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
【解题】
丰乐亭位于安徽滁县丰山北麓,是欧阳修在“庆历新政”失败后被贬到滁州之后建造的。作者用优美的文笔,描绘了滁州山清水秀的景致,同时回顾了这里历史上曾经经历的战火涂炭。今昔对比,颂扬了北宋王朝初期所采用的休养生息政策,流露了他希望当局继续施行这种政策,让人民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文章情景交融,自然流畅,夹叙夹议,富有感染力。
【原文】
修既治滁之明年①,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②,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③,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④,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⑤,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⑥。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则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⑦,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⑧!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⑩,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释】
①滁:即滁州,古地名,治所在今安徽滁县。明年:欧阳修在庆历五年(1045)十月出任滁州知州,其所说“明年”即庆历六年。
②五代:指唐灭亡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相继更迭的政权。
③太祖皇帝: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在称帝前是后周大将。
④周:这里指五代时的后周。李景:即南唐中主李璟。清流山:山名,在滁州西南二十五里。
⑤皇甫晖:南唐江州节度使。姚凤:南唐的一个团练使。
⑥圣人:这里指宋太祖赵匡胤。
⑦畎亩:田地,田间。
⑧涵煦:滋润化育。
⑨掇:拾取。
⑩刺史:官名,宋代习惯上却把刺史作为知州的雅称。欧阳修既任知州,习惯上可以称为刺史。
【译文】
我在治理滁州的第二年夏天,才觉得滁州的水原来是这么甜美。向滁州本地人打听水源,才寻得是在州城南面的约有百来步的地方。它的上面是丰山,山高耸矗立;下面是山谷,幽深莫测。中间有一股清澈的泉水,水很旺地从地下涌出来。不论是仰观俯察,还是左看右望,回头望起来也很惬意。于是,就疏通泉眼,凿去岩石,开辟了一块地基,建造了亭子,和滁州人一块儿到上面来游赏。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期是一个军事要地。从前太祖皇帝曾经带领周朝的军队在此地的清流山下打败了南唐李璟的十五万人的队伍,在滁州城东门外活捉了他的将领皇甫晖和姚凤,从而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那里的山川地形,根据地图和记载,登高眺望清流关,希望找到皇甫晖和姚凤被俘获的地方。但是那些知道往事的老人如今都已去世了,大概是由于天下太平已经很久啦。
自从唐王朝政治混乱以来,天下分裂,豪杰们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彼此成为敌对国家的,简直数都数不清。直到宋朝承受了天命,圣人出世,四海才得到统一。过去所凭仗的山险地堑,也都逐渐地铲平。经过百来年的时间,现在人们只是漠然地观赏这里山高水清的美景。要想打听往事,可是当年留下的老人全部都去世了。现在的滁州处在长江与淮河之间,是个船舶车辆、商人贩子,以及四方的宾客都不到的地方,人民自出生以来就不接触外面的事物,只是安心地在这儿过日子,无忧无虑地度过一生。可又有谁能知道皇上休养生息的功德,已滋润和养育了老百姓百年之久了呢?
我来到此地,喜欢这儿地方僻静、政务轻松,也喜爱这儿风俗的宁静与安闲。既然在高山幽谷之间觅得这股清泉,就天天和滁州人一起,或昂首仰观青山,或低头倾听泉鸣;既采摘那芬芳的鲜花,也在那高大的树荫下休憩;风霜雪寒时,更显清秀姿态,一年四季的风光,没有不招人喜爱的。同时,又幸运地碰到这里的百姓正沉浸在丰收的欢乐里,喜欢和我一起游赏。因此,就根据这里的山河特点,来叙说此地风俗人情的美好,使百姓知道他们所以能安然享受这丰收年景的快乐,是由于大家有幸地生活在太平日子里的缘故啊!
宣扬皇上的恩德,来和百姓共同享受丰年的快乐,这本是刺史的职责,于是就写下“丰乐”,作为这座亭子的命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