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美国:从殖民地到惟一超级大国
2716500000015

第15章 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 美国经济发展从来不追求全国千篇一律的统一模式,各地区间并非相互模仿,保持一致,而是相互竞争,发挥其所长,这样美国各地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形成了不同的经济特色。也正是在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基础上,美国才实现了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殖民地时期,大多数殖民地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粮食或其他经济作物。然而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相较于南部,气候寒冷,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如果也执著于农业生产,必将努力甚多,而收获不大。新英格兰地区没有这么做,而是因地制宜,发挥了地区优势。新英格兰地区紧靠大海,沿岸有许多优良港口。大海给新英格兰地区带来众多的渔业资源,鲭鱼、鲈鱼、鲱鱼、鳗鱼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尤以鳕鱼为甚,于是新英格兰人纷纷以捕鱼为生。在新英格兰渔业鼎盛时,一小小渔镇便可能有捕鱼船几十艘,渔业收入占新英格兰人收入的大半。捕鱼需要船只,而新英格兰地区木材资源丰富,加之有许多优良港口,于是新英格兰地区大力发展造船业。新英格兰地区造船业发展迅速,甚至对母国英国造船业造成冲击。新英格兰地区有了大量的船只,有优良的港口,于是可以把大海变成黄金水道,对外发展远洋贸易。新英格兰把捕获的鱼输送往外地,也输出当地的其他特产,同时输入本地必须的物品,这样就扩大了与外地的贸易。新英格兰人从东非运出硬树脂,从巴西运出橡胶,从夏威夷运出檀香木,从哥伦比亚购买水獭皮,同时他们给爱尔兰人运去食物,向中国销售花旗参。新英格兰人有时常年在外,与俄国、巴西、秘鲁、印度、中国、非洲等地进行贸易。1784年第一艘到达中国的“中国皇后号”便来自新英格兰地区,它经过六个多月的航行抵达广州,向中国出口花旗参,同时购买中国的茶叶和其他特产。

新英格兰人喜欢冒险,崇尚经商致富,具有企业家精神,他们捕鱼、造船、远航贸易,把地区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还开发了本地少有的两种资源:天然冰块和花岗石。新英格兰气候寒冷,盛产冰块,新英格兰人利用人们对天然冰块的需求,改进采冰方法,改善冰库效率,兴起了采冰业,并通过黄金海道,不仅满足美国其他地区需求,还销往海外,使之成为新英格兰一个支柱产业。1846年新英格兰外运冰块65 000千吨,10年后总量翻了一番。花岗石成为新英格兰的又一大出口商品。新英格兰人改进开凿方法,研制出各种开采和搬运工具,开通至港口的人工运河,把花岗石行销全国乃至海外。

捕鱼业依靠大海丰富的渔业资源,采冰和花岗石需要丰富的自然资源,不过这些资源终归有限,而且新英格兰地区人口越来越多,这些资源就更显不足了,这个时候,受1812年美英战争的影响,新英格兰地区首先开始了工业化。新英格兰地区河流较多,水力资源丰富;移民聚居,人力资源丰富;新英格兰还有发达的交通,可以从南方和世界其他地方运进原料,同时也向外输出制成品。正是在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下,新英格兰地区各种工厂建立起来,首先是纺织业,随后是制鞋、冶炼、制造枪炮等其他工厂。工业化迅速发展使得新英格兰地区出现经济繁荣,成为美国经济发达地区,并积累大量财富。南北战争后,美国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美国(尤其是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开挖了大量运河,还修建了庞大铁路网。东北部在工业化中出现大批雄心勃勃,敢于冒险的企业家。他们利用东北部雄厚的资金、发达的交通、充足的劳动力,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建立大型公司和企业,如卡耐基的钢铁王国、洛克菲勒的石油王国、摩根的金融王国、福特的汽车王国等。东北部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纽约华尔街也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东部还利用其资金、技术、信息对外投资,进一步发挥其优势,保持其在全国的领先位置。

