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杰回答:“我是跟老师学的。拜师学了一两年。”
那个人说:“你真了不起!”这时,他开始自我介绍:“我叫李小平,也是个盲人。我就住在这个村子里。我是保定盲校毕业的,你想学啥,我教你。”
艺不压身,向自己遇到的每位老师学一招,是孟杰一路流浪卖艺过程中最大的愿望。一听说对方上过盲校,并主动提出愿意教自己,他高兴坏了,连忙回答:“我想学针灸、按摩。”
李小平说:“行。咱们来个‘货换货’。我教你针灸、按摩,你教我说书,行不?”
听到这个好主意,孟杰马上高声响应:“好哇!咱们就来个‘货换货’!”
于是,两人便开始相互合作。
两个盲人从一个村庄迁徙到另一个村庄,形影不离地相处了一年多。白天,李小平教孟杰针灸和按摩;晚上,穆孟杰则教他说书。相互都不收钱,不付学费。事实上,也就是互相拜师学艺。李小平是正规盲校毕业的,不但会针灸按摩,还懂盲文。穆孟杰抓住这个绝佳的学习机会,虚心地向对方请教,双方配合得非常默契。
为了学习针灸,孟杰开始时在卫生纸上练习扎针。为了摸索清楚针灸的穴位,感受疗效,他在自己身上扎针。各种不同的病症,如感冒、头疼、咳嗽、恶心、腹泻或是小儿尿床,针对不同的病情需要在不同的穴位施针。配合学习按摩,他慢慢地练习在身上找寻各种穴位,什么足三里呀,什么百会穴、人中穴、涌泉穴……找准了穴位按压捏挤推拿,那个部位就会有酸疼感。在学习的同时,孟杰牢牢记住了李老师的指教,譬如,在人的后背上不能随便施针,尤其是在脊柱上更不可轻易施针。
等到孟杰逐渐掌握了人体穴位分布和施针用针的方法手法之后,李小平老师便开始让他接手给一些病症较轻的患者施针。那些人都听过而且很喜欢孟杰说书,所以跟他都很熟悉。经过治疗,大多都有效果。
半年之后,穆孟杰便掌握了针灸、按摩技能,李小平则学会了说《刘公案》。
学会了针灸、按摩,穆孟杰又多了两种养家立业的本事。他十二岁流浪学艺,十四岁就能攒钱养家糊口。白天,他给村民们进行按摩或针灸治疗,晚上,则给大家说上一个半小时的评书。每次按摩或针灸,如果有效果了,人们一般付给他三五角钱,而每晚说书,因为他说得好,人们都很喜欢,因此赚的钱也多。
那个时候,有时在一个村子里能遇上两拨说书的流浪艺人。那么,大家就会自觉地分成两头,一拨在村西说书,一拨在村东说书。由于孟杰说得生动风趣,村民们往往都爱凑到他说书的地方去。一个晚上,别人说书通常能赚二十元,他却能赚到五十元。
随着钱越攒越多,经常往家里邮寄不仅麻烦,而且要多花汇费,而随时带在身上又很不方便。为了安全,每当攒够了一百元钱,孟杰便把它存到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到了年底,再把它们取出来,带回家去。每年他都要等到年底腊月二十八九了,才会回老家东辛寨村去。而过完年,正月初六七就又离家说唱卖艺。十几年里,他从未在家里过过正月十五元宵节。
孟杰挣的钱越来越多,到1983年,他已经积攒了四千元。
原先,父母家的房子是一座土坯房,睡的是土炕。屋顶是用高粱秸秆混合着白灰炭渣打成的,最害怕下雨天。一下雨,屋顶准漏雨,屋里就得准备好大盆小盆接漏下来的雨水。屋子里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待在里面,又冷又湿。
孟杰是个孝顺的孩子,从小就想着长大赚钱了要好好孝敬父母。他把所有的积蓄全都拿出来,给父母翻盖了房子。在墙体的土坯外面加上一层“立砖皮”,给四面墙的表面贴上一层陶砖,当地人称这样的房子为“表砖房”。贴了面砖,可以很好地防雨,屋顶又盖上了红瓦,这样一来,下雨天屋里就不会再漏雨,家里永远都是干燥清爽的了。东辛寨村有几百户人家,就属孟杰他们家的房子修得好,生活过得好。
过了两三年,孟杰又攒了不少钱,他就帮助父母把“表砖房”翻盖成了“卧砖房”,就是在墙外面用砖头横着摞起来,一直摞到屋顶。比起表面贴砖的“表砖房”,“卧砖房”要用的砖头多了好几倍。
这可是东辛寨村第一座真正的砖瓦房。昔日经常被邻里讥讽嘲笑的老穆家,一下子变成了方圆十里八乡令人羡慕的家庭。穆东修排行老五,因为家里俩儿子是盲人,那些伯伯们原先都瞧不起他们家,现在,他们家盖起了平乡镇头一户的砖瓦房,亲戚邻居们都对他们家刮目相看。乡亲们对孟杰的母亲说:“还说你命苦,咱们村谁住上砖瓦房啦?看你的命多好哇,仨正常人也比不上你家孟杰!”
