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家室清寒。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考取进士,和同他齐名的诗人范成大同年登第。最初担任赣州司户参军,接着调任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县)县丞。当时,抗金名将张浚谪居在永州,闭门谢客,杨万里多次登门拜访,均被拒绝;后来以书力请,才被接见,相谈甚洽。张浚以“正心诚意”之学勉励与教诲他。他终身奉行,并将自己的书室起名为“诚斋”,因而自号“诚斋野客”。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孝宗即位,张浚重被起用,便向朝廷推荐杨万里,被任命为临安府教授。杨万里还没有赴任,即遭父丧服孝,服丧期满后,改知隆兴府奉新县(今江西新奉县)。在此初步实践了他不扰民的政治志愿,和当地百姓关系很好,获得治绩。乾道六年(1170年),上《千虑策》,得到宰相陈俊卿、枢密虞允文的器重和推荐,任国子博士,开始做京官。乾道七年,当时的侍讲张栻(张浚之子)因反对孝宗任命奸佞的外戚张说为佥书枢密院事而被贬,出守袁州,杨万里为张栻抱不平,又致书虞允文,但没有效果。后来,张栻虽被贬,但民众对杨万里的行为都很敬佩。不久迁太常博士、太常丞,兼礼部右侍郎,转将作少监。
淳熙元年(1174年)出知漳州,不久改知常州。淳熙六年(1179年),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在任上,曾镇压沈师起义军,因此升任广东提点刑狱。淳熙九年(1182年)因母丧离任,淳熙十一年,召还杭州为吏部员外郎。次年升郎中,五月,以地震应诏上书,极论时事,列举了十项在“无事之时”就应注意的军国大事。最后又劝谏孝宗要有远见,不要忘乎所以;要注意采纳进言,选用人才,而不要自专自用。
淳熙十三年(1186年),任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在陪太子读书的过程中,能随时有所“规警”,很受太子敬重。十四年(1187年),迁秘书少监。不久,高宗死,孝宗为表示孝心,要服丧三年,不处理日常政事,创议事堂,于是让太子来参决庶务。杨万里力谏不妥,并上书给太子,言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道理。这时翰林学士洪迈不等高宗入葬,不经集议,抢先提出要以吕颐浩等(主和派)配享庙祀的问题,杨万里坚决反对,上疏抨击洪迈这是在干“指鹿为马”的勾当。他这番劝谏惹恼了孝宗(因为这等于比他为秦二世)。他的仕途上发生了重大转折,于是外出任筠州(今江西高安县)知州。
淳熙十六年(1189年),光宗即位,杨万里被召为秘书监。绍熙元年(1190年),为接伴金国贺正旦使兼实录院检讨官。终因孝宗对他不满,外出任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这时,朝廷想在江南诸郡行铁铸钱,杨万里认为不便民,上疏表示反对,且拒不奉诏,惹怒了宰相韩侂胄,改知赣州。杨万里见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不去赴任,请祠归乡。
宁宗即位(1194年)后,屡次召他入朝,任以官职,他知道这是韩侂胄想笼络他,便都坚辞不就。嘉泰三年(1203年),进宝谟阁直学士。开禧二年(1206年)升宝谟阁学士——这都无非是些虚官衔罢了。同年去世,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一生力主抗金,反对屈膝投降,他在给皇帝的许多“书”“策”“札子”中都一再痛陈国家弊病,力陈投降之误,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他为官清正廉洁,尽量不扰百姓,当时的诗人徐玑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江东转运副使任满之后,应有余钱万缗,但他均弃于官库,一钱不取而归。