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遭大难
范雎(?—公元前255年),也叫范且,字叔。战国时期魏国人,当时天下才智之士多靠游说诸侯,期望一朝打动君主,便能裂地封侯。作为一介贫寒之士,范雎也想要游说魏王,只是家境贫寒,没钱来买通关节,连魏王的面都见不到,于是就先投身到中大夫须贾的门下。中大夫,职位与九卿、尚书相近,是朝中重臣,因此范雎细心伺候须贾,等待时机。
春秋时期,齐国是五霸之一,又有渔盐之利,国力相当强盛。进入战国,由于发生了田氏代齐的事件,齐国的国力不如以前,而且田齐能够列为诸侯也是靠魏国的帮助,因此,齐魏两国的关系比较融洽。但自从进入战国中期,齐魏多次大战,关系一度紧张,恰在此时,魏昭王派须贾出使齐国。须贾带着范雎一干人等,来到齐国,觐见过了齐襄王,回到馆驿住下,等候齐王回话。但不知道是什么缘故,一直也不给个回话,须贾回去无法交差,只能继续住在齐国,一住数月。齐襄王无心理会须贾,却听人说范雎是天下有名的辩才,因此派人赏赐他十斤黄金,还送了一只牛和许多酒,或许是爱惜人才并借机拉拢。而范雎深知自己当前的处境微妙,因此坚决不敢接受。虽然如此,这事还是很快传到须贾耳朵里了,他以为范雎是出卖了魏国的机密情报,才得到齐王的赏赐,心中十分不满,就逼着范雎收下牛和酒,退还黄金,不管范雎怎么辩解,须贾就是不听。
回到魏国后,须贾的怒火还是无法平息,再加上或许是怕承担责任,就把这事报告了魏国的相国,也就是魏昭王的儿子魏齐。魏齐听说居然有人胆敢把魏国的情报出卖给齐国,当时就火冒三丈,心想如果不严加惩处,将来人人仿效,可就是国将不国了。当即就派人抓来范雎,命令下人往死里打,范雎辩解无用,只能默默忍受。结果肋骨被打断了好几根,牙齿也打掉了不少,逼于无奈,只能闭目装死,眼见打人出了人命,魏齐心里很是不爽,便命人用草席卷上尸体,扔在厕所中。自己则和一帮宾客饮酒作乐,心里仍旧不解气,就让喝醉了去上厕所的人往范雎身上撒尿,借此警告国人,出卖情报、当奸细没有好下场。等厕所里没有旁人的时候,范雎在草席中对看守厕所的人说,你要是能帮我逃出去,我一定好好地感谢你。看守见死人说话,先是吓了一大跳,以为是诈尸,后来听到范雎许诺的报酬,就心动了,范雎还帮他想好了说辞。于是看守趁魏齐醉酒还没醒的时候去见他,说在厕所里对着个死人很害怕,请求让他拉出去扔掉,魏齐正在醉中,随口就答应了,范雎这才逃了出来。魏齐酒醒后,想起来问范雎在哪里,左右回答说尸体已经扔掉了,是你同意的。魏齐知道范雎是个人才,心下有些后悔,就又派人四下里寻找。魏国有个人叫郑安平,素来与范雎关系好,就让范雎改名叫张禄,带着范雎开始逃亡生涯,四处躲避。
(二)西行入秦
当时,正值秦昭王派使者王稽出使魏国,顺便访求魏国的人才。郑安平听说此事后,就来到王稽所在的馆驿,装扮成馆驿的工作人员,在王稽身边伺候,想借机向王稽推荐范雎。结果有一天,王稽问身边的人,说魏国有没有不得志的人才,可以跟他一起去秦国建功立业呢?郑安平就在一旁回话,说小人邻居中有一个张禄先生,有十分的才干,想来拜见大人,跟您剖析天下的大事。因为他有仇人在找他,所以白天不敢来。于是王稽说,那你晚上带他来吧。当天夜里,郑安平带着化名为张禄的范雎去见王稽,一席话还没说完,王稽就知道他是个了不得的人才,说:“先生果然是大才,不必多说,请在魏国边境的三亭南边(所谓三亭,就是边境上最外面的三个亭子,送行的人在亭子里饯行完毕就回去了,四下无人,是十分理想的接头地点)等着我。”并定下了接头暗号。
过了一段时间,王稽完成了在魏国的外交活动,辞别魏王,依约在三亭南边接上范雎,一起进入了秦国,范雎终于逃离了虎口,但等待他的又是什么呢?前途依旧是一片迷茫。到了秦国的湖城县,远远地望见有一队车骑从西边过来。范雎问王稽来的是什么人,王稽说是相国穰侯路过。范雎听说穰侯十分专权,并且特别反对接纳其他诸侯国的说客辩士,知道反应有点慢,刚才肯定疑心车里有人,忘记查看罢了,一会儿反应过来,肯定还会再来查看的,我还是躲到前面野地里去吧。”往前走了十余里,穰侯果然派人赶来查看车里,确定里面没人才离去,范雎这才得以进入秦国都城咸阳。