母亲笑了,谦虚地回答:“哪里,哪里!我们也就是图个家里不漏雨罢了。孟杰走村串巷,赚的都是辛苦钱哪。”
嘴上虽这么说,心里却是甜丝丝的。
是啊,儿子不仅没有成为家里的累赘和包袱,而且还能独立养家了。这孩子从小要强,还真是为爹娘争了口气!
从此,穆东修两口子在村里都能挺直腰板走路了。
亲人般的大娘
1984年,孟杰到新乐曲都村说书时,遇到了一位好心的大娘。
孟杰这个人,长年在外流浪,特别懂得礼节,嘴巴也特甜。说书时,开篇和中间都要热情地跟听众打招呼:
“各位大伯大娘,各位叔叔婶婶,兄弟姐妹……”
话说得很婉转很周详,让观众听着心里特别受用。
在这一群每天晚上都来听书的听众中,就有这么一位老大娘。她每晚都来听他说书,非常喜欢。看到孟杰这个小伙子说书特别卖力,大娘怕他嗓子疼,每天都端碗汤给他喝。没有做汤的时候,她就把家里珍藏的仅有的一点儿白糖拿出来,每次冲一碗开水送给孟杰喝。
开始的时候,孟杰还很不好意思,一再推辞:“大娘,白糖很稀罕的,您年纪大了,留着自己吃吧。我说书说惯了,不用喝糖水,没问题的。”
“我家里还有。你喝吧!人家医生说,喝糖水对嗓子好哩!你是个说书人,靠的就是一副好嗓子。嗓子坏了,怎么说书哇?”大娘的回答声如洪钟,显得中气十足。显然,这是一位体格健壮的老人。
实在推辞不过,孟杰就接过碗把糖水喝了。
看到孟杰听话地照做了,老大娘心里别提有多高兴:“这就对了!大娘以后还给你做吃的。”
后来,别人告诉孟杰,这位老大娘已经八十五岁了。一个人住在一个破败的小院子里。
哦,原来是一位孤苦伶仃的老人。我也要对她好。孟杰心里想。
老大娘依旧每晚都来听书。她觉得孟杰一个人在外面流浪,风餐露宿的,一定吃不上啥好的。于是,每晚,她都包饺子,煮好了给孟杰端到街上去。
“孩子,给!你吃!这是我包的饺子。”大娘说。
“大娘,您留着自己吃吧!我有吃的。”孟杰推辞道。
“你吃!我回家吃去,家里还有好多呢。”老大娘不由分说就把饺子碗和筷子塞到孟杰手里,然后故意扭头就走。
孟杰没办法,只好接过来。
等老人一走远,旁边就有人告诉孟杰:“她岁数大,饭不干净,别吃她做的饭!”
有的人附和道:“是啊,她家买的肉几十天都舍不得吃,不新鲜,都变味了。吃她做的饭不卫生啊!”
孟杰一面谢过人家的好心提醒,一面却端起碗来,一个饺子接一个饺子,全吃掉了。
这是大娘的一片心意呀!她自己都舍不得吃的东西,咱咋还能嫌人家的东西不卫生呢!
知道了老人的处境,要离开这个村子的时候,孟杰专门摸索着寻到大娘家去看望她,跟她告别。然后送给她十元钱。
大娘怎么也不肯收,再三推辞道:“孩子,你赚点钱多不容易!我怎能收你的钱?”
这么多天,大娘一直都是把他当作至亲的人一样对待,这份亲情,自己怎能承担得起?
孟杰愣是把钱塞给了她。他知道,钱买不来人间的真情,但是,或许也只有钱,才能略表他对大娘无尽的感激之情。
以后,无论走到哪里,他的心里始终装着这位善良的大娘。到石家庄说书时,孟杰偶然听说老大娘的儿子不孝顺,不管她的吃喝,为此他还专门到新乐给大娘送钱。从此,只要路过新乐,他都要去大娘家看望,一直到老人九十三岁时去世。
一包针都给扔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孟杰越长越英俊。如果不是认真察看,一般人很难看出他是一个盲人。他的说唱也越来越熟练。每到一个村子,人们都围着他,听他说书拉弦,表演拟声、口哨等曲艺。能给大家消愁解闷,逗大伙儿开心笑,他自己也很开心。他的表演,以说为主,兼带唱歌、模拟人声和动物声,逗哏取乐,讨人欢笑,赚人眼泪。观众中,男女老少都有。上至八九十岁的老者,下至七八岁的小学生,还有一大拨青春活泼的大姑娘、小媳妇。
开始时,他主要是在河北省邢台市所辖的地面上活动,去过任县、隆尧县、南和县、威县和内丘县。十四五岁时则主要在石家庄和保定地区活动,到过新乐县、正定县、无极县、藁城县、赵县、灵寿县等,保定地区去过唐县、易县、满城县、望都县、阜平县等。这两个地区绝大多数的村庄孟杰都曾去那里说过书。去邢台、石家庄和保定地区,他都是步行走着去的,边走边唱,一路流浪卖艺。
后来,他还乘火车往北最远到过吉林、黑龙江,向西到过山西太原、陕西宝鸡等。像山西省著名的大寨所在地昔阳县以及吕梁市的交城县、运城市的垣曲县等,他都曾独自去卖过艺。他觉得,东北人都能听得懂他的口音,山西人的口音却不好懂。
当然,他十几年在外流浪,最主要的活动区域还是在石家庄和保定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