二战以后,东北部传统工业由于受中部和南部的低成本竞争,特别是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已复兴的西欧和日本等国家)的挑战,逐渐衰落和萎缩,东部经济一度处于困境,陷入危机。但东部很快找到地区优势,依托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知名大学,利用其高等院校集中,优秀人才济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东部企业与大学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利用大学实验室中开发的新技术,推出自己的新产品,占领全国乃至世界市场。如美国著名的波士顿128号公路,便集中了数码设备、通用数据、王安电脑等为代表的几百家高科技企业。东部首先开始了美国的经济结构转型。

由此可见,美国东部长期以来作为美国经济发达地区,一直遵循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的原则,开始是利用其地理位置、人力资源,后来则是利用其资金和技术,促进东部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美国南部同样如此。美国南部气候温暖,土地肥沃,适合种植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加之美国南部还有大量黑人奴隶,于是南方发展起种植园经济。1793年惠特尼轧棉机发明以后,南部大力种植棉花,成为著名的棉花王国,一度控制了世界的棉花市场。不过南部经济结构过于单一,且完全依靠奴隶,没有完全发挥其经济潜力。南北战争中,南部受到很大破坏,战争结束后,奴隶被宣布解放,南部失去了原有的经济体制,但又未能根据地区特点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经济发展的新的体制。南部一度处于□徨状态,还受困于种族问题,未能发挥其地区优势,故南部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直到二战以后,南部才实现了经济的崛起。南部经济发展原因一方面是二战及战后,联邦政府加大了对南部的投入,如税收减免和转移,在南部投资建立国防军工企业等。更主要的是南部逐渐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出自己的地区优势。第一,与东北部相比,当时南部税收低,生活水平低,地价便宜,生产成本较低,因此大量吸引了外来投资。南部各地也纷纷制定了各种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第二,南部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战后被发现并开采,因此南部大力发展了石油开采、运输、化工产品的提炼加工等一系列产业;第三,南部气候条件较好,不仅适合于发展宇宙航天、电子、半导体等工业,还可大量吸引北方居民来南方度假、旅游。如佛罗里达温暖的天气对于很多不喜欢东北部寒冷冬天的老人很有吸引力。第四,南部有些地方也像东北部一样利用其高校云集,建立起高科技企业工业园,比如北卡罗来纳州便依托杜克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建立北卡罗来纳研究三角园,集中了大量高新技术研究中心,并聚集了医药、生物、电子、芯片等一批相关企业,促进了当地工业的发展。总之,当南部把其地区优势发挥出来后,其经济便发展迅速,一日千里。

美国西部经济发展也发挥了其地区优势。西部长期以来缺少居民,但土地资源丰富。西部便利用其富裕充足的土地来吸引移民,吸引资金,西部免费或低价给移民赠送土地,让他们耕作建立农场和牧场。西部免费或低价赠送土地给公司,资助他们修筑铁路。因为铁路的修筑既可给西部带来更多移民,又可使西部的粮食和矿产资源得以运出。西部经济便随着移民的不断增加而发展起来。西部为发挥地区优势还因地制宜制定或者是默认了一系列符合西部特色的法律制度。为鼓励移民拓殖并遏制土地投机者,西部默认了先来先占原则,西部确认首先真正定居耕作者,对那片土地享有产权,即使当时尚未得到法律确认,这样就防止了非定居者的土地投机买卖。在西部较干旱的地方,人们也认可对河流等水资源的先来先占。传统法律一般认为河两岸、上游和下游居民共享河流的水资源,但在西部由于水资源缺乏,这样它很可能满足不了任何一方的要求,不利于水资源的保护,也不利于土地的开垦和耕作。西部早期利用其广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发展粮食种植业、畜牧业和采矿业。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开始出现大量城镇,西部也发展起自己的交通运输业和钢铁制造业。芝加哥成了美国的钢铁中心,而底特律则成了美国的汽车城。

应用科学,不断创新 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还在于其不断应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美国开始是由于地广人稀,缺乏劳动力,所以希望大量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以弥补人手的不足。后来则是因为面临世界上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竞争,为保持其经济地位而不断发明和应用科学技术。因此,美国总是迫不及待地把大量最新的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同时又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发明和改进之。

