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萝莉似的人物,带着天真与野性,幻想与冲动,于青春的初期,尝试着人生的滋味。她像一株野生植物,无论风和日丽,还是尘土飞扬,兀自生长着。
克劳德·米勒(Claude Miller)在《小女贼》(La Petite Voleuse, 1988)中,塑造了一个身处边缘地带的青春少女形象。小女孩家庭破碎,母亲弃她而去,她从小被寄养在亲戚家中。一个生存环境中的被忽视者,犹如一个背井离乡者,在自我唾弃与自我挣扎中,顽强生存着。一个喜欢偷窃的少女,意味着她是一个有所缺失的少女,她想要得到人们通常所能得到的一切。而这种缺失感,使她逾越了正常需求;饥渴,成为她心理的主要动机。只是她除了自身蓬勃的青春外,一无所有。于是,很自然地,这一株野生植物,无视他人另类的目光,走着一条不同于常人的路。
多数论者把《小女贼》与特吕弗的《四百击》相提并论。克劳德·米勒采用特吕弗的旧本子来拍摄这部片子,无疑是向特吕弗致敬。然而,在克劳德·米勒的镜头中,夏洛特·甘斯布饰演的少女,有着不同寻常的意味。她的自我成长,期间涉及到的关于情感和自我教育问题(其中观看电影,含有自我教育的意味;新浪潮导演喜欢把观看电影作为青年自我教育的组成部分),更多的带有自我尝试成分,一种无所畏惧的诗意充斥在她的精神中。她的活泼与激情,在每一处细节里闪光,促使人们对这个少女的行为,抱有一份温柔的理解与怜悯的心态。这无疑是克劳德·米勒的独到之处。
影片突出了这个少女的形象。她无辜羞怯的神情,饱含着独立的渴望;懵懂而又想探知世界的欲望,使她无从判断世人。她随遇而安地把自己献给了偶遇的第一个男人,之后又随机地跟着一个小混混漫游。两个男人在她的纯真面前显得猥琐不堪。她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熏陶的人,她自发地成长着,天然的就像一朵野花,在本能中逐渐添加上一些人生的经验。她的命运无从预测。因为她会随心所欲地突然拐弯,迷离地折向人生的岔道。即使面对陡峭坡路,她也会坦然地走着。社会在此过程中,既是推手,又是背景。而她的不羁,乃是驰骋的动力;于她而言,驾驭与放逐,原本就无分别,生命宛如一场迎风的奔跑。而这,正是这一人物的魅力所在。
克劳德·米勒年轻时曾受益于特吕弗、戈达尔、布列松等大师,所以当他中年鼎盛时,不忘向前辈致以敬意。他重拾特吕弗未完成的剧本,其本意就是要在未完成的基础上,添上一笔个人的色彩,据此才能向前辈有所交代。毫无疑问,克劳德·米勒做到了这一点。
《小女贼》中的少女简宁,其形象已鲜明地留存在了电影史上。她在现实中的无助与心中存有的希望,处处受到挫折却渴望过精彩生活的强烈意愿,她的不安分与孤独,她的沉陷与倔强,她的无知与自主,她的青春年少与遭受的磨难……所有这一切矛盾和对峙,已经融入在她那独特的形象中,令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