王稽向秦昭王汇报了出使经过,最后向秦王说:“魏国有一个张禄先生,是天下有名的辩士,非常了不起,曾经对我说:‘秦国现在的形势,已然是危若累卵,十分危险,只有我能够保它的安全,然而我的谋略事关重大,不能用书信来传达。’因此我就把他带来了咸阳,如今在外面等候大自己如果让他见到了,轻则被他侮辱,重则可能会被他赶走,还是躲在车里较好。于是他躲在王稽车中。过了一会儿,穰侯的车队过来了,看见王稽,便过来对王稽表示慰问,停下车子问道:“关东没什么变故吧?”王稽说:“没有。”穰侯又问:“你出使魏国没有带什么说客辩士回来吧?这些人只会凭口舌搅乱国家,对国家毫无用处啊。”王稽说:“不敢。”然后穰侯就走了。范雎在车里对王稽说:“我听说穰侯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只不过可能王您的召见。”对于这种自命自夸的所谓“人才”,秦王大概是见得多了,因此不相信王稽的话,但为了显示秦国重视人才,也不能置之不理,因此秦王只命人用最低等的待遇安排张禄,让他等候召见,心想时间长了,你自然就没耐心,也就离开了。而这一等就是一年多。
按说以秦国这样一个经常任用外来人才作丞相的国家,应该对来自其他诸侯的说客十分重视才对,为什么秦昭王却如此怠慢呢?原来,当范雎来到秦国的时候,秦昭王已经在位三十六年,秦国的国力也是空前强盛。秦军向南攻下了楚国都城郢和鄢,将楚怀王在秦国关到死,向东大破齐国,齐湣王原本想和秦昭王约称东西二帝,在此种情形下,也不得不取消帝号,不敢以强国自居。同时秦军还不断和三晋交战,多次大败三晋联军。可以说,这时候的秦昭王正是志得意满,对天下的辩士根本就不相信。因此冷落范雎也是在情理之中,面对这样的情形,范雎应当何去何从呢?坐以待毙自然是不行的,等待时机又不知道会在何时,但机会往往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就在此时,机会来了。
当时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旧贵族的势力已经大大削弱,一批因军功而显现的新贵族也开始活跃于政坛。但是,也有一些因为亲戚关系而身居高位的重要人物。秦昭王是秦武王的弟弟,秦武王死后,无子,昭王因此立为秦王。昭王生母以前号为芈八子,等到昭王即位,就号为宣太后,宣太后有两个弟弟,穰侯是她的同母异父弟弟,姓魏,名冉,华阳君是她的同父弟,名戎。泾阳君、高陵君是昭王的亲弟弟,昭王即位后,任命魏冉为将军,护卫咸阳。诛灭了季君的叛乱,将武王后驱逐到魏国,昭王兄弟中有不听命的都被灭掉,因此威震秦国。而昭王即位时年幼,因此,宣太后自治,任命魏冉为执政。
昭王七年,樗里子去世,秦国使泾阳君为质于齐。此时,赵人楼缓来秦国为丞相,这对赵国显然是不利的,于是赵国派遣仇液来到秦国,请求秦国让魏冉为相国。仇液临出发的时候,他的门客对他说:“秦国如果不听从您的建议,楼缓必然会怨恨您的。您不如对楼缓说:‘因为您的原因,我在劝说秦王任命魏冉时会有所保留的。’秦王见赵国的使者请求任命魏冉,必然不会听从您的建议。您向秦王这么说了,如果事情不成功,秦王仍然会任命楼缓为相国,您会得到楼缓的好感;如果事情成功,秦王任命魏冉为丞相,魏冉当然也会感激您的。”仇液认为他说得对,就按照他说的行事,秦王果然罢免楼缓而任命魏冉为丞相。魏冉当了秦国的相国后,举荐白起,使其代替向寿攻打韩、魏,在伊阙大败之,斩首二十四万,俘虏了魏国大将公孙喜,第二年,又攻取了楚国的宛、叶。此时,魏冉称病请求隐退,让他的客卿担任相国。一年后,魏冉再次被任命为相国,又被封在穰地,后来又把陶地封给了他,号为穰侯。穰侯为相,其余三人换着统兵,各有封邑。而战国时代,随着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以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促使政治、经济、文化日益集中,因而使城市得以迅速发展,当时列国的都城和郡县的治所,都发展成为规模不等的城市,如齐国的都城临淄,楚国的都城郢,燕国的下都武阳都十分繁华。另外还有些城市的商业很繁盛,如陶,因为是“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的地方,曾经一度成为齐、秦、赵三国激烈争夺的目标,最终还是秦国实力更胜一筹,占有了陶邑,并且将其作为穰侯的封地。另一方面,因为受到宣太后的宠爱,穰侯的家财比国库还要富有,但是越是在高位的人,对于权力和财富的追求越是没有尽头,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等到穰侯统兵时,他甚至强令秦军越过韩、魏,去攻打齐国的纲、寿,借机扩大自己的封地。如果这一情况长久持续下去,对于秦国的统一大业肯定造成相当大的危害。因此听到这件事,范雎当然不会任由机会溜走,他开始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