美国现代工业的出现源于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工业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发展和应用新科学技术的过程。1790年,塞缪尔·斯莱特在罗得岛修建第一座机械化的纺纱厂,开始了美国的纺织工业的革命。机械化纺纱厂在英国早已出现,不过英国担心面临竞争,禁止出口机器设备、设计图纸、技术模型等,美国多次试图引进或仿制却不可得。斯莱特通过在英国工厂长期观察和实践,熟记了阿克莱特纺纱机的结构和原理,并在美国进行了成功的复制。从此美国纺纱业进入机械化时代,一时间新英格兰地区出现几十家纺纱工厂,1840年运转的纱锭超过200万个。纺纱的机械化对织布机的改进提出了要求,因为老式的手工织机已经不能满足纺织工业的要求。1814年,美国采用了动力织布机,极大地提高了织布效率,使美国可以生产大量质优价廉的布匹,在国内外市场上和英国竞争。

科技使纺织工业发生的变化同样发生在其他工业领域。1799年奥利弗·埃文斯发明了自动磨粉机,并建立美国第一所机械化的大规模生产的面粉厂。1804年,他又发明了高压蒸汽机,很快应用于汽船、纺织、印刷、面粉等相关工业作为动力。从此人们建厂不再受限于水力资源的限制,而且蒸汽机广泛应用于汽船与火车,还引起了一场运输交通的革命,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

1830年弗里德里曼·盖森特曼试验成功无烟煤炼铁法,很快成为美国主要炼铁方法。1851年威廉·凯利发明的“空气沸腾法”大大减少了冶铁中的碳含量,开启了炼钢的新时代,大量钢的出现被用于建设铁路、建造房屋,制造机器设备工业产品等各个方面,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在美国,新产业的开辟常在于新技术的应用。如前所述的新英格兰的采冰业和采花岗石业,如果没有“冰王”图德设计的高效冰库,开采出来的冰就没法储存,因为旧的传统冰库季节损耗率超过60%。如果没有韦思发明的一套采冰机械,如扫冰机、采冰机等,采冰的成本也不会大大降低。新英格兰地区的采冰业正是在克服一系列技术难题后才兴旺发达起来的。开采花岗石也是如此,如果威拉德没有研制出各种采石工具如抬力起重器、拉力起重器、吊高起重器,如果不应用布赖思特发明的八轮车厢和其他一些基本器材,如道岔扳子、轻便超重机、转车台等,开采花岗石要成为一种产业也几乎不可能。而如果没有这些产业的支撑,新英格兰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繁荣也不可想象。

技术在农业上也得到广泛引用,美国农业的发展与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是技术引起的。1793年,惠特尼发明轧棉机,引起南方一场农业革命。从此南方开始大规模种植棉花,并很快成为棉花王国。技术在推动农业向西部进军的过程中起了尤为重要的作用。西部缺水,风车的制造解决了这一难题。西部农民可以利用风车把地下水抽到地上来以浇灌庄稼。西部缺乏木材,牧主们很难找到便宜材料做围栏,带刺铁丝的发明满足了人们的这一要求,使人们可以圈定自己的牧场,照看自己的牲畜。西部地广人稀,有时一家农场主可能有几百或上千英亩土地,单靠人力手工劳作肯定是不行的,大量农业机械的发明和应用提高了人们的劳动效率。收割机、打捆机、脱粒机的使用,使一个操作这些机械的人可以干几十个人手工干的活。开始这些机械尚是用马作为动力,后来则使用蒸汽发动机和汽油发动机等机械动力。大型拖拉机、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使用,解放了农业劳动力,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使耕作面积不断扩大,农民收入增加,同时又为工业提供富余劳动力,为其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农业技术的应用不仅表现在农业机械化,还表现在种子的改良和培育,肥料的研究和生产等方面。在美国,不仅私人公司企业提供相关技术和产品,政府还通过农业技术站提供帮助和服务。在美国,每一项技术很快便被商业化并得到使用,如氮肥便是在政府研究出来后很快由私人企业商业化并在农业中得到应用。而每一项技术的应用又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农业生产和美国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美国对它的应用迅速而广泛。得益于这些最新的成就,美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的发展。一系列技术发明的应用,提高了美国交通运输效率。T型铁轨的铺设,电极的发明、安全车钩、气闸、信号和道岔的使用,使得铁路安全大大提高,加上标准轨距的采纳,钢轨的使用,这一切都使铁路运输速度加快,运量增加。从1898到1913年,铁路货运量增长了近一倍,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冶炼业发展也是如此,美国各钢铁公司不断发明和使用新技术,他们用平炉冶炼法代替传统的酸性转炉冶炼法;设计和采用更大的冶炼炉来提高效率;采用热鼓风法,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美国钢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钢产量不断上升,由1871年不到10万吨上升到1915年的3 000多万吨,远远超过其他工业国家。钢铁业的发展还带来相关工业的发展,采煤、铁矿、金属加工、机械制造业都得到长足进展。