他立朝刚正,遇事敢言,针砭时弊,无所顾忌,因此始终不得大用。实际上他为官也不斤斤计较营求升迁,在做京官时就随时准备丢官罢职,因此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的路费,锁置箱中,藏于卧室,又戒家人不许买一物,恐怕一旦去职回乡时行李累赘。后来赋闲家居的十五年中,韩侂胄还在任上秉政,其新建南园,请杨万里作一篇“记”,许以高官相酬,杨万里坚辞不作,表示:“官可弃,‘记’不可作。”这时韩侂胄已专权多年,朝中党羽很多,凡与他们意见不合的,都遭到了排挤和打击。杨万里看到这种情况,忧愤成疾。家人知道他忧国心重,一切关于时政的消息都不敢告诉他。忽然一天有族子从外面回来,说出了韩侂胄出兵北伐的事,杨万里当即痛哭失声,急忙命家人拿来纸笔,写了“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等语,笔落而逝。由这种种事迹看来,杨万里实在是一位叫人佩服敬爱的大诗人。诗人葛天民夸他“脊梁如铁心如石”,并非溢美之词。
作为一个诗人,杨万里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传说他写过两万多首诗,可惜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四千多首。他最初模仿江西诗派,后来认识到江西诗派追求形式、艰深晦涩的弊病,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焚烧自己的诗篇千余首,决意跳出江西诗派的窠臼而另辟蹊径。经过艰苦的探索,终于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诗风。他诗风淳朴,语言口语化,构思新颖,号为“诚斋体”。对当时诗坛风气的转变,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杨万里在文学史上之所以有一定的地位,受到人们的重视,主要是因为他创造了这种“诚斋体”诗。
“诚斋体”诗,从题材上说,主要效法自然,从自然和自己日常经历的生活中摄取诗的题材,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余诗材。盖挥之不去,前者未应,而后者已迫”(《荆溪集自序》)。这也就是他诗中所说的“山中物物是诗题”。从表现手法上说,主要是反对刻意雕琢,“晚爱肥仙诗自然,何曾绣绘更雕镌”,而崇尚信手拈来、一挥而就的即兴式手法。从自然界和生活中,悟到什么诗意,得到什么诗的题材,随手写来即是。同时,他还注意使诗与诙谐幽默而又饶有趣味的想象和构思结合起来,做到所谓“诗已尽而味方永”。从语言上说,主要是反对袭用前人陈言,“不听陈言只听天”,提倡脱口而出,自然平易,“君看醉中语,不琢自成文”,并广泛吸取和选用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俗语、俚语,以增加诗的幽默感和趣味性。
这种“诚斋体”的诗大都是用绝句体写成的。如《舟过城门村清晓雨止日出》:“五日银丝织一笼,金乌捉取送笼中。知谁放在扶桑树,只怪满溪烟浪红。”依据太阳是金乌这一传说,想象出雨天是它放在银丝织的笼子里,晴天则把它放在扶桑树上。想象新奇,诙谐幽默。又如《入常山界》:“昨日愁霖今喜青,好山夹路玉亭亭。一峰忽被云偷去,留得峥嵘半截青。”同是写雨止天晴,这诗却又是一番景象,一个新的境界,用一“偷”字,把雨后日出山行所见的情景写得活泼有趣。此外,也有用其诗体写成的“诚斋体”。如《芭蕉雨》:“芭蕉得雨便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细声巧学蝇触纸,大声铿若山落泉。三点五点俱可听,万籁不生秋夕静。芭蕉自喜人自愁,不如西风收却雨即休。”
