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齐民要术
2954800000045

第45章 齐民要术卷第四(8)

《广志》曰:小者如小杏②。又曰:枣,味如柿。晋阳椟,肌细而厚,以供御③。王逸曰:苑中牛柿④。李尤曰:鸿柿若瓜⑤。张衡曰:山柿⑥。左思曰:胡畔之柿⑦。潘岳曰:梁侯乌椑(b百i)之柿⑧。

【注释】①《说文》作柿,今写作柿。②《御览》卷九七一柿引《广志》作:柿有小者如杏。③本条《御览》引于卷九七三枣。枣:即柿树科的君迁子。君迁子是嫁接柿的主要砧木,贾氏即用以嫁接柿。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肌,各本误作胞或肥,据《御览》引改正。④《御览》卷九七一引作王逸《荔支赋》,是:宛中朱柿。宛是地名,即今河南南阳。宛、苑古通,《要术》写作苑,仍指南阳。《本草衍义》:华州有一等朱柿,比诸品中最小,深红色。《要术》牛柿,疑应作朱柿。⑤《御览》卷九七一引作李尤《七款》,文同。若,各本均误作苦,据《御览》引改正。惟七是一种文体,称七体,《后汉书·李尤传》称其著有《七叹》等篇,七款疑是七叹(欺)的形似之误。⑥山柿,出张衡《南都赋》,《文选》卷四载该《赋》:乃有樱、梅、山柿……⑦胡畔之柿,左思魏都、蜀都、吴都《三都赋》中不见此句,未详所出。⑧见潘岳《闲居赋》(《文选》卷一六)。乌棹:即棹柿,果汁可染渔网、漆雨具等,又名漆柿,即柿树科的油柿(Diospyroskakivar.sylvestris),是柿的变种。

【译文】《说文》说:柿是果肉全红的果子。

《广志》说:小的像小杏子。又说:枣,味道像柿子。晋阳椟枣,果肉细厚,是进贡皇家的。

王逸说:宛中的〔朱〕柿。

李尤说:大柿像瓜那样大。

张衡说:有山柿。

左思说:胡畔的柿。

潘岳说:梁侯乌棹(b百i)的柿。

柿,有小者,栽之;无者,取枝于楔枣根上插之,如插梨法。

柿有树干者,亦有火焙令干者①。《食经》藏柿法:柿熟时取之,以灰汁澡再三度。干令汁绝,着器中。经十日可食。

【注释】①干:启愉按:这干是指脱涩,本草书上多称脱涩为干。《王氏农书·百谷谱七·柿》:又有烘柿,〔烘后〕器内盛之,待其红软,其涩自去,味甘如蜜。柿有甜柿、涩柿两大类。甜柿在树上自然脱涩,成熟后摘下来就可以吃,这就是《要术》说的树上干的一类。涩柿必须经过人工脱涩才能吃,这就是《要术》说的火焙干的一类。下文引《食经》浸泡在灰汁中,也是一法。目的都在破坏果皮的细胞组织,使不能行正常呼吸作用,经过一定的日子后,使果肉完成由可溶性单宁转化为不可溶性单宁的过程,就达到脱涩的目的,可以吃了。