由于轻型内燃发动机的发明,汽车工业出现,并很快得到迅猛发展。美国第一辆汽车出现于1892年,到1927年时,美国每年生产汽车超过2 000多万辆。汽车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1869年,威斯汀豪斯便建成一座发电厂并研制成功变压器,但直到1888年尼古拉·特斯拉发明交流电发动机后,电流才能转化为机械动力。美国人很快就应用这一技术,用电力替代蒸汽和水力作为主要动力,开始了大规模的电气化革命。

美国对科技的应用对其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二战后表现得更为明显。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一跃为世界头号强国,特别是二战后,美国经济更是达到一个巅峰。之后随着欧洲和日本经济的复兴,美国的一些传统工业由于工资高、成本高受到猛烈冲击,如钢铁、汽车、纺织等,不过美国成功地应用了最新科技成就,在经济竞争和结构调整中保持不败之地。1951年美国制造第一台商业电子计算机,此后,计算机与其相关工业在美国得到迅猛发展。电子工程、半导体开发芯片制造、软件设计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并成为美国支柱产业。美国还把计算机技术迅速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利用计算机进行工业设计、产品开发等。美国在通讯领域也不断应用最新科技,开发出移动电话、可视电话、光纤光缆、程控交换器等一系列产品。美国把喷气式技术运用于民用航空,并发明集装箱运输等。美国在农业、医药等方面也大量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新品种、开发新产品。正是由于美国不断应用最新科技,它一直能引领世界经济潮流,顺利实现结构调整,保持其强国地位。

改进生产方式,完善管理体制 美国经济发展原因之三在于不断改进生产方式,完善管理方法。美国工农业生产在应用先进技术的同时,通常伴随着生产方式的改进;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完善管理方法。

美国在工业化之初,便对传统英国工业生产方法进行了改进。在当时英国,纺织工业是分散进行的,各个不同的工厂通常只有单一的制造工序,或纺纱,或织布,或印染等,所以由原棉到成品布匹的出现,要经过许多厂家才能完成。美国希望改变这一作法。1814年弗朗西斯·洛厄尔在马萨诸塞州沃尔瑟姆开办了一家工厂,他把纺、织、印染合并在一起,重新安排各种工序,并集中使用动力。这样他的工厂便可以一头输入原棉,一头出产布匹,节省许多中间环节,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大大降低了成本。沃尔瑟姆工厂是美国第一批大型联合企业,创造了现代工厂组织,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之能在国内外市场上赢得竞争,促进美国纺织工业的发展。

如果说洛厄尔的工厂是最初的流水线作业,惠特尼发明的“划一制”则可谓最初的通用化生产。洛厄尔工厂是把几个生产过程集中起来内部化,而惠特尼则对企业内的劳动实行专业化和进一步分工。1789年,美法关系紧张,战争正处于准备之中。伊莱·惠特尼向美国政府提出,愿意在短期内生产大批枪支,并与政府签订合约,在28个月内生产10 000支枪。惠特尼本人并无造枪经验,美国当时也缺乏大量熟练工人。但惠特尼试图通过改进生产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他把枪支分解为不同的部件,然后发明各种生产这些不同部件的模型和机器。在这些模型和机器中生产出的部件全部一模一样,可以相互替换。最后只需把这些部件组装起来便可造出一枝枪。虽然惠特尼并没有按时完成合约,但是他构想的生产方法得到认可,并在美国得到推广,开启了大规模生产工业品的时代,使美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随着企业实现机械化生产,美国又发明了连续作业或自动化的生产方式,它于1879年在明尼阿波利斯最早出现。这种方法与洛厄尔的方法有些相似,不过洛厄尔工厂里不同工序并未形成一个整体,可以中间停顿,而在连续作业和自动化生产中,各工序是一个整体,中间不能停顿,前一工序完成后一工序才得以开始。相对而言,它更为连贯,效率更高。

