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英雄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2698600000009

第9章

置之度外

“置之度外”比喻对人或事不再重视或不再理会。

此典出自《后汉书·隗嚣公孙述传》:“帝积苦兵间,以嚣子内侍,公孙述远据边陲,乃谓诸将曰: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东汉初年,虽然光武帝(刘秀)已重新建立了汉朝,可是还有很多人拥有重兵,占据个个州郡,要与刘秀争夺天下;表面虽然臣服朝廷,依旧想保留自己占有的地盘,准备待机而动。光武帝既然已经重复汉室,当然不能坐视这种割据的局面继续下去,决心要统一全国,前后经历了五年的时间,把函谷关以东的割据势力全部荡平,后来只剩下甘肃的隗嚣和四川的公孙述两股势力了。

光武帝鉴于隗嚣表面上已向他称臣,还遣他的儿子在京城洛阳做官,一时不足为患,公孙述远在西南边陲,路途遥远,攻取不易,暂时不想对他用兵,而更主要的,是打了许多年仗,兵力也需要休整一下,他在对部下众将官谈到隗嚣、公孙述二人时说:“这两个人暂时是不值得提的。”

众叛亲离

“众叛亲离”比喻众人反对,亲信背离,现常用来形容处境完全孤立。

此典出自《左传·隐公四年》:“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春秋时,卫国公子州吁将他哥哥卫桓公杀死,接着便夺取政权当了国君。他害怕国内人民反对,就拉拢宋、陈、蔡等国联合攻打郑国,想以对外用兵的办法来转嫁危急,从而树立威信,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这件事被鲁隐公听说后,就问大臣众仲:“州吁这次夺取政权能成功吗?”众仲回答说:“州吁这个人依仗武力,生性残忍。依仗武力就会失去群众,对人残忍就没有人愿意对他亲近,现在他处境孤立,是很难成功的。”

最后还不出一年,卫国人就联合陈国,用计将州吁杀了。

出一头地

“出一头地”的意思是高人一等。

此典出自《宋史·苏轼传》:“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北宋诗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着名的政论家,又都属于“唐宋古文八大家”。所以,苏轼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苏轼十岁时,父亲到四方讲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向他讲述古今成败的道理。苏轼听后,就能讲出其中的主要道理。苏轼长大后,通晓经史,每天写出数千字的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二十一岁的苏轼考取进士。当时,科举考试中作弊之风非常严重,主考官欧阳修有志改正弊端,审卷十分严格。当他看到苏轼的论文《刑赏忠厚论》时,非常赞赏,想把苏轼列为第一名,但是又怀疑这篇文章是苏轼请别人代写的,因此只把他列为第二名。

后来,苏轼把自己的文章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看后,认为苏轼才华盖世,就对梅圣俞(即梅尧臣,北宋诗人)说:“我应当让此人(指苏轼)高出自己一头。”听到苏轼这些话的人,都不断地议论纷纷,心里不服。可是时间一长,他们都心悦诚服了。

捉襟见肘

成语“捉襟见肘”原意是说衣服破烂,生活穷困。后来比喻顾此失彼,无法应付。

此典出自《庄子·让王》:“曾子居卫,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曾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他是孔子的学生,以孝顺而出名。他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等封建伦理道德和主张。相传《大学》是他的着作。他被封建统治者尊崇为“宗圣”。

庄周对曾参穷而不改其乐的品格非常敬佩,他对曾参贫居卫国时的境遇及品格,作了生动描述。他写道:曾子住在在卫国的时候,穷得非常厉害,穿的是以乱麻为絮而没有衣面的袍子,颜色十分杂乱难看,手掌脚底长满了厚厚的老茧。有时一连三天都揭不开锅。十年中没做过一件新衣服。头上戴的帽子不敢整顿一下,稍一动,穗带就断了。穿的上衣,拉一下衣襟胳膊肘就露出来了。脚上穿的破鞋,藏了前头而露出后跟。虽然这样穷困,可是他并不因此而忧愁。他常常拖着破鞋,引吭高歌,歌声就像敲击舍石一样洪亮,充满天地。曾参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天子不能召他为臣子,诸侯无法和他交朋友。他虽然十分贫穷,但却十分高尚。

