体例不尽一致,其中涉及宗教间题比较直接而集中的有“封禅书”、“天文志”、“五行志”、“艺文志”、“经籍志”、“释老志”、“礼乐志”、“职官志”,列传中的方技、技艺、隐逸诸传,以及某些帝王纪、人物传等。综合参阅这些史书,对辨别一些宗教经籍的年代作者、真伪,一些宗教人物的真伪、生平事迹,对理解重大宗教事件、教理教义、宗教生活方式的演变等,都是至关重要的。除“正史”之外,古代的一些笔记小说、稗官野史、丛书杂记等往往能补正史之所遗,纠正史之偏谬,具有特殊价值。

(二)方志类

古代方志书是关于某一地方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民俗、人物、胜迹等的综合资料,对研究地域性历史文化有特殊价值。终南山是楼观道的发源地和中心地带,因此,历代有关方志书特别是有关古雍州、关中、长安以及陕西省的方志书如《长安志》、《陕西通志》、《关中胜迹图志》及周至、户县、宝鸡、咸阳等志,及《华岳志》等,对研究楼观道史也有一定价值。《陕西通志》中的《金石志》及《关中金石记》、《石墨镌华》、《金石萃编》等,收录了陕西的不少寺观碑石资料,一些今已佚亡的古碑铭文可以从中找到。

(三)《道藏》

《道藏》一书是研究中国道教的基本资料依凭,与楼观道关系最为密切者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直接涉及楼观道的传记类,如《三洞珠囊》、《仙苑编珠》、《高道传》、(历代崇道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紫云衍庆集》、《混元圣记》、《云岌七签》等,它们保存了《楼观内传》三卷的大部分佚文及宋元以前楼观道的事迹。二是全真道的有关传记及典籍,如(七真年谱》、《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甘水仙源录》、《金莲正宗记》、《重阳全真集》、邱处机《a溪集》、《长春真人西游记》等,对研究全真道的创立演变、人物事迹有重要价值。楼观道自金元之际以后改奉全真,清代以后一直属全真龙门派。因此,研究金元以后的楼观道史,不能不涉及全真道。三是《道藏》所收其他典藉。研究楼观道史必须把握中国道教史的全貌,了解道教其他宗派的历史和特征,因此,《道藏》所收其他典籍、传记也应广泛阅读,互相参照。

《四)佛教典籍

中国道教史与佛道论争有密切关系,佛教的一些典籍对论争的过程、双方的代表人物、论旨、论文有比较广泛的收录记载,道书于此稍逊。其中重要者有《弘明集》、《广弘明集》、《集古今佛道论衡》和《至元辨伪录》等。本书魏晋隋唐和元代楼观史,对上述典籍屡有引用。特别是北周、唐早期、元初的三次佛道论争,他书或过于粗略,或有失实,而上述四种佛书之后三种却保存了当时的不少原始文献,较为可靠。另外,佛道二教在其各自发展演变中常有互相援引、吸收对方经籍教义、方法仪式的现象,要研究此中原委,也必须对双方典籍参照阅读。

(五)近人和今人论著

“五四”以后,不少教内教外的专家学者运用现代方法研究宗教史,写出了有重要价值的宗教史著作。本书只是在他们所开拓的苑地的一角再予耕耘而已,他们的观点、资料及研究方法使我们获益匪浅。陈国符先生的《道藏源流考》专立《楼观考》一节,其中的许多精辟之论为本书研究的出发点。陈垣先生的《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有关全真道的肯萦之论,本书基本采用。当本书初稿写成后,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刚好出版,对本书作者修改定稿有很大启发。另外,汤用彤先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有关楼观“通道观”的资料及论点,也对本书作者有很大帮助。

以上对有关楼观道资料的述略、考辨和举要,意在证明楼观道并非虚无缥缈、无史可征的神迹秘闻,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是古代传统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研究楼观道史有丰富的资料可资依凭。分别地看,这些资料的信实程度、价值大小各不相同,但如果能对这些资料认真辨析,仔细研究,互相参照,综合运用,则完全可以理出真实可信的楼观道教史,根本无须杜撰。本书或不能至此,乃学力和识见所限之故,非科学地研究道教史之不可能也。

§§源流篇—楼观道的历史演变和道法承传

研究楼观道,必须首先考镜其源流,弄清它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此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纵观楼观道史,可以大体分为五个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传说有一些幽人逸士修道于楼观,《楼观内传》称之为“本起”,实为楼观道尚未正式形成的前史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高道云集楼观,道教楼观派正式形成,楼观成为当时北方的最大道观。隋唐宋代,楼观派进一步发展,唐代早中期进入鼎盛时代。金元之际,全真道兴起于北方,楼观派亦衍化为全真,在元代早期又一次兴盛。清代中晚期以迄于今,楼观成为全真道龙门派在北方的重要基地,随着老子研究在海内外的兴起,楼观的文化地位进一步受到人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