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局内局外:中国历史中的游戏规则
2953500000005

第5章 高位理财方略(2)

他急忙到军机大臣府,把情况禀告了恩师。穆彰阿听了,沉思良久,突然问:“你说大殿四壁挂着历代先皇的圣训,你记住了多少l?”曾国藩摇摇头说:“当时我心慌意乱,只留意殿外动静,哪有心思去细看字幅。”穆彰阿喊道:“糟了!这定是皇上为试你善于留神、过目不忘的才能而刻意安排的。皇上必定会马上再召你,这怎么办呢?”听恩师一说,曾国藩发怵了,跪倒在地,连呼“恩师救我!”穆彰阿命他起来,说:“让我想想办法。”这时候,一个家丁进来禀报说:“皇宫总管太监王公公前来求见。”穆彰阿满脸不高兴地说:“就说我今日谁也不见,请他改日再来。”家丁回身刚要走,穆彰阿突然把他叫住:“回来,有请王公公在正厅相见。”回过头来,对曾国藩说:“天助我们啊,救星来了,你且回避。”穆彰阿在正厅热情接待了皇宫总管太监王公公,请他坐上座,这使王公公受宠若惊。主宾坐定后,王公公不好意思地说:“小的前来,为的是日前求大人为我外甥谋个知县差使的事,可有眉目?”穆彰阿说:“区区小事,何劳王公公亲自前来,我已为你办好了,不日即可到任。”老太监感激不尽,说:“大人如有要小的效劳的事,尽管吩咐。”穆彰阿说:“对了,我要撰写一份大清历代先皇功绩录,烦你将中和殿上所挂历代先皇的圣训,今日抄好送来,晚上我撰写时要用,你能办得到吗?”总管太监笑道:“这点小事,哪有办不得的。”果然,王公公在天黑前,再次登门,送来了中和殿上所挂的大清历代先皇圣训的抄录。

穆彰阿叫来曾国藩,命他今晚必须把圣训全部背熟,并告诫说:“你的前途,全在此一举了!”曾国藩接过抄录后,回去彻夜诵读,背得滚瓜烂熟。

果然,第二天一早,圣旨到,传曾国藩面见圣上。这天,咸丰皇帝在保和殿召见了曾国藩。咸丰皇帝问道:“昨天在中和殿上,你一定看见了所挂的大清历代先皇的圣训,你可曾留意先皇的圣训都说了些什么?”曾国藩跪奏,将圣训背诵如流。咸丰皇帝又惊又喜,心想:“果真是个善于留神、过目不忘的奇才也,此人理当重用。”几日后,圣旨下来,将曾国藩擢升为吏部侍郎。从此,曾国藩青云直上,飞黄腾达,终于成为朝廷中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

穆彰阿的人品、才干很一般,但却能成为官场不倒翁,这与他善于培植自己的朝堂势力有很大关系试想,曾国藩如果成为首辅,还会亏待穆彰阿的后人吗?他提携曾国藩的例子,还仅仅是一件小事,却已经令小曾感恩涕零,所以说“无形投资”的价值其实是非常大的。在中国的官场中,还时兴将这种隐藏的权力瓜葛涂抹上“师生”的油彩其实,其本质往往就是一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好官与坏官的区别

如前所述,好官与坏官的区别,并不仅仅在有没有钱上。而且好坏的转换,有时候并不是很困难的。其实,对老百姓而言,好官就是自己也守法的官,坏官就是自己都不守法的官当然清官可以得到更多的尊敬,可是清官杀人了被治罪,老百姓也不会替他拦轿喊冤的。所以,李鸿章说:“天下最容易的事情就是当官,如果这人连官都当不了,那就太无能了!”

赵普一念之差失宠

在清官与贪官之间,收礼与不收礼之间,只是一念之差,这也就是常说的“一闪念”。

从宋太祖取得政权开始,到平定南方,赵普一直是主要的谋士,立了不少大功。宋太祖拜赵普为宰相,事无大小,都跟赵普商量。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出书,认真诵读。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捷。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箱里藏的不过是一部《论语》。于是人们就流传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宋太祖信任赵普,赵普也敢于在宋太祖面前坚持自己的意见。有一次,赵普向宋太祖推荐一个人做官。接连两天,宋太祖没有同意。第三天,赵普上朝的时候,又送上奏章,坚持要求宋太祖同意他的推荐,这下可触怒了宋太祖,他把奏章撕成两半,扔在地上。

赵普趴在地上,不慌不忙地把扯碎的奏章拾起来,放在袖子里。退朝回家以后,赵普把扯碎的奏章粘贴起来,过了几天,又带着它上朝交给宋太祖,宋太祖见赵普态度这样坚决,只好接受了他的意见。

还有一次,赵普要提拔一名官员,宋太祖不批准。赵普就像前次一样坚持自己的意见。宋太祖说:“我就是不准,你能怎么样?”