作祟自毙

“作祟自毙”这个典故告诉人们,水庙峙,云行雨施是顺应天理;反之“倒行逆施”则终究要自绝于世人。

此典出自《子不语》卷八。

杭州人赵清尧喜欢下棋,只要听到棋子走动的声音,总要坐下来和人家对局较量。

一天,他到二圣庵游玩,看见一个道士,相貌非常丑陋,正和游客下棋。道士的棋术十分低劣,还自称是有道行的“炼师”,赵清尧心里很瞧不起他,一句话也不说,马上转身走了。

当天晚上,他上床睡觉,只见两团鬼火在帏帐上绕动,赵清尧并不害怕。过了不一会儿,一个青面獠牙的恶鬼,手拿钢刀,揭开帏帐。赵清尧厉声呵斥,青面鬼一下子又不见了。第二天晚上,满床铺发出细小嘈杂的啾啾声,好像小孩在学着说话。起初还听不太真切,仔细倾听,原来是说:“我棋术低劣,自称‘炼师’,与你有什么关系,竟敢小看我!”赵清尧这才知道是那个道士作怪,更不害怕了。接着又听到一个低低的声音咬牙切齿地说:“你好大胆,竟然不怕刀剑,我要用勾魂法要你的性命!”接着就念起咒来:“天灵灵,地灵灵,当门顶心下一针。”赵清尧听了之后。顿时觉得浑身肌肉跳动不停,好像在颤抖的样子。他便强忍着控制住自己,一动也不动。又用手堵住的耳朵,躺下以后,咒语又从枕头里发出来。就这样,赵清尧坚持忍耐了一个多月,有一天看见那个道士泪流满面地跪在床前说:“我因一时恼怒,行了法术恐吓你,想要你求饶,好诈取些钱财,没想到你总不动心。后悔也来不及了。我的法术不能侵害人,反过来自己就要遭殃,我昨天已经死去,但阴魂没有归宿,愿来服役侍奉,在您家里作个预卜吉凶的樟柳神,用以赎我先前的罪过。”赵清尧一直不予理睬。

第二天,他派人去二圣庵一看,那道士真的已经自杀了。

舍身取义

身:生命。取:求取。舍弃生命以求得正义。

此典出自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

豫让是春秋时晋国的义士,曾受到智伯的重用。智伯后来被三晋打败身亡,因赵襄子是杀智伯的主谋,所以豫让要杀赵襄子替智伯报仇。他扮成一个残废的人,走到襄子的厕所去,假装粉饰墙壁,想伺机刺死襄子。襄子去小便,忽然觉得心里有点跳动,知道有人要刺杀他,便叫人捉住粉饰墙壁的人,一问原来就是豫让。襄子知道他是替智伯报仇,感念他是义士,所以把他释放。

豫让后来又把漆涂在身上,剃去胡须和眉毛,毁了容貌,扮做一个乞丐,连他的妻子也认不出来,但说话的声音还没有改变,于是他又吞炭改了声音。一天,他预先躲在赵襄子必经的桥下,赵襄子将要走到桥上时,忽然他的坐骑惊叫起来,赵襄子知道一定又是豫让来行刺了,叫人搜查,果然不错。赵襄子叹道:“豫让,你替知己报仇,人家都已知道你的义举了,这次我不再放过你,成全你吧,请你自己了断吧!”豫让也被襄子的话所感动,请求襄子把袍子脱下来,他在襄子的袍子上刺了三刀,然后自杀。

贪生怕死

形容贪恋生存,畏惧死去。

此典出自汉·班固《汉书·文三王传》。

西汉末年,汉哀帝的皇亲刘立,凶狠残暴,无恶不作,根本不把地方官放在眼里。不久,又任意杀害下属中郎曹将等人。

哀帝大怒,派廷尉等高官去梁国查办此案。刘立装病不起。于是办案官员传讯梁国大臣,指责刘立不思悔改,对抗朝廷,并透露风声说,圣上将下令收回梁王印玺,将他逮捕下狱。

直到这时,刘立才感到事情严重,赶紧脱去王冠,跪在地上求罪。他把自己犯罪的原因归之于幼年失去双亲,在宫中与宦官、宫女相处,染上了不良习气;加上左右大臣搬弄是非,常把他一些细小的过失传到朝中,以至圣上对他不满。

接着,他又可怜巴巴地说:“这回我杀了中郎曹将,确实罪不容赦。但是现在腊冬快过去,新春大赦就要到来。由于我贪恋生存,害怕死去,所以假装生病,并非是故意对抗朝廷。这样做是希望侥幸拖到明春等待大赦。”到了第二年春天,哀帝大赦天下,刘立又一次逍遥法外。但是,刘立还是没有好下场:后来王莽篡权,刘立被废为平民,不久自杀身亡。

贪小失大

泛指因贪图小利,从而造成重大损失。

此典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权勋》。

战国时,齐宣王下令出兵伐燕,最后燕王被杀死,齐国士兵从燕国掠走了许多财物。燕昭王即位以后,一心想要报仇,他招纳贤士,发展生产,慢慢地把燕国治理得强大起来。

经过二十八年的准备,燕国已有足够的实力讨伐齐国了。这时齐宣王已死,他的儿子齐阂王是个昏庸贪婪的君王。燕昭王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派大将乐毅率领五国联军去攻打齐国。

