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老听众对山东大鼓念念不忘,而且从业人员也意识到了山东大鼓存在的问题,正在逐渐地时代化以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赢得更多的听众市场,特别是年轻人的市场;第三,政府对山东大鼓的保护工作非常重视,积极采取各项措施,为山东大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山东大鼓具备一定的专业人才积累,这些专业人员懂得并且珍惜山东大鼓的艺术价值,拥有弘扬山东大鼓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高度热情,一直竭尽所能地开展山东大鼓的传承、发展等一系列工作,这一切都让我们看到了山东大鼓的前途和希望,然而山东大鼓目前发展窘迫甚至正在濒临消亡的事实还是不容忽视的,山东大鼓的发展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还不够成熟。对于山东大鼓而言,特色是根本,唱功是关键。从业人员的演唱功底和艺术修养直接关系到山东大鼓的艺术本色,也是山东大鼓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现在的演员对于山东大鼓的演唱存在几个明显不足;首先,唱法模糊;山东大鼓作为一门说唱艺术,唱词要求口语化,说唱很有特点,咬字、润腔都有讲究,有些演唱者唱法不得要领,技巧不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山东大鼓的艺术魅力;第二,演唱缺乏韵味:韵味是山东大鼓的艺术核心,将语言与音乐合而为一,很多青年演员抓不住山东大鼓的精髓;第三,演唱缺乏活力:唱腔不够细腻依然是山东大鼓从业人员需要改进的问题。同时山东大鼓在发展过程中也走了一些弯路,表现在:第一,因循守旧,山东大鼓对于其他艺术形式缺乏基本的艺术灵敏度,没能通过借鉴新事物来引导自身的艺术走向;第二,认识误区,一些新作品文化基础不够,创作层次偏于肤浅,出力不讨好;第三,资源意识不到位,对老艺术家的佳作没有进行认真的整理和研究,给山东大鼓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遗憾和损失;第四,整合力度乏力,山东大鼓缺乏宏伟的思路整合,没能最大程度地展现艺术的人民性。
2.曲目内容创新性不够
山东大鼓的曲目陈旧,与时代脱节是造成山东大鼓观众市场缺失的重要原因。很多曲目从成型开始就没有进行过任何完善,内容和表现形式都不够新颖,无法赢取年轻观众的认可,无法应对其他文化消费形式的挑战,使得山东大鼓的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
3.大众保护意识薄弱
当前,民众对山东大鼓的保护意识不强,缺乏艺术危机感,普遍没有直接加入到保护山东大鼓的队伍中来。这和一些文化事业机构的相关服务不到位是有很大关系的。例如:档案馆和普通大众存在距离;资料室的保密性使得大众又失去了一个认知途径;博物馆的宣传力度不够,无法唤醒大众对山东大鼓的兴趣;相关网站的建设刚刚起步或尚未开始,内容也不够丰富全面;图书馆里的专门资料有限等,减少了普通大众与山东大鼓直接接触的渠道,大众缺乏合适的途径去了解山东大鼓的艺术价值,保护意识薄弱可想而知。4.地方保护意识浅薄地方上明显缺乏对山东大鼓的保护意识,重申报、轻开发、忽视保护、淡漠管理的现象屡见不鲜,破坏性开发现象比比皆是,商业化、人工化的迹象愈发突出,甚至出现了打着继承创新的名义随意篡改艺术的不良现象,这些做法都大大损害了山东大鼓这项艺术的原真性特点。
5.缺乏必要的保护经费
在山东大鼓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上,政府虽然注入了一定的资金,但这些投入明显是杯水车薪。特别是一些必需的经费无法补给,致使大量的普查、宣传及重点抢救保护工作无法顺利进行。演职人员的生活得不到充分保障,也是阻碍山东大鼓发展的重要原因,给予老艺人及从业人员一定的经费资助是保护山东大鼓的必然要求。
6.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缺失
目前,国内专门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课程的学校很少,只有少部分本专业的学生可以接受到比较专业层面的教育,普通大众根本没有这种机会,也就无从意识到山东大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主动去保护更无从谈起了。山东大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需要传承人的重视,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珍惜。
