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祖先原先居住在我国东北辽河和滦河的上游,过着游牧和渔猎生活。从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契丹族还处在氏族社会。契丹共分八部,每个部有一个部族长,称大人。八部共同推选一个大人,即部落联盟长,统率八部。八部既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生产组织,又是作战的军事组织。而部落联盟长主管军事。唐朝中晚期,藩镇割据,军阀混战,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为避战祸而陆续迁移到长城以北,与契丹族杂居相处。加上契丹族与中原地区贸易交往的增加,于是他们学会了农耕、冶铁、织布、制盐和建筑房屋等生产技术,一部分契丹人开始了农耕生活。契丹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契丹社会从氏族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
公元901年,契丹耶律氏的阿保机(872~926年)被立为“夷离堇”,即军事首长。907年,经过部落选举仪式,他被推选为契丹族首领。他是一个善于骑射而又智勇双全的契丹族英雄。他在对外作战中获得很多牲畜和俘虏,成为契丹族最大的奴隶主。他设置“宿卫军”,即建立一支侍卫亲军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势力。还设“惕隐”这样一种官职,负责调节奴隶主贵族集团内部的事务,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在镇压了贵族内部的几次反叛活动以后,废除了部落联盟的选举制等旧制度,仿照汉族王朝的体制,于916年称“天皇帝”,建年号神册,并立自己的儿子耶律信为皇太子,确立了皇权世袭的制度。他按原来八部居住的地区,分北府和南府,各设宰相进行地区性统治,并规定了各级官员的不同等级。他命官员仿照汉字偏旁创制契丹大字,参照回鹘语文创制契丹小字,以代替过去刻木契记事的落后方法。他命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制定了辽朝的第一部法律——《决狱法》。他在潢河(西拉木伦河)岸边的契丹故地“始置城邑”为皇都(即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附近)。这样,契丹奴隶主统治的国家就初具规模了。
阿保机称帝后,势力增强,向西侵掠突厥、吐谷浑、党项、沙陀诸部,向南侵掠中原,侵占了后梁和后唐的许多州县。926年,契丹国又灭了辽河、松花江一带的渤海国。这样,东起大海,西至阿尔泰山,南至河北、山西,北至蒙古高原和黑龙江下游,我国辽阔的北部都在契丹国的统治之下。926年,阿保机死,其子耶律德光继位,继续向外扩张,从后晋取得了幽州(今北京一带)、云州(今山西大同一带)等十六州。后晋皇帝石敬瑭还得每年向契丹皇帝献帛30万匹,并自称“儿皇帝”。946年,耶律德光灭后晋。次年,改契丹国号为辽。
1004年,辽圣宗耶律隆绪率领20万人马南下侵宋,兵锋直达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威胁宋都汴京。北宋朝廷屈膝求和,与辽订了“澶渊之盟”,规定以白沟河为宋辽的分界线;北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双方停火,辽军北撤。从此,基本上确定了辽宋南北对峙的局面。
辽朝的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就是因地而治。还在耶律德光取得幽云十六州以前,就建立了北南面官制,用北面官(契丹官制)治契丹地,用南面官(汉制官职)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仍保留汉人地区的封建制度。辽圣宗耶律隆绪时,对经济、政治制度都进行了改革,使封建制在整个辽朝逐步确立起来。辽朝势力也走向鼎盛时期。西夏、回鹘、高丽等都向辽朝纳贡。
辽朝贵族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阶级矛盾的加深,不断发生奴隶起义和农民起义,使辽朝很快由兴盛转向衰落。1125年,辽朝被新起的金国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