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此生是我吗
3039600000020

第20章 迥然相反的两兄弟——克劳德·夏布罗尔《表兄弟》

克劳德·夏布罗尔(Claude Chabrol)是《电影手册》开启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中的带头人物之一。他的《漂亮的塞尔日》和《表兄弟》

(Les Cousins ,1959)早于特吕弗的《四百击》、戈达尔的《筋疲力尽》。他的电影赢得了成功,为新浪潮之后更为大胆的实验带来了动力;其低成本制作也使新浪潮的年轻人看到了希望。他与特吕弗和戈达尔等人,在安德烈·巴赞的引导下,将镜头对准了现实,而不是像之前的法国电影那样,与文学作品联袂,却与时代脱节。

《表兄弟》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巴黎年轻人的虚无主义式的生活方式,与之对应的是外省人的保守思想。外省青年夏布洛尔来到巴黎的表兄保罗家居住,他将在巴黎上大学。夏布洛尔是个拘谨的恪守传统的青年,有严重的恋母情结,第一次来到巴黎——这个花花世界,令他有点头晕目眩。保罗带着他在巴黎转悠的时候,可以看出他不是兴奋,而是无所适从。他采取的对策是蒙头学习,尽力回避外在世界带给他的冲击,仿佛仍处于外省一样。但是当弗洛朗斯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心意翻动,不由自主地爱上了弗洛朗斯。但是紧接着第一个打击出现了——保罗抢先一步夺走他的所爱。之后第二个打击在片尾出现,用功读书的他没有通过考试,而无所用心、整日花天酒地的表哥保罗却顺利过关。

在影片中,夏布罗尔努力将两个人的反差进行对比。玩世不恭的保罗沉迷于酒色,过着逍遥的日子;而夏布洛尔神情紧张,刻苦学习,却反而遭到多种打击,受到命运的嘲弄。夏布罗尔以审视的目光注视着这两个不同的青年,影片跳脱了善恶分明的界限和善有善报的传统观念,只是将当时巴黎青年的现状直接呈现出来,反映了他们及时行乐的虚无主义思想。影片就像一篇报道,导演放弃自己的倾向和观点,以一种公开呈现的方式客观地表达事实,具有一种“残酷现实主义”意味,以此激发观众对现实进行反思。这一方式也影响了《筋疲力尽》等片。

夏布罗尔在片中采用的瓦格纳音乐,为影片增添了一丝寓意的色彩,也多多少少泄露了他的“动机”——保罗每次聚会时,总要有瓦格纳音乐相伴,就像末日的狂欢。最后夏布洛尔在手枪里装上一粒子弹,趁保罗熟睡之际转动手枪,试试保罗是否一直幸运护身,果然保罗安然无恙。但第二天在保罗不知情的情况下,在玩闹中,保罗拿着手枪对准夏布洛尔,夏布洛尔却倒在枪口下。在保罗的惊愕中,屋内奏响的是瓦格纳的《女武神》,这是否又暗示了女性是引起“战争”的祸端?

保罗与夏布洛尔两种截然相反的面对生活的态度,共同组成了当时巴黎年轻人的价值观。保罗已经被生活宠坏,变成了公子哥儿;夏布洛尔还处在未变的状态,带着外省人的淳朴,如果夏布洛尔不死,说不定会像巴尔扎克笔下的吕西安或拉斯蒂涅那样,也蜕变成一个面目全非的人?电影中,保罗家隔壁的书店老板送给夏布洛尔的巴尔扎克小说,是否也是一种暗示?

该片的摄影是亨利·德卡(曾为路易·马勒的《通往绞刑架的电梯》摄影),他以一种明快的手法,展现电影的现代面貌,不时会采用实录方式拍摄,一边为了减低成本,一边增强了现实感,这与年轻的其他新浪潮导演们的电影观念吻合,从中也多多少少可以看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英国实录式纪录片给予他们的启发。饰演夏布洛尔和保罗的分别是青年演员热拉尔·布兰和布里亚利,他们也曾是《漂亮的塞尔日》中的演员。当《表兄弟》上演后,两人迅速成为知名演员,他们各自的出色表演,为影片增加了魅力。第二年,该片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