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博览1
2936500000025

第25章 中医中药(11)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生于世医之家。1552年,李时珍开始搜集材料,为编著《本草纲目》作准备。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以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为蓝本,集唐、宋诸家本草之精萃。益金、元、明各家药藉之不足,继承我国本草研究的传统,独辟蹊径,把本草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李时珍对药物采用亲自采集、仔细观察,以得其真的方法,获得很大成功。李时珍打破本草学沿用已久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建立了三界十六部分类法,使分类体系更为科学化。他还建立了更完善的百病主治分类法,创立了药物归经分类法。李时珍为弄清每味药物,提出释名、集解、辨疑、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八项任务,这八项不是每味药全有,有的五项、六项不等。书中对每种药物的产地、性味、形态、采集方法、炮制过程、药理研究、方剂配合都详加叙述。特别是在药物分类方面,采用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方法,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顺序是: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部等16部,每部又分若干类,共62类。这种以纲挚目,纲举目张的分类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最进步的。书中的植物分类法,对植物学的研究工作有很大贡献,比西方植物分类学创造人瑞典的博物学家林奈的《自然系统》(1735)提出的植物分类法早157年。全书共有52卷,记载了1892种药物,又将这些药物分成了60类,其中李时珍新增加了374种药物。更具特点的是此书精心绘制了1100多幅精美插图,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它总结了我国几千年药物学的发展,不论是书中严密的科学分类,还是它包含药物的数目来看,历代没有任何一部医籍能及此书。《本草纲目》中对药物品种的考订、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及药物栽培、炮制、制剂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

从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到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本草学著作——《本草纲目》的问世,见证着我国本草学从起步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各族人民在发现、认识和利用中药的历史过程中所作出的各种实践与探索,为丰富中医药学和世界医药学宝藏做出不可磨灭的功绩。

炼丹术

炼丹术又称炼金术。中国炼丹术的发明源于古代神话传说中长生不老的观念,如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嫦娥偷吃后便飞奔到月宫,成为月中仙子。我们不能确切地知道古人究竟吃什么仙丹以求长生,但根据史书的记载和现代高科技的分析。这些药物应该是未经制炼的矿物和植物。

我国的炼丹活动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到了东汉。随着道教的兴起,炼丹的风气日益深入民间。著名炼丹家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中积累了大量的炼丹经验,被后世认为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涉及炼丹术的著作。而我国炼丹术的鼎盛时期是晋唐时期,其中著名的医家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人都生活在这个时代。

在唐代,炼丹术在晋唐的基础上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挥”,几乎历代皇帝都热衷于炼丹,而这些皇帝们则非中毒即死于“长生不老丹”。据记载,仅在唐代,服丹身亡的皇帝就有唐太宗、宪宗、穆宗、敬宗和晚唐的武宗、宣宗等六位,而中毒的皇帝还不算。

炼丹炉上有所好,下有甚焉。皇帝们几乎个个都崇信炼丹术,王公贵族都效仿去炼丹服药,许多名士文人也都尝试着炼丹。李白、自居易等也不例外。炼丹服药成了唐代上层社会的时髦风尚。白居易在晚年曾著诗:

退之(韩愈)服硫黄,一病讫不痊;

微之(元稹)炼秋石,未栏身溘然;

杜子(杜牧)得丹诀,终日断腥膻;

崔君(崔元亮)夸药力,经冬不衣棉;

或疾或暴夭,悉不过中年。

这首诗向我们说明了唐代大名士们炼丹服药的后果,而热衷于炼丹的自居易晚年也因此而感到茫然若失。

而另一方面,炼丹家们在炼丹中也创造出了伟大的发明,其中尤以火药最为瞩目,火药的发明是在意外的失败事故中取得的。由于许多化学物质在一起煅烧经常会引起丹房失火,这样的意外事故却使唐代的炼丹家们注意到:硫、硝、炭三种物质可以构成“火药”。而后在大约晚唐时期,这一“配方”由炼丹家转入军事家手中,从而就发明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色火药,这对我国军事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古代炼丹的方法有两种,即火法和水法。所谓火法,主要是带有冶金性质的无水加热法。所谓水法,主要是把金石药溶解成为液体。