这是一首古体诗。诗中把芭蕉拟人化,在声音上作了一番精心描绘,可是芭蕉的喜雨却与人的愁雨发生矛盾,于是陡然一转,不如西风收雨,来了个意外的收尾,耐人寻味。这就是“诚斋体”的艺术手法。这种“诚斋体”的诗,虽然在风格上、创意上有独创性,但由于主要是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摄取材料,因此,思想性不强,境界不高,社会意义也不大。有些写生活琐事的诗,如病中无聊、梳头有感、睡起理发、雨中懒困之类,则不但谈不上什么“诗意”,而且简直是庸俗无聊了。再从艺术上说,由于过分重视趣味性和“信手”“走笔”,率性成章,缺乏高度的艺术概括,以致有些诗不免写得粗疏草率,语言过于随便(如“先生吃茶不吃肉,先生饮泉不饮酒”之类),这些都是不足取的。
杨万里的诗中,内容较充实,并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是一些有关国事民生的作品。有关国事之作,以《续朝天集》中的一些诗为代表。光宗即位后,他从筠州被召回朝,不久为迎接金国使者,渡长江,来到淮河前线。亲眼看到宋朝的大好河山沦落金人手中,淮河成了南宋的北部边界,两岸的骨肉乡亲不能自由往来,心中有无限感慨,写下了不少有爱国激情和深厚民族意识的诗作。如《初入淮河》:“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往昔是一统江山,而今一水之隔,却是南宋北金,舟船各走一边;只有水鸟无拘无束,可以南北“自在飞”。这中间蕴含着沉痛的感情。《过扬子江》诗云:“天将天堑护吴天,不数殽函百二关?万里银河泻琼海,一双玉塔表金山。旌旗隔岸淮南近,鼓角吹霜塞北闲。多谢江神风色好,沧波千顷片时间!”意谓:长江天险,真的能胜过“殽函百二关”吗?即使此时可以“沧波千顷片时间”而过,那么万一金兵打来,又当如何呢?
还有他路经镇江金山时,看到风景如画的金山亭台变成了专门招待金使烹茶的场所,愤慨地写下了“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的诗句,深深地鞭挞了屈辱的南宋小朝廷。此外,如《读罪己诏》《故少师张魏公挽词》《虞丞相挽词》《豫章江臬二首》《宿牧牛亭秦太师坟庵》等诗章,或寄托家国之思,或呼吁抗金复国,或歌颂抗敌捐躯的将领,或讽刺卖国投敌的权奸,都是杨万里的名篇。
有关民情之作,如《竹枝歌》七首,是他充任接伴使时,夜晚在去丹阳的船上,听到“舟人与纤夫终夕有声”有感而作的。诗中写到了舟人纤夫们的劳动情景和痛苦心情,也写到自己对他们的同情和关注,如其中一首说:“幸自通宵暖更晴,何劳细雨送残更?知侬笠漏芒鞋破,须遣拖泥带水行!”纤夫们整夜拉纤,已经够辛苦的了,偏偏天亮前下了雨,害得他们拖泥带水而行。又如《圩丁词十解》,是他路过当涂蒲塘的石臼湖时,看到圩田之利和圩丁们筑堤情况而写的,意在“授圩丁之修圩者歌之,以相其劳”。这十首诗,有的以赞赏钦佩的态度描绘了劳动人民修筑的这一水利工程的坚固和妙用;有的则以满腔热情歌咏了这一水利工程给人民带来的好处。另外,他还写了一些《悯农》《观稼》《农家叹》《秋雨叹》《悯旱》等反映民间疾苦的诗。农村的劳动和农村风光,也是诗人常写的题材。如《插秧歌》就写了农民一家老少齐出动,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即使下雨也不停紧张劳动的情景。但总的来看,杨万里这些反映民情的诗,其思想深度是不够的,对社会现实缺乏深刻的揭露,因而与同时代的陆游、范成大等诗人是相比稍逊一筹。
杨万里现存的诗篇,大部分是吟咏江风山月的写景抒情之作和应酬之作。这部分作品,有的题材过于细碎,缺乏高度的艺术概括,流于粗率浅俗。但也有不少抒情写景的小诗,由于观察细致深入,描写生动逼真,感情真挚浓厚,因而意趣盎然,颇能动人。如“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雾外江山看不真,只凭鸡犬认前村。渡船满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春回雨点溪声里,人醉梅花竹影中”……均写得圆转自然,清新活泼,极有思致,和那些专门描摹风云月露的诗人走的是不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