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门外放置一对石狮子,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古代官府衙署、宫观寺庙、大户人家的大门两侧,一般都有石狮子。这种石狮子的造型在各地都差不多,大多是卷发传统建筑门前的石狮子巨眼,龇牙咧嘴,后腿蹲踞,一只前爪握一个石球,显得威风凛凛。
狮子原产于非洲、西亚,体魄雄壮,头大脸阔,雄狮头披长长的鬣毛,很早就被人们视为猛兽的代表。我国不是狮子的产地,古时称狮子为“狻猊”,认为是西域的特产,能食虎豹,是百兽之王。
佛教经典中有很多关于狮子的典故,如有的经典称: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一般佛经都以狮吼比喻佛祖讲经,声震世界。佛教号称佛是“人中狮子”,因此佛曾坐的地方称狮子座。佛菩萨还往往以狮子为坐骑,如文殊菩萨就骑坐狮子。随着佛教的传入,具有法力的狮子形象也就逐渐为我国人民所熟悉,并普遍作为驱邪保善的神兽。
虽然狮子因佛教传入而从一种西域猛兽变为驱邪神兽,但是用石狮子守门驱邪却是后来才有的风俗。中国古代门神大多是人神,画在门板上或画在元旦挂于门上的桃符板上。石兽在古代大多是守墓的,即所谓是守“阴宅”的。佛教传入后,才逐渐出现了画狮子驱邪的桃符。
宋朝人已习惯在桃符上画狮子的形象,下部书写左郁垒、右神荼,但当时还没有用石狮子守门习俗。
唐宋官宦之家为表示门禁森严,喜欢用乌头大门,两侧排列戟戈。
到了元代,佛教进一步流行,而门口列戟的制度又被废止,于是石头雕刻的狮子逐渐成为官府衙署的大门点缀物。原来视石兽为守阴宅之物的传统观念逐渐淡薄,官宦之家也开始在门侧布置石狮,取代原来只是春节才悬挂的桃符和门板上画的守门的石狮子形象。由于是作为守门驱邪的神兽,造型特意突出张牙舞爪形态。从审美的角度而言,石狮子生动的造型与朴素的院墙相映成趣,更增添了传统建筑的魅力。因此,石狮子守门习俗得以普及,代代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