根据晋代炼丹家葛洪的《抱朴子》和比较晚的炼丹著作记载,火法炼丹主要包括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炙(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伏(加热使药物变性)等方法。炼丹术最早的研究材料是丹砂,就是红色硫化汞,这种炼丹术用的就是火法。红色硫化汞一经加热就会分解出水银(汞),水银和硫黄化合生成黑色硫化汞,再加热使之升华,就又恢复成红色硫化汞的原状。红色硫化汞有天然和人造的两种,天然产的就是丹砂(湖南辰州产的叫辰砂),人造的称之为银朱或灵砂。可以说人造红色硫化汞是人类最早用化学合成法制成的产品之一,这是炼丹术在化学上的一大成就。

火法炼丹的另一重大成就,是制备单质砷。我国是世界最早制备单质砷的国家,比公元13世纪日耳曼的炼金家制取砷早900年。

水法炼丹处理药物的方法主要包括化(溶解,有时也指熔化)、淋(用水溶解出固体物的一部分)、封(封闭反应物质,长期静置或埋于地下)、煮(在大量水中加热)、熬(有水的长时间高温加热)、养(长时间低温加热)、酿(长时间静置在潮湿或含有碳酸气的空气中)、点(用少量药剂使大量物质发生变化)、浇(倾出溶液,让它冷却)、渍(用冷水从容器外部降温)以及过滤、再结晶等方法。

用水法制备药物的方法之一就是使用醋和硝石。按照近代化学的观点来看,炼丹家们把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统一起来运用到了炼丹过程中,可以说这在化学史上是一种创造,就是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也不失为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水法炼丹的另一发现,是水溶液中的金属置换作用,但是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对于这种现象炼丹家们还不能作出正确的解释。这一发现后来在冶金方面得到了发展。成为湿法冶金的起源。从现代科学认识水平上来看。古代炼丹家们的做法有些“愚蠢”,但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他们,我们应该肯定他们所做出的功绩,因为在这些“蠢事”的后面。他们推动了我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如:在唐代制作的用以补蛀牙的“银膏”,一直延用至今。

炼丹家们的指导思想是唯心的。他们无法实现“长生不老”的愿望。但是炼丹的实践却使炼丹家们接触到了更多的自然现象。从而提高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界的认识。可以说炼丹术也是一种宝贵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提高和改进了古代的化学实验技术,而且在化学理论方面也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他们为了帝王的个人私欲而夜以继日地在实验室工作,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也提出了一种可贵的思维方式:“物质之间可以用人工的方法互相转变”,这也使得在中国起源的炼丹术成为欧洲近代化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神秘的经络

有一位丹麦友人来中国观光,突发咽喉肿痛而无法说话,服药不能缓解,遂来求治中医。医生看罢只在拇指甲旁用三棱针点刺后挤出少量血液,疼痛随即减轻。患者当时异常惊讶,询问医理。医生解释道:这是利用经络治病。肺经起始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联系胃及肺系,从肺系(指喉咙)出来,外行线起于侧胸上部,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经过寸口,止于拇指桡侧端,其循行经过咽喉。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咽喉部疾病可以取肺经上的腧穴治疗,此外,患者是由上火而引起的肿痛,固取肺经具有泻火作用的井穴少商以清泻肺热,通利咽喉。刚才放血的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就是肺经井穴少商。患者感叹道,中医经络,竟然如此神奇!

那么什么是经络呢?经络是人类的一种奇特的生命结构。经络形式如网状遍布全身,经气濡养着人体五脏六腑,经络在人体有若干穴位,这些穴位通过经络便可作用于全身。中国古代的刮痧、拔罐、砭石、足疗及中医针灸、推拿按摩和气功就是按经络原理进行的治疗。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医家已对经络进行了研究,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许多周代编写的医书,其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对经络循行最早的描述记载。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中也有许多论述针灸的内容。东汉初期针灸名医涪翁还有《针经》的专述。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经络指的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经”是经脉,有路径的意思,是直行的主干,而“络”指的是络脉,有网络的意义,为侧行的分支。经络系统是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其中经脉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和孙络等细小的络脉结构。在经络系统中有经气的活动。经络系统将人体的组织、器官、四肢百骸联络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经气的活动,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经络是联系人体的桥梁。由于经络循行于人体的全身,在体表又分布了不少穴位,所以在这些部位进行针灸、拔罐、刮痧、按摩、推拿、足疗等都可以通过经络作用于体内的脏腑器官。