改进生产方式做得最为成功的人士之一当属亨利·福特。亨利·福特是一个汽车制造商,他想大规模生产廉价的汽车,让汽车能进入每个美国家庭。他把连续生产和自动化、专业化生产、流水线生产集中在一起形成流水线的装配作业。在生产一辆汽车时,汽车车身被放在传送轨道或传送带上,工人们在装配线上只须完成一项简单的任务,而汽车零部件则按领班和管理人员控制的速度送达给工人。福特流动装配线生产方法大大减少了生产一辆汽车的时间,使制造一辆老型汽车的工时从12小时零8分钟减少到2小时35分钟。到1914年时,更降为1小时33分钟。福特降低了汽车价格,使之进入千家万户,汽车制造这一产业从而得以兴旺发展。

系统化、规模化、集中化曾经是美国工业生产的有效方式,但它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效。二战后,新兴高科技企业不断涌现。在硅谷,出现了另一种生产方式,即工业的分散化和多样化。由于产业新技术日新月异,变化十分迅速,每一个公司和企业都不可能在每一项技术上都保持领先,一个企业要完全独立地生产出一种或一系列产品来是不必要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硅谷的这些公司或企业或者利用其他公司的产品作零配件,或者生产与其他公司产品配套使用的产品。它们不再追求大而全,而宁愿保持小而专,许多这样的公司或企业通过相互的合作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体系,生产出一个完整的产品。硅谷的这种生产模式有助于工业结构的弹性和适应性,保证这些企业彼此在专业领域保持技术领先,最终又通过合作生产出最先进的其他产品。

美国不仅改进了生产方式,还不断完善管理方法,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早期,美国企业由于规模小、生产技术低,大多实行个人经营方式,企业中工作的人大多是家族成员,可能还包括学徒和其他一些较熟悉的人。企业主既是老板又是经理,他负责整个生产过程,记录企业的财务开支。在当时,既不需要设立专门的经理来协调和监督生产,一般也不需要聘请专职的会计人员。美国农场生产也是如此。农场主一般都直接管理生产,主要劳动力是他本人和家庭成员。有时他也雇佣劳工和监工,但监工只是来帮忙监督其他劳工,而非代替他自己本人管理生产。监工也很少处理金钱和账务,农场主自己记录和保管会计账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传统的管理方法受到挑战和冲击。美国出现的大型企业开始雇佣职业经理人员来监督和协调生产,经理统一负责企业的采购、生产和营销各个环节,负责保证产品的质量并降低生产成本。19世纪30年代,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的管理,便是其典型。当罗斯韦尔·李上校接管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时,他把权力和责任集中在主管办公室,设计出一套控制方法,确保有专人负责产品的质量,并以此计算出按件计酬的工资。斯普林菲尔德发展的管理方法和程序,使得生产在企业内部不断分工的同时又保持对生产有效集中的管理。既使得企业生产规模可以不断扩大,又通过内部会计核算降低生产成本,开创现代工厂管理模式。

由于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也由于一些工业生产的要求,自19世纪晚期始,美国企业进一步联合或合并,形成一批巨型的工业联合体。为有效运营这些巨型企业,美国人改进和完善了管理方法,逐渐实现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董事会保持对企业所有权的控制,但企业日常运营则由经理们负责。企业还逐渐建立了管理层级制,在职业经理基础上又分出高层经理和中低层经理。最高层经理全面负责企业的运营,而中低层则负责其中某一部门或某一环节。企业分设了权力机构和职能机构,直接从事生产的单位归属权力机构,为生产服务的单位则属于职能机构。职能部门监督生产材料的配送、成品运输和销售,研究如何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规定计件单价和工人工资。美国著名工程师泰勒为创立这种管理模式作出了很大贡献。1895年,泰勒提出了他的“科学化管理”方法。泰勒认为要降低生产成本,必须确定标准工时和产量。他仔细观察和分析工人们每一个动作,把它分为几个不同的环节,经过比较,选择出一种最有效的动作,在这种动作中工人们以前的一些不必要的和低效重复的动作被去掉,劳动效率能得到最大发挥。泰勒建议从生产部门中分出计划部门,也即从权力部门中分出职能部门,以安排企业生产、监督工人工作,进行成本分析,制定相关制度,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泰勒的管理方法经改进后,成为美国现代工厂通用的管理模式,被很多美国企业所采用,大大提高了美国的经济效益。

