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高举民主革命的旗帜,站在时代的前列,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孙中山(1866~1925年)1866年11月12日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又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进行革命活动时,曾经化名中山樵,从此便以中山之名见称于世。
1878年,孙中山随母亲赴檀香山投奔兄长孙眉。离开祖国,远航海外,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大大开拓了他的眼界。到檀香山后他先后进入英、美教会在当地办的学校读书,他从西学的启示中,更加坚定了“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的愿望。孙中山在海外的5年生活和所受的资产阶级教育,丰富了他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知识,又受到了夏威夷人民反抗美国侵略斗争的鼓舞。从而产生了“改良祖国”的意愿。
1883年,孙中山回到了祖国。中法战争前后,他正在广州、香港学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媚外卖国政策,使孙中山非常痛恨;爱国军民反法的英勇斗争,使他受到了巨大鼓舞和教育。从此,孙中山立志为救国救民而奋斗。1892年,他毕业于香港雅丽医学院后在澳门和广州行医,决计“借医术为入世之媒”,他积极结交一批先进的爱国知识青年郑士良、陆皓东等,并通过郑士良同广东会党分子建立联系。他们经常议论时政,探寻救国之道,开始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活动。
1893年冬,孙中山与陆皓东、郑士良、尤列等人在广州的广雅书局内聚会,酝酿组织取名为“兴中会”的团体,以“驱除鞑虏,恢复华夏”为宗旨。这时,孙中山虽然有立志改造中国的愿望,但是,还没有放弃“求知当道,游说公卿”,改良政治,振作图强的幻想。1894年,他草拟了《上李鸿章书》,集中阐述了仿效西方资本主义以图富强的革新主张,明确指出欧美各国富强的根本不只是船坚炮利,而主要的在于“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他认为这是中国“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孙中山偕陆皓东去天津向李鸿章上书如石沉大海。他已经敏感地意识到,“和平之法,无可复施”,只有采取暴力革命的手段,才是挽救中国的唯一出路。从此,孙中山坚定地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孙中山怀着革命的远大抱负,从上海绕道日本前往檀香山,积极联络爱国华侨,宣传反清革命的主张,得到许多侨胞的同情和支持。由于孙中山的倡导,11月24日,在火奴鲁鲁召开了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兴中会的成立大会,并通过了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程》。《章程》强烈抨击了清政府腐败和黑暗的反动统治,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号召爱国志士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维持国体”。会员秘密入会的誓词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奋斗目标。第一次提出了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革命任务。次年,孙中山到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筹备广州武装起义,事泄失败。1900年组织惠州起义又失败,逃亡国外。这时,他已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鲜明旗帜,众望所归的领袖。
流亡海外的孙中山,1904年,用英文撰写《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在纽约发表。他指出: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大的民族运动前夕,“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第一次向全世界表示了他革命的决心和愿望。
1905年,孙中山从欧洲回到日本,组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确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他创办《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三民主义”学说。同盟会的成立把中国革命推到一个新的阶段。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派与保皇派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论战,积极在国内外发展同盟会的组织,在南方各地多次发动武装起义。
1911年武昌起义的炮声,震撼了全国,各省革命党人纷纷响应,宣告独立,席卷全国的群众自发斗争,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孙中山闻讯后,于12月25日,从欧洲回到了上海。29日,在南京召开了十七省代表会议,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组成临时参议院,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制定和颁布一系列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实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改革文化教育的法令和措施。由于帝国主义的干涉、破坏和袁世凯的威逼,孙中山于2月13日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的要求。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南京临时政府至此夭折。
武昌起义后,有的革命党人鼓吹“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同盟会组织日益涣散。革命党人宋教仁为实现“政党政治”,8月,联络各党派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推孙中山为理事长。9月,袁世凯委任孙中山为全国铁路总办,孙中山以在野身份专门从事铁路建设。
1913年3月,宋教仁被袁世凯刺杀后,孙中山愤然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因国民党内部涣散无力,革命旋即失败。孙中山被迫再次逃亡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组成“中华革命党”,被推为总理,发表宣言继续讨袁。1917年,因反对段祺瑞政府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从上海到达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被选举为大元帅,并誓师北伐。后因受西南军阀的排挤,毅然离粤赴沪,从事著书立说,努力探索继续革命的道路。俄国十月革命后,孙中山接受共产党的帮助,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4年,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建立了新三民主义学说。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