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许世旭
越经历过寒冷的痛苦,越能感受阳光的温暖;尝过人生苦恼的煎熬,才能体会生命的可贵。
——惠特曼堂堂六尺昂然之躯,也仍由细小的眼珠代表一个人;高台广室,也仍由明亮的窗来做它的颜面,因为它才是光线焕发的原点。
我们以向日葵的向日性作为其生命的本能。人们同样有这种习性:婴儿醒来会爬向窗户,中了瓦斯毒挣扎的人头会向着门口。
窗,就像千等万等却等不到怀念的人一样,什么地方都设有它:土墙堆积起来的土屋的屋檐下必有它,茅屋上也附个纸糊的窗子,不去计较它是否仅仅成为老鼠钻来钻去的洞孔。实际上,糊好白纸的窗上,有着百济陶缸的淡色。
窗传来温暖的热量,更重要的是它引进明亮的光线。因此,从黎明起,我们就以窗为中心开始一天的生活,很显然,我们需求光线胜于热。
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如此:以热来养身,以光来养心。
鱿鱼被潮水推来拥去,一看到渔船上照射出的强烈光线,就都争先恐后地游向渔船,一下子都成了渔夫的俘虏。
飞蛾、蚊虫非常愉快地在白炽灯下飞舞,不久就都像萧萧落叶般地结束了生命。
憩睡在石缝中的鳗、蟹、蛤,见到强光会伸首张望,但一会儿就都进了樵童的竹笼里去了——人们用光线诱拐它们。先贤云,勿射栖鸟,但我们偏偏用光引诱它们。
我们遥望渔夫打鱼,便赞叹闪闪烁烁的火花。
我们不只喜欢明亮的光线,更欣赏闪闪的“渔火点点”的佳景。
深夜透进来的柔和月光、远海的落照、闪烁的渔火、夜晚郊外的萤火虫除了蝙蝠和枭鸱,一切动物都喜爱光亮。这个所谓“光线”才是我们基本的宗教。
人们跟死神奋斗到最后一刻,眼神都是向着窗的;在黑夜中战栗的人期盼着黎明的到来;饥饿而死的人最后蠕动的细胞不在嘴唇,而是在痉挛的眼皮;临终的最后动作是眼睛一睁一闭,有的干脆睁着不闭。
可是光线太强了,会使人动弹不得,甚至狂乱。彩虹般的五彩光线乱射,任何人都会挣扎;在灼热的火光中手脚会柔软无力,就像飞蛾扑火、树叶在骄阳下悬垂一样。
因此,只要有三十支烛光,就会觉得舒适异常,太强了会夺去视力,爱得火热了心会融掉。
一味歌颂光,会沙哑了喉咙;一味盯着光,会晃瞎了眼睛。
躺在“月移花影上栏杆”的西厢窗里,能够看清画轴上苍劲的笔画,只要这种光线就够了。
夕照映得满山红的时候,能够依稀眺望远处的寒鸦,只要这种光线就够了。
像个白瓷缸中凝集的光线一般地聚集在胸膛里的那种淡光就够了。
现在我在玻璃包围的公寓中,没有天窗,也没有映山红,我觉得倦怠。
我喜欢薄暮,白天也常把窗帘半掩,夜晚的白炽灯需要加罩。
如果还需要追求炫目的光线,或许我也会被人诱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