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照镜解闷
2927100000004

第4章 盗版商当文学评委

高高在上的文学评委应该向偷偷在地下印刷的盗版商学习。

文学作品能被盗版是文学的荣幸。在文学家作家大喊文学不景气的时境里,谁的作品被盗版应该就是对谁的最高奖赏。我的这种说法也许有失偏颇,但我发现有很多被评委们推荐的作品却不为人知,也有许多获过大奖的文学作品,躺在书店的书架上落满灰尘。而一些不被评论家或评委看好的文学作品,被盗版商看好后盗印出来反而在社会上有较多的读者。

就如我的同学许可几年前创作的长篇小说《错位》,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发行后,没有名家评论,没有获过圈内人皆知的文学大奖,默默无闻地在读者中流传。后来在有些书店里发现有盗印的版本。我不为我同学的小说被盗版而抱不平,而是为之欢呼为之高兴。

《错位》为何被盗版?我想首先是这部小说有文学市场,有读者的阅读期待;其次是盗版商有经济眼光,知道这部小说有一定的读者数量;最后,能被盗版的小说《错位》肯定是部好小说。

好小说的标准是什么?是好看的故事情节?是能让读者感同身受的人物命运?是能吸引读者读下去的语句?是独特的题材还是巧妙的叙述?是主题思想还是艺术形式?甚或兼而有之?总之,好小说很难有一个唯一的标准。我不知道评选好小说的游戏规则是什么,但我有一个反规则的念头:要鉴别小说的优劣,应该让盗版商当评委--看看这部小说值不值得盗版。

也许有人会反驳我的观点,说是盗版商是以盈利为目的,他不是看好文学作品的质量,不顾及文学作品能否传世,而是预测盗印后有没有销售量。是的,盗版商只认准眼下的读者市场,不考虑未来的市场。然而,如果没有当下的读者市场调查,能预测读者的阅读需求吗?市场是检验作品好坏的最好试金石。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目的虽然不单是为读者着想,创作的初衷也许不为作品的销售量考虑,但是,作家含辛茹苦创作出来的作品,要是没有人或很少人欣赏,可能是作家自己最大的悲哀。文学作品在当下时世就激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还如何盼后代人阅读,更枉谈流传后世。

古今中外的那些名著,一版再版,就是最好的证明。虽然有些作品是先通过评选为优秀后,才逐渐流传开来,但读者要是不认账,谈何优秀?也有很多被评为优秀的作品仍然没有人知道。当代人就不知道,后代会有人知道吗?除非后世有人专门搞文学史翻案的再经过强有力的传媒炒作,才有机会让前人遗忘了的作品重新同读者见面。然而,这种机率太少了。有哪个作家是抱着这样的幻想?所以说,作品能否流传后世,首先要看在当代是否有一定的读者数量。也有那些恬不知耻的所谓作家说:“我是为后世的读者写作。”这简直是大白天说梦话!能够流传后代的作品,应该在现代就已经在流传了。后人研究文学史,也是要考证作品问世当时对社会情形的阅读影响和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情形。

那么,我们来分析《错位》为何会被盗版,也许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盗版商是文学作品的最好评委。

也许盗版商是看好小说的故事情节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许盗版商是看好小说故事能真实的反映社会现实可刺激读者阅读欲望。小说有城乡差异、贫富差别、官商不同等的生动展示,有权、钱、色等交易的形象描述,有事业、爱情、命运等的巧妙叙事;也有不同阶层人物性格的细腻刻画,有官场、商场、情场的场面展现,有大起大落的关注人生的心理悬念……

也许盗版商看好的是小说有许多艺术技巧,可以让读者对小说所表现的内容产生共鸣,读者有共鸣的小说也许就是成功的小说。分析小说艺术特色的角度很多,普通读者是不会去考究小说的艺术手法,但作家就应该探索如何让小说博得普通的读者喜爱。要让小说有读者,作家不得不考虑创作方法,如怎样营造艺术氛围让读者受感染等等。然而,作家的艺术手法在小说行文上又必须不露痕迹,让读者感觉不到是刻意的。分析艺术特点是评论家或理论家的事,读者只是凭自我感觉阅读。其实,小说的艺术形式是融入小说内容之中的。

也许盗版商是看好这部小说可能会产生的社会反响。盗版商在读者市场调查中,肯定发现到读者喜欢什么小说。既然是读者喜欢的小说,应该就是好小说。读者有不同的阅读习惯,也有惯势阅读意识,《错位》可能迎合了读者的阅读意识。比如小说中的人物,周长生就像是《红与黑》中的于连,吴让就像是《金瓶梅》中的西门庆,故事情节有《人生》的影子,有《废都》的影子……但小说中两个走不同人生道路的人物却殊途同归似乎又只是《错位》才第一次展现。

选择盗印的标准也许就是评选好作品的标准。窃以为,好作品首先要看读者面广不广,反响度大不大,至于思想主题和艺术手法,是评委们分析出来的。为此,我要说,盗版商是文学作品的最好评委!

2004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