【译文】柿的繁殖,有现成的小树,就掘来移栽;没有,就切取枝条在枣近地面的短截桩上嫁接,像接梨的方法一样。

柿子有在树上自然干的,也有用火焙干的。

《食经》藏柿的方法:柿子成熟时,拿来在灰汁中再三次浸泡过。〔拿出来〕,到灰汁全干时,再放入盛器中。经过十天,就可以吃了。

安石榴第四十一

陆机曰: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涂林,安石榴也①。

《广志》曰:安石榴有甜酸二种。

《邺中记》云:石虎苑中有安石榴,子大如盂椀,其味不酸。

《抱朴子》曰:积石山有苦榴②。

周景式《庐山记》曰③:香炉峰头有大磐石,可坐数百人,垂生山石榴。三月中作花,色如石榴而小淡,红敷紫萼,烨烨(yè)可爱④。

《京口记》曰⑤:龙刚县有石榴⑥。

《西京杂记》日有甘石榴也⑦。

【注释】①《类聚》卷八六、《御览》卷九七○及《本草图经》均引作陆机《与弟云书》,文同(石《类聚》作熟),惟涂林不重文,重文涂林是安石榴的异名,不重文则是地名。《本草纲目》卷三○引《博物志》:汉张骞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安石国即安息国,在今伊朗东北部,张骞赴西域时为全盛期,领有伊朗高原全部及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②此条不见今本《抱朴子》。积石山:在青海东南部,延伸至甘肃南部边境。苦榴,各本同。《本草纲目》卷三○安石榴说:实有甜、酸、苦三种。《抱朴子》言苦者出积石山,或云即山石榴也。前此之本草医书无苦石榴记载,李时珍也未必得见有苦榴这条的《抱朴子》,当是根据《要术》演为此说。惟石榴亦名若榴,若、苦二字相差极微,《要术》中每有彼此互误,苦榴是否若榴之误,已无可查证。③《庐山记》:各家书目不著录,书已佚。周景式,字里未详。惟《御览》卷九一○猴引有周景式《孝子传》说余尝至绥安县云云,据胡立初就绥安置县时期考证,周当是南朝宋齐间人。庐山:即今江西庐山。④《初学记》卷二八、《御览》卷九七○都引到《庐山记》这条。三月,仅金抄如字,二书引同,他本作二月,太早,盖石榴入夏始花也。⑤《京口记》:《隋书·经籍志二》著录《京口记》二卷,宋太常卿刘损撰。但新旧《唐书》艺文志撰人均作刘损之,而《类聚》又引作刘祯,《御览》又引作刘桢,莫可究诘。书已佚。惟《京口记》可疑,也许是《襄国记》之误,见下注。⑥《京口记》此条,类书未引,可疑。启愉按: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镇江市,为刘裕世居籍里。自刘裕称帝(宋武帝),京口遂成重镇,《京口记》乃记其里闾山川胜迹之书。《御览》引其记北固山,即在京口城北,京口不可能有属县龙刚县。且龙刚县始置于晋,属桂林郡(见《晋书·地理志下》),与京口根本不相干。《御览》卷九七○引有:《襄国记》曰:龙岗县有好石榴。与《要术》此条内容相同。襄国即今河北邢台,为后赵石勒所都,石虎迁都于邺,改为襄国郡。据《晋书·地理志》称,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各国所建郡县,并不可知,《襄国记》和《邺中记》都是后赵的京都志,则后赵曾在襄国京畿建置有龙岗(刚)县,而史志不载,当亦为作史者所未审。襄国二字残烂后,很容易错成京口,怀疑《京口记》很可能是《襄国记》之误。⑦《西京杂记》只有安石榴三字。

【译文】陆机说:张骞作为汉使出使外国十八年,得到涂林。涂林(?),就是安石榴。

《广志》说:安石榴有甜酸两种。

《邺中记》说:石虎园林中有安石榴,果实有茶缸或饭碗那么大,味道不酸。

《抱朴子》说:积石山有苦榴。

周景式《庐山记》说:香炉峰顶上有一块坚厚而平的大磐石,可以坐几百人,上面长着山石榴,向下面斜挂着。三月中开花,颜色像石榴花,稍微淡些,红色的柎,紫色的萼,灿灿可爱。

《京口记》说:龙刚县有石榴。

《西京杂记》说的〔上林苑中〕有甘石榴。

栽石榴法:三月初,取枝大如手大指者,斩令长一尺半,八九枝共为一窠,烧下头二寸①。不烧则漏汁矣。掘圆坑,深一尺七寸,口径尺。竖枝于坑畔,环圆布枝,令匀调也。置枯骨、礓石于枝间,骨、石,此是树性所宜。下土筑之。一重土,一重骨石,平坎止。其土令没枝头一寸许也。水浇常令润泽。既生,又以骨石布其根下,则科圆滋茂可爱。若孤根独立者,虽生亦不佳焉。

十月中,以蒲、藁裹而缠之。不裹则冻死也。二月初乃解放。若不能得多枝者,取一长条,烧头,圆屈如牛拘而横埋之②,亦得。然不及上法根强早成。其拘中亦安骨石。

其属斤根栽者,亦圆布之,安骨石于其中也。

【注释】①烧下头二寸:《要术》对插条或接穗采用烧下头二三寸的方法有不少处。石榴的繁殖方法,现在也多采用扦插法。插条中贮藏营养物质的多少和动态,与插条的再生能力有密切关系,烧下头据说可以防止养分的走失,现在果农仍有采用者(烧截断的主根)。另外,可以防止微生物的侵害。②圆屈如牛拘而横埋之:将插条盘成一圈的横埋扦插法,现在叫盘状扦插或盘枝扦插,西北等地在繁殖石榴时仍有采用。

【译文】栽石榴的方法:三月初,切取像拇指粗细的枝条,截成一尺半长,八九枝作为一窠,每枝都将下头二寸烧一下。不烧的话,液汁就会漏掉。在地里掘一个圆坑,一尺七寸深,口径一尺。拿枝条竖立在坑边缘,环绕着坑周围布放插条,让它们排列均匀。在插条中间放入枯骨和砾石,枯骨和砾石,这是和树的生长习性相宜的。然后填进土,筑实。一层土,搁一层枯骨砾石,到平坑口为止。填进的土,让它盖没枝条上端一寸左右。浇水,时常保持润泽。成活长出之后,又用枯骨砾石布放在根旁边,科丛就围成圆形,滋长茂盛可爱。如果是一根孤枝单独插植的,就是成活了也长不好。

十月中,用蒲草或藁秆缠裹着保暖。不缠裹便会冻死。到二月初,再解掉它。

假如不能得到许多枝条的,可以取一根长枝条,也烧过下头,盘曲成圆形,像牛鼻圈一样,横埋在地里,也可以。然而不如上面方法的根系强壮和长成得早。圈里面也要放置枯骨和砾石。

如果斫取根蘖苗来栽的,也在坑里作圆形布置,中间放进枯骨和砾石。

种木瓜第四十二

《尔雅》曰:桥(mào),木瓜①。郭璞注曰:实如小瓜,酢,可食。

《广志》曰:木瓜,子可藏;枝可为数号,一尺百二十节②。

《卫诗》曰:投我以木瓜③。毛公曰:徘也。《诗义疏》曰:楙,叶似柰叶,实如小瓤(lián)瓜,上黄,似着粉,香。欲啖者,截着热灰中,令萎蔫(yān),净洗,以苦酒、豉汁、蜜度之,可案酒食。蜜封藏百日,乃食之,甚益人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