二战后,随着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美国企业管理方法再次受到冲击。此前,美国现代化工厂管理方法的特征是:垂直化、一体化、集中管理。即企业分为许多不同级别,每一层下级服从其上级,一般不允许越级报告;企业分为许多不同的部门,它们分别向企业提出自己的建议、完成自己本职工作,但它们无权做出独立的决策。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大量不必要的重复,使得职能清晰、管理有序。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它强调等级和身份,使得下级无法直接与最上层接触,容易产生官僚主义,延长了决策时间,还容易使企业高层不能及时了解市场信息,而下级员工有时感到压抑和沮丧,其创造性和积极主动性得不到发挥。

战后新兴企业采取了另外一种扁平式的管理模式,它取消了传统公司的等级和身份限制,鼓励下层直接与高层接触,鼓励各部门独立作出制断和决策,它提倡一种参与性管理模式,支持甚至要求个人的创造性和积极主动性。惠普公司便是这种模式的代表,惠普公司鼓励管理者与不同层次员工非正式交流,其创始人惠利特和普卡德便经常在午餐和路上与员工交谈。公司还建立分散化的组织系统,以保持新兴企业适应性强,反应灵活的特性。它把各产业部门建成半自动化的商业单位,让不同部门自负盈亏,使其对产品开发、策划、制造、营销及人事问题全权负责。公司取消传统公司所实行的身份和等级标志,所有员工集中在一个大房间内办公。所有员工享有同等利润分成和股票期权,其餐厅和其他服务设施对所有员工平等开放。惠普公司因此塑造了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它有助于形成一种开放和积极参与的文化氛围,极大地促进了员工们的创新精神、进取精神与协作精神。

英特尔公司也是如此。他们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鼓励员工参与公司决策,取消等级和特权,让所有员工都持股。在英特尔,经营管理的等级差距缩到最小,高级经理与一线雇员经常一起交换意见、解决问题。在英特尔每一部门都像一个独立经营的公司,每个人都拥有一定自主权,担负着一定的职责。

正是这种相对开放平等的管理模式成就了惠普与英特尔公司,也成就了硅谷以及其他地区的许多新兴企业,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美国政府的作用 美国政府在保证和促进美国经济发展中也起了很大作用。美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美国个人和企业,相信自由市场体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个人和企业的最大潜力,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美国人反对政府干预,反对政府过多地卷入经济。但这并不是说,美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没有任何作用,也不是说美国政府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干预。历史已经证明,政府在美国经济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它制定法律,发行货币,规范企业行为,提供社会保障。在某些情况下,政府的干预纠正市场失灵,反对不正当竞争,让自由市场体制能更好地运作。

早在建国之初,美国政府便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作用。首先联邦政府的成立,消除了各地区间的市场壁垒,保证了货物自由流通。联邦宪法也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建国初美国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回收了战争债券,发行了稳定的货币,还主张国家实行保护性关税,发展本国工业。美国政府还与外国政府进行谈判、交涉,以争取和保障本国应有的权利,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美国政府通过与西班牙谈判,为南部争取到密西西比河自由航行权。通过与英国谈判,为美国争取到自由捕鱼权、自由航行权、自由贸易权,为东北部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美国政府迫使英国同意美国开发大片西北土地,并为之制定了相关的法律,1785年、1787年西北土地法律的制定,为美国西部开发创造了条件。

