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喜欢穿紫衣服,于是,从大夫到小吏甚至于有那么几个钱的小百姓,人人都跟着穿紫色衣服,弄得紫色衣料价格很贵,齐桓公几次想使其恢复正常都没成功。
后来,还是曾经做过小买卖的相国管仲给他点破了关键:只要齐桓公本人不穿,大家不学,价格自然就会下去。于是,齐桓公上朝不穿紫衣,还嫌别人穿的紫衣臭。当天朝中就没人穿紫衣了,第二天,都城中没有人穿了。第三天,全国人都不穿紫衣了。到这时,紫色衣料的价格恐怕跌得又要让齐桓公头痛了。
中国人的“一股风”脾气看来真有3000年的积习了。
中国传统商人很早便已发现,一样东西会因使用者的声望而获得特殊价值。
商品销售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名人效应”,根本原因在于人对任何东西的看法,从来不单纯局限于其本身,甚至也不局限于其直接效用,而是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赋予它种种额外的意义。这就是人类的一般天性。在中国,人们的“一股风”还有更深刻的社会、文化因素在起作用。
中国传统社会历来是一个既平等又很不平等的社会。说它不平等,是因为古代中国社会也一直存在着截然分割的等级;说它平等,是因为古代中国社会很早就有提拔平民百姓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的。商汤以“负鼎操俎调五味”(厨师)的伊尹为相,中兴殷商的武丁从筑城的匠人(形同奴隶)中擢拔傅说为相,周文王则看中了渭水边一个钓鱼的糟老头子姜尚,聘他为相。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国人无论目前处境如何窝囊,地位如何卑微,都有一种潜在的成为大人物的可能,有一种成功者的意愿。既然现实生活中实现不了,甚至也从未意识到过自己竟有这种“奢望”,那么,在使用已被赋予了名人价值的物品时,下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满足一下这种“非分之想”,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平衡或情感宣泄的方式。中国传统商人本来就特别重视“人理”,对国人人性中这一永恒的要求或小小的弱点自然了如指掌,至于往哪个方向去引导,全看引导者个人的需要了。
现代社会,名人做广告已经司空见惯了,但那是一种明显的商业行为。人们更看重的往往是不具有商业行为的名人效应,但此种效应的商业价值更大。人们崇拜名人、信任名人,所以对名人喜欢的商品自然就有好感。聪明的商家恰恰就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巧打“名人”这张牌,自然就很有“效果”。
伦敦一家曾经门可罗雀的珠宝店,为了摆脱其岌岌可危的困境,利用人们对黛安娜的仰慕、倾倒的心理,对顾客这样介绍说:“这是黛安娜王妃前天选购的那种项链。我想,你一定也喜欢它。”那些“爱屋及乌”的“黛安娜”迷们,立刻抢购“黛安娜王妃”所赏识的首饰。老板满面春风,亲临柜台,面带微笑,热情地为每位太太和小姐介绍“黛安娜王妃”喜欢并购买的那种项链,那些爱赶时髦的“黛安娜”迷们蜂拥而至,使得这家珠宝店一时门庭若市,车水马龙。仅几天的营业额就超过了开业以来的总营业额,这家珠宝店发了一笔大财。
生意经:借名人的名气是一种很有效的经营方法。但是,使用这种方法应当注意所提到的名人,必须是大众公认的。而他确实与产品有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引起注意和兴趣的效果。如果这种方法使用不当,也就是说如果你所提到的名人是“过气”的或者与你所经营的产品的关系很牵强附会的话,只能引起顾客的反感和否认,从而带来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