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的游戏》(Jeux interdits ,1952)是以儿童的视角,对成人世界的残酷战争做一番精心的折射。这是导演雷内·克莱芒(Ren9clement)的聪明之处。影片避开了直接战争场面的描绘,只用几个场景告知事件发生在德国与法国开战时期,人们开始向乡村逃逸。这使我想起了俄裔法国犹太女作家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Irne N mirovsky)在《法兰西组曲》中描述的逃亡场面。在《禁忌的游戏》中,巴黎遭到德机轰炸,人们惊慌失措,全城人逃往乡村。有人在德机的追击轰炸中死去,有人侥幸生存了下来。影片开始,正是描绘了这样的场面。小女孩波莱特的父母与狗,在轰炸中不幸丧生。波莱特独自一人流落乡村,被米歇尔一家收养。
小小年纪的波莱特,对死亡似懂非懂,她将全部的关注力放在小狗身上。一个孤单无依的女孩,孤零地漂泊在世上,却没有意识到艰难与危险的存在。但是当她发现小男孩米歇尔后,将注意力转移到他身上,才逐渐在米歇尔那里找到了一些支撑与依托。
两个孩子在为小狗建立墓地的同时,设想为许多动物建造一块大墓地。当波莱特听到牧师说,为死去的亡灵应画十字祈祷,之后他们开始寻找十字架。为此,影片的主要内容在两个孩子偷取十字架上展开。而所谓“禁忌的游戏”,即指孩子偷取十字架。当然,这是影片的表面意指。
孩子不懂分寸,他们直接到墓地上偷取十字架,为此引发了轩然大波。波莱特对十字架的“喜爱”,无疑是对成人世界的一种模仿,由此折射出一个荒凉而又荒诞的世界。成人世界的战争,直接带来的副作用,就是墓地上十字架林立。而在孩子的眼里,世上已经没有更好的东西,只剩十字架了。克莱芒正是通过这样的视角,反映战争的荒谬。影片一边展示孩子的天真无知,一边隐喻成人战争的残酷。而孩子的荒诞行为,正是这一世界荒诞的写照。由此推断出,克莱芒的“禁忌的游戏”更是意指战争,大人世界的疯狂。
从导演的角度来说,影片的成功正是选取孩子这一特殊视角,来透视大人世界战争行为的愚昧,举重若轻地映现了社会的杀戮,及其给社会带来的荒芜。克莱芒完成这一主题后还不罢休,继续让波莱特流落他乡。影片最后,波莱特被送往收养院时,她走失在茫茫人群中。这一尾声喻示着她的磨难仍在延续,一个无助的孩子从此被抛入更加残酷的现实,人们不由得要为其命运担忧。
无疑,如果没有布丽吉特·佛西天才般的表演,影片将会逊色很多。饰演波莱特的布丽吉特·佛西非常可爱,她的童稚与纯真令人动容。她总是瞪着一双略带惊恐与惊奇的眼睛,半是眼泪,半是笑颜,将波莱特演绎得极其形象、生动。一个孩子,在一部影片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这是其他电影无法比拟的。甚至可以说,此片的成功是布丽吉特·佛西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