齐阂王听说五国联军来进攻齐国,忙派大将触子率领军队到济水边去迎击。触子对齐阂王非常不满,有意想打败仗,就命令齐军同五国联军开战。可是两边的军队刚一交锋,触子就又命令齐军撤退,齐军士兵不知怎么回事,转身就逃。乐毅率领五国军队趁势追击,结果齐军大败,触子也在混乱中乘着一辆兵车跑了,没有人知道他的去向。

达子是触子手下的大将,他把余下的士兵组织起来,准备继续抵抗燕军。这时,齐军将士们已是又累又饿,军心涣散。达子为了稳住军心,就要求齐阂王犒赏士卒。没想到齐阂王不但不给赏赐,还怒气冲冲地骂道:“你们这些没用的残兵败将,还想要我赏赐?

我不杀你们,都已经是客气的了!”

达子听了,感到非常失望,那些将土们更是一个个怨恨交加,他们都在心里说:“像齐阂王这样的国君,我们真不值得为他卖命。”

结果,燕国军队打过来时,齐军的士兵们都无心抵抗,全都逃掉了。燕国军队毫不费力就攻占了齐国的都城,齐阂王也逃走了。

燕国军队找到了齐国的国库,把国库里的金银财宝抢劫一空,齐阂王舍不得拿点钱财来赏给士兵,结果不但国库没保住,而且国都、君位都丢了,后人嘲笑他是“贪小失大”。

贪财好色

贪爱财物,喜好女色。

此典出自汉·班固《汉书·高帝纪》。

在秦的暴政下农民纷纷起义反抗。项羽、刘邦也于公元前200年在吴县、沛县起义反抗秦军。

刘邦率军西行,一路所向披靡,进入关中。秦王子婴向沛公投降。刘邦以前做小官吏的时候,喜欢饮酒,贪恋女色,常常喝得醉卧在地。打败秦军后,樊郦、张良都劝谏他眼光放远一些,他便封存了秦宫中的珍贵宝物和财物,废除秦朝的严刑厉法,自己又率军返回霸上。

项羽率领诸侯军队西来,刘邦早有防备,已关闭了域门。

项羽听说沛公已平定了关中,大为恼怒,派人攻破函谷关,长驱直入,到达鸿门,沛公没有拜见项羽。

沛公部下曹无伤听说项羽要攻打沛公,想讨好项羽,得到封赏,就派人传话给项羽说:“沛公要做关中王,宫中的财物都被他据为己有。”项羽听后更加愤怒。

项羽的谋士范增也主张攻打沛公,他的理由是沛公原先贪财好色,而今却对财物、美女不屑一顾,显然他一心想要统一天下,创功立业,乘他羽翼尚未丰满之时,一举摧毁他。

项羽听从了众人的建议,招兵买马,准备攻打沛公,以绝后患。

所向风靡

风靡:草木随风倒下。比喻惧怕强敌,闻风溃败。

此典出自唐·房玄龄等《晋书·王传》。

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企图吞并吴国,统一中国。命令王鸱负责制造船只,做好进攻吴国的准备工作。

王鸱受命后,在蜀郡益州制造战船。益州位于长江上游,木屑顺流而下,吴国太守吴彦捡到后,向吴主孙皓报告:

“晋国看来准备攻打吴国了,必须增加建平的兵马。晋国拿不下建平,就不敢渡过长江。”孙皓没有引起重视,只图自己享乐,不顾国家安危。

七年后,王鸱已做好伐吴准备,他主动请求出战:“吴主孙皓荒淫凶残,国内怨言四起,现在是伐吴的大好时机。我负责修造的那些船只,因为时间长了,有的已逐渐损坏,再说我年已七十,说不定哪天就死了,希望陛下千万不要错失良机。”

晋武帝终于下定了决心,公元279年,令水陆六路大军20余万人同时出动,进攻吴国。

王鸱率领的大军浩浩荡荡,从成都出发,顺流而下。吴国为了对付晋国,在长江险要地带用铁索拦住江面,又将一丈多长的大铁锥暗置江中,用来破坏晋国的战船。晋国早有防备,做数十个大竹筏,攻破了吴军的防线。王鸱率军顺江直下,先后攻取吴国多座重镇,直抵建业三山。

公元280年,王鸱率八万大军离船登陆,直入石头城,吴主孙皓投降,至此,魏、蜀、吴三国分裂的局面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