第二次美英战争后,美国开始了工业化进程。以亚当斯、克莱等为代表的一些人主张建立美国体系,用国家力量促进美国经济发展。美国政府(联邦和各州政府)支持交通运输的发展,资助公路、水路和铁路建设,联邦政府修建了坎伯兰国家公路,各州大力开凿运河,各级政府向铁路公司赠送大量土地或者金钱援助。美国规定铁路公司每铺设一英里轨道就可免费得到6400英亩土地。国会以第二级抵押债券形式提供贷款。在平原地区,每铺设一英里轨道贷款16 000美元;在高原贷款32 000美元,在山区则是48 000美元。1850年到1871年,美国政府赠予铁路公司土地2亿英亩。内战中和内战后,为促进西部开发,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法令。1862年,美国政府通过《宅地法》,该法规定,只要一个人在西部一块土地上连续耕作5年,在交纳少量登记费后,便成为该土地的所有者。1873年《育林法》规定,只要宅地者在4年内植树40英亩,还可分到160英亩土地。1877年,《沙荒地法》规定,凡能以每英亩25美分价格支付现金,并在3年之内灌溉土地,便可获得640英亩土地。1878年《木材石料法》规定,可按一英亩2.5美元价格购买160英亩不宜耕种而其主要价值是有木材石料可以利用的土地。

如果说低价提供土地,吸引了大量移民开发西部,那么美国政府军队与印第安人的战争,则保障了西部移民的安全,又为之掠夺了更多的土地。

美国经济在镀金时代高歌猛进后,在1909年爆发了危机,原因是美国没有安全可靠的银行体系。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也对大企业的垄断表示害怕和恐惧。普通消费者对垄断企业相互勾结、提高价格表示不满。于是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1913年克莱顿法加强了反垄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工人组建和加入工会的权利。1913年联储法则建立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为美国建立了相对安全可靠的银行体系。特别是在30年代大危机中,政府加大干预的力度,为缓解危机,恢复经济起了很大作用。《农业调整法》、《银行证券法》、《瓦格纳法》等法律的相继出台规范了企业行为,保护农民的利益,调整工业结构,承认工人的权益并为之提供了一系列保障。

自新政以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表现得更明显,范围和力度也不断加大。这种政策在二战后得以继承和发展。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逐渐形成。1947年美国通过了公平就业法,规定政府有为人们提供平等就业的义务。美国还开始了福利国家的建设,为老弱病残者提供一定的社会保障,也为失业者提供保障。冷战中,美苏长期军备竞赛,美国政府也加大政府对军工产品以及与之相关的企业的采购,政府甚至还在南部建起国防军工、宇宙航天等工业。

战后,历届美国政府都十分重视政府对经济的作用,都要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希望促进经济的发展。如艾森豪威尔试图平衡预算,肯尼迪实行减税政策,尼克松的新联邦主义,卡特的能源计划,里根提出里根经济学等等。美国政府通过减少或增加税收,制定或废止、放宽法规条例,提高或降低利息等,促进美国的经济发展。

美国政府还修建国家高速公路网,疏浚河流和港口,投资科技和教育,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早在19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便设立国家农业站,研究并推广先进的科技。二战后,美国更建立国家实验室并资助一些大学和企业实验室,正是在这些实验室中产生的新技术和新发明,培养的大量人才,使得美国战后高科技企业得以不断涌现,兴旺发达。

冷战后,美国政府更加重视经济,设立了经济安全委员会,把经济安全与军事安全提升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政府一方面放宽各种法律条例,充分发挥企业的活力;另一方面,更加密切关注经济,适时进行干预,为维护本国经济利益在与外国进行交涉时态度也更为强硬。在后冷战时期,为使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联邦储备委员会不断调高或调低利息。为给美国企业打开国外市场,美国政府提出“公平”贸易并频繁以制裁威胁其他国家。它多次要求日本进行结构调整,取消非关税壁垒,限制对美出口,升值日元。多次要求中国降低关税,开放市场,保护知识产权,对中国施加配额限制,还不断使用反倾销这一工具。美国政府与加拿大、墨西哥谈判,提议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政府还推动世界贸易组织谈判,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

总之,美国经济的发展,既得益于天时地利,更得益于国人的努力和选择。个人和企业的创新进取,政府的适当干预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