经络的循行和分布使人体气血得以循环流注,相互接续。经络的循行有起源于足而上行至头,也有发源于头而下行至足的,所以足疗可以治头病,腰病可以取胭(膝窝),耳病可以治下。经络穴位还有其特殊作用,有些腧穴和人体的中枢通过经络有联系,所以这些经穴可作急救振奋中枢用,如人中(在鼻唇中部)、百会(在头顶)、涌泉(在足心)、劳宫(在手心)、神阙(在肚脐)等都有急救的作用。

经络中有经气在运行。所以通过导引、气功可以促进经气的运行从而起到促进血行、强肾、强脏气的作用,这就是经络养生的奥秘。

经络存在感传现象。经络运行于全身和五脏六腑相联系,又沟通体表和内脏,所以人体有疾患可以通过经络表现出来。就是说通过经络的色泽、温度、痛感反映出来,这就是经络感传现象,通过经络的感传现象可以预测疾病。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其中记载的导引图与“十一脉”的文字联系,也证实了导引与经气的关系。这就启示了传统的导引、推垒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有经络的存在。

经络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与自然界及人体之气密切相关。所以通过经络养生是符合五脏养生的,因此,经络养生是中国独特的保健方法,是科学的产物。

经络是针灸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几千年来对中医临床尤其是针灸临床实践具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经络的作用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联系脏腑、沟通内外。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就是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经络中的经脉、经别和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它们纵横交错,入里出表,沟通上下,联系各主要的脏腑组织结构;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的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使人体构成了一个大的网络系统,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是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中医认为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的营养是靠气血的温养和濡润,而经络就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沿着经络运行到人体的各个部位,起到了营养全身的作用。

三是抗御病邪,保卫机体。在经络中有两种气在运行,一种是营气,另一种是卫气。营气主要在经脉之中运行,起营养作用;而卫气则主要在经脉的外部运行,主要起到抗御病邪,防止外邪侵入机体的作用。

在针灸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经络也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针灸治病主要是通过针刺和艾灸等刺激体表经络的穴位,达到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穴位分布经络在人体体表的循行线上。像人体气血的一个个中转站。也是经气的触发点和激活点,只要对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或是艾灸等各种刺激,就能够达到调整整条经脉的作用,从而调整整个身体的状态。而穴位就好像是搜索引擎中的各个链接,疾病的治疗就好比医者要搜寻的网站,只要点对链接,网站自然呈现,对疾病的治疗也就迎刃而解。

那么经络是否有其物质基础呢?人体里究竟有没有这个神奇的生理系统?这着实是一个多年来悬而未解之谜。尽管现代科技发展到今天,经络始终在显微镜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迄今世界医学组织还无法对经络给出一种权威的解释。然而几千年来,经络却又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并对中华民族的养生、保健、医疗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对经络实质的研究成了众人关注的话题。《针灸甲乙经》

针灸是传统中医治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考验,亦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跟疾病斗争的宝贵经验。早在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砭石作为治病工具,随着历史的发展,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人们创制了金属针具代替砭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针具不断改良,发展至今天的不锈钢针。艾灸起源于人类开始懂得用火的时期。简而言之。从石器时代起,人们已开始懂得应用简单的工具及热源,从而激发身体的抗病能力以恢复健康。无论应用什么工具,主要是刺激机体的潜能以对抗病邪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皇甫谧(215—282),字士安,又名静,自号玄晏先生,西晋安定朝那人(今甘肃灵台县)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学者,在文学、史学、医学诸方面都很有建树。古人曾赞云:“考晋时著书之富,无若皇甫谧者。”皇甫谧出身于东汉名门世族,六世祖皇甫棱为度辽将军,五世祖皇甫旗为扶凤都尉,四世祖皇甫节为雁门太守。曾祖皇甫嵩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官拜征西将军,太尉。后来,皇甫氏族渐趋没落,但朝中仍不乏做官之人,皇甫谧的祖父皇甫叔献,当过霸陵令,父亲皇甫叔侯,仅举孝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