7.缺乏必要的保护队伍
山东大鼓的抢救和保护是近几年来提出的一个新课题,目前,能够进行山东大鼓专业培训的专家数量非常有限,专职人员数量不足加上业务水平的限制,使得要建立一支专门的保护队伍难上加难,对山东大鼓的保护工作也就无法从质量上得到保障。
8.专业人才和传承人匮乏
山东大鼓是一项既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又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文化事业。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相关人力资源配套不足成为制约山东大鼓发展的瓶颈。眼下山东大鼓真正打动人心的唱段并不多,新演员的演唱功底有待提高,传统唱腔韵味不足,新创的唱腔特色不够,使得山东大鼓在表演上陷入了尴尬局面,无法打动观众。从演出实况来看,依然是靠传统曲目打天下,新作品数量有限。实际上,新作品的创作不但要求演员要具备贴近时代的思想意识,还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将音乐唱腔和唱段内容融合在一起,才能以足够的艺术力量感染当代观众。可见,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山东大鼓要发展,需要这些专业人才把握新环境,领悟新文化,改造传统技艺,不断进行追求和探索。由于种种历史偏见,山东大鼓并没有像精英文化那样得到足够的重视。山东大鼓是以口传身授为主要传承方式的艺术形式,这种传承方式使得山东大鼓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考验,一旦传承人消失,山东大鼓也就不复存在了。目前,山东大鼓传承人老龄化程度严重并且人数稀少,使得山东大鼓的生存濒临断脉绝境,再加上山东大鼓缺乏市场,没有经济收入,也就没有资金进行后续演出、演员培养和艺术创作等一系列工作,这便形成了恶性循环。年轻人又因为这项艺术经济收入少而不愿意涉足,致使山东大鼓后续人才青黄不接,传承之路曲折异常。
当然,山东大鼓的衰微原因是多方面的,还有观众市场稀缺、地方保护机制不健全、法律保护方式匮乏等其他原因。
20世纪70年代,山东大鼓几乎销声匿迹,不仅济南,山东省各地也听不到山东大鼓了。多年来,济南市曲艺团几次想把山东大鼓重新搬上舞台,但由于资金、演员等多方面的原因,一直未能成行。直到2002年8月,济南市曲艺团应香港特区政府的邀请参加“中国戏曲曲艺节”的演出活动,作为山东地方特色的山东大鼓才又重被挖掘出来,济南曲艺团挑选了评书演员刘娟和琴书演员赵倩出演山东大鼓,把《战马超》《草船借箭》和《大西厢》三个段子搬上了香港舞台,演出引起很大反响。2007年4月,山东大鼓得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和全国的观众见面。2008年6月10日,在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由山东省艺术研究所策划,联合多方主办的“老树新花”——山东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成果展演,在济南市大观园茗曲阁成功举行。山东大鼓国家级传承人左玉华作了精彩表演,并且收到了新徒弟。“非遗”研究中心王力副主任,以山东大鼓专业琴师的身份,也收了一位女弟子。2009年“明湖居”、“晨光茶社、“茗曲阁”等曾经为济南“曲山艺海”铸造过辉煌的济南老“招牌”纷纷复出,将山东大鼓等多种曲艺表演形式重新展现在观众面前。
山东大鼓毕竟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众多的传统书目,积累了丰富的艺术财富。加上近年来,山东曲艺借助多次会演,组织队伍演出,交流艺术经验,开展了挖掘优良传统,开创新品佳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得山东大鼓的职业演出日趋兴盛,业余演出也迅速普及,发展得有模有样,这都对山东大鼓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山东大鼓算是恢复起来了,但是关键还在于能不能保持下去,能不能长久适应观众的需求,从根本上契合观众的审美理念。山东大鼓的曲牌、唱腔、吐字、表演等方面还没有实现完全继承,也就谈不上有新的提高,所以重新挖掘山东大鼓的艺术价值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