赵普说:“提拔人才,都是为国家着想,陛下怎能凭个人的好恶专断!”

宋太祖听了,气得脸色变白,一甩袖子就往内宫走。赵普紧紧跟在后面。宋太祖进了内宫,赵普站在宫门外不走。

宫门前的卫士见宰相站在门口不走,只好向宋太祖回报。这时候,宋太祖的气已经平了,就叫太监通知他,说皇上已经同意他的请求,叫他回家。

赵普做了十年宰相,权力很大。日子久了,就有人想走他的门路,不时有人给他送礼物来。

宋太祖经常到赵普家里去,事先也不派人通知。有一次,吴越王钱俶派个使者送信给赵普,还捎带了十坛“海产”。赵普把十坛

“海产”放在堂前,还没来得及拆信,恰巧好宋太祖到了。

宋太祖在厅堂里坐下,看到这十只坛子,就问赵普是什么东西。赵普回答说:“是吴越送来的海产。”

宋太祖笑着说:“既然是吴越送来的海产,一定不错,把它打开来看看吧!”

赵普吩咐仆人,打开坛盖,在场的人一看都傻了眼。原来坛里放的不是什么海产,竟是一块块金子。

宋太祖向来怕官员接受贿赂,滥用权力,看到这种情况,心里窝了一肚子火,脸色也就沉了下来。

赵普满头大汗,惶恐地向宋太祖请罪,说:“臣没有看信,实在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请陛下恕罪。”

宋太祖冷冷地说:“你就收下吧!他们以为国家大事都由你们书生决定的呢。”

打这以后,宋太祖对赵普就有点猜疑起来。不久,又有官员告发赵普违反禁令,贩运木料。原来,当时朝廷禁止私运秦、陇大木。赵普曾经到那里运木料为自己造住宅。他的部下趁机冒用赵普的名义,私运一批大木到东京贩卖。这件事牵连到了赵普。宋太祖大怒,要治赵普的罪,尽管其他大臣为他说情,宋太祖还是撤了赵普的宰相职务。

这个例子后边有一个很有趣的假设:假如宋太祖没有看到那些礼物,赵普会否收下它们?其实这个假设也很无趣:礼物已经收下了。赵普说“海产”的时候也很坦然,而且还把它们摆在堂前更证明赵普已然收下了礼物。收礼的行为已经确凿了,坛子里是金予。赵普的家人接手的时候会掂量不出来?咸鱼和黄金的分量可是差得很远的。换一个角度说,“海产”有很多种,海鱼是海产,珊瑚是海产,珍珠夜明珠也是海产,赵普收下了“海产”,而没有启封,证明即使里边真的是价值连城的明珠,他也已经收下了,所以宋太祖听到赵普说“海产”二字时,已经明白赵普并不是一个老实的清官了,他并没有严拒贿赂的意识。宋太祖撤掉了赵普的相位,他的决定还是很明智的。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为了赵普好。

包拯铁面无私

包拯,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他作为“好官”比作为清官更有-份值,因为他也并不穷同样,在后代的评书里被刻画为海瑞式的寇准大人,其实也并不是什么一贫如洗的穷酸。事实上,司马光写,《训俭示康》时,还提到“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而他的子孙多破败的故事。可见寇准之能,在才干而不在清廉,如果寇准将俸禄赐与都如“清官标准”捐出去搞慈善,其子孙哪有机会“豪侈”?可l见,只要当一个好官,就是守法而且再有点政绩的官,就不愁后世“清廉”的附会了。封建时代,政权就是特权,参与政权就是为了分享特权,在那样的政治气氛里,清官只是异类,而且多出于老百姓的口碑野史。

范仲淹的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朝政越来越腐败,特别是在京城开封府,权贵大臣贪污受贿的风气十分严重。一些皇亲国戚更是肆无忌惮,不把国法放在眼里。后来,开封府来了个新任知府包拯,这种情况才有了点改变。

包拯是庐州合肥人,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做了几任地方官,每到一个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杂税,清理了一些冤案。后来,他被调到京城做谏官,也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宋仁宗正想整顿一下开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调任开封府知府。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方。以前,不管哪个人当这个差使,免不了跟权贵打通关节,接受贿赂。包拯上任以后,决心把这种腐败的风气整顿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