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修身养性之道
3053000000057

第57章 手腕要硬

手是人上肢的前端部分,主要用来抓和握住东西。科学家认为,手是人的内心世界和大脑功能最显明的表征器官。在几百万年的进化史中,人类的手逐渐演变成了大自然所能创造出的最完美的工具。

手在汉语里含义丰富,可以代指方法、权术,如手腕、手段、手法;可以代指力量、权利,如拳头、“一把手”;可以代指亲情关系,如手足、手心手背都是肉;可以代指“从事某种工作或擅长某种技能的人”,如国手、生产能手等。

作为领导者,手腕要硬。手腕是做事的策略和技巧,是对组织及领导班子的统御能力。领导者之所以成为领导,从根本上取决于能否对组织实施有效指挥和统御。手腕硬的领导,都有较强的统御艺术。统御适度,亦张亦弛,宽严适度,恩威并施,刚柔相济,既善于安抚,联络感情,又铁腕立威,杀一儆百,让人心服口服。

手法要多。就是要有丰富多样的领导方法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工作讲究方法,注意抓大放小,疏堵结合。既能够统筹兼顾,协调多方,形成合力,又能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集中力量抓好大事,以点带面,推动事业发展。

手要干净。领导者手中或多或少都有点权力,但不能滥用权力。领导者倘若一伸手,要钱、要财、要色,那么总有一天,那双“赃”手会被捉。领导者要坚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时刻严于律己,处处注意小节,做到不法之事不干,不仁之事不为,不义之财不取,不该拿的绝不拿,不该收的绝不收,耐得住清苦,抵得住诱惑,做到拒腐蚀、永不沾。

领导艺术就是一种智慧,就是精心地运用和实现你手中的权力。

——[美]约翰·阿代尔

手腕是做事的策略和技巧,是对组织或领导班子的统御能力。领导者之所以成为领导,从根本上取决于能否对组织实施有效指挥和统御。领导者必须要有手腕,能够统御全局。任何一个团队或组织,失去了领导统御就变成了一盘散沙,陷入无序与混乱。高效的统御就是让组织成员各就各位,各司其职,指挥整个组织系统,安全有序地运转。一个出色的领导者,手腕要硬,手法要多,具有高超的统御能力,善于运筹帷幄,树权立威,控制全局。

(1)大权独揽,小权分散

权力本是无情物,也是不认人的双刃剑。领导者既要把握权力,有效驾驭下属,也要合理调配,不能被权力之剑所伤。

中国传统掌权之术是:集权而不专权,放权而不放任;一手软、一手硬,一手放权、一手监督;大权独揽、小权分散,以权统人、调动下属。

有权力,就能驾驭人,无权力就不能驾驭人。领导者为了实现上令下达的目的,必须把权力集中在自己的手中,大权独揽,才能有效地驾驭下属。如此,方能令行禁止,保证命令和措施得以快速地贯彻执行。

与大权独揽相对应,把小权分散给下属,如曾仕强教授所言:“中国的管理者是善于用巧劲儿,拿出一部分权力分给下属,他们做的只是以权统人。领导应该是帅才,总览全局;其他管理者则是将才,他们应当各司其职,管好‘线’上的工作;而员工则是士兵,应当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点’上的事情。”

授权既可以笼络人心,又可以成就大业,何乐而不为?

如何分配好手中的权力,是领导者都无法回避的问题。领导者分配权力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并不在于究竟是多分一点好,还是多留一点好;而是要先搞清楚具体应该分什么权力,留什么权力。

哪些是“大权”,哪些是“小权”?划分大权和小权是一个相对的过程,主要是相对于领导者所处的位置而言。划定大权和小权的时候,先要把权力囊括的范围确定下来才行。领导者大权和小权的划分差距是很大的。从涉及的范围来考虑,关系全局的权力,当然就是大权,仅仅关系某一个局部的权力,一般不能说是大权。从权限的角度来考虑,下属不能解决的问题,必须上级来解决,这应该是大权。如果下属自己能够解决,或者下属自己解决更好,一般都不能算是大权。

从权力的性质来考虑,一般一个组织的权力有3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决策权,一个层次是运行权,一个层次是执行权。

所谓大权实际上主要是指决策权,还有就是运行中的关键问题的把关性权力,具有“不可替代性”。领导要把握方向,把握大局。这样的权力是要独揽的,而其他的权力则要分散。分散其实也是独揽的条件。什么权都抓,往往什么权都抓不住。决策权应该是一个组织最高领导机构和最高领导者的权力,这是大权。

运行权是这个组织中层机构或中层领导的权力,其中带有垄断性的,可能是大权,但大部分照章办事的正常运行的权力,对一个组织的最高领导者来说是小权。执行权是基层干部或员工的权力,对中层领导来说,关键性的操作可能是大权,但一般的日常操作则是小权,对最高领导来说,这些当然更是小权了。

对一个组织的发展而言,最重要的是决策。所以领导者一定要抓住大权、用好大权,不要忙于琐碎事务,而忘记自己最重要的决策任务。集权和分权还有一层重要意义,就是领导者能够正确处理领导团队内各个成员之间的权力分配问题。

什么是领导的权力?就是别的成员不便行使、不好行使、不能行使的权力。简而言之,领导要努力做别人不能做的事情,尽量不做别人可以做、能够做、应该做的事情。

如果领导不努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那么组织就会松散下来,因为没有人去统筹全局;如果领导尽做别人应该做、可以做的事情,这个组织也会松散下来,因为其他成员会觉得无事可做而消极起来。

另外,“大权独揽,小权分散”也是一个领导者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问题。从这层意义上来说,集权和放权是主要领导者如何发挥副手和下属的积极性的问题。集权而不专权,放权而不放任,才是最好的选择。

(2)刚柔相济,相得益彰

刚柔相济是一种高超的领导艺术,也是树立领导形象和威信的重要方面。“刚”,就是领导者在原则上坚定、决策上果断、行动上坚决;“柔”,就是策略上灵活、作风上民主和待人上谦和。

领导者要把握好刚柔相济的领导艺术,做到刚柔相济,当刚则刚,当柔则柔;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权衡利弊,刚柔适度。刚而不露、不直、不愎,柔而不弱、不娇、不软。刚柔相济,相得益彰,在实际领导工作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谋事要柔,决断要刚。在决策过程中,领导者要做到多谋善断,谋得全才断得准。决策中要有刚劲,敢于决断。既要精心谋划,又要善于决断,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二是协调关系要柔,承担责任要刚。在决策实施的过程中,领导目标的实现,是要靠组织的整体,发挥组织作为整体的效能。因此,领导者要善于做协调工作,把领导目标变成下属的自觉行动,形成强大的群体合力。但绝不意味着领导者就可以当甩手掌柜的。领导者对于一些棘手问题,要敢于动真碰硬;对决策失误,要敢于承担主要责任,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修正和完善;对工作中的过失,领导者要敢于承担领导不力的责任,并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三是待人要柔,律己要刚。待人要柔,柔在宽容上。以宽容和大度去待人和处事,消除人际间的障碍,争取绝大多数人的支持,从而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工作的组织氛围。律己要刚,刚在严格上,做到为政公明、施政严明、清正廉明。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保持清醒,在原则问题上不动摇,以严格的制度规范下属的行为,以严肃的纪律约束他们的行为。领导者只要善于巧妙地把握刚与柔的关系,并灵活地运用于领导工作之中,就一定能不断提高自身的领导水平,获得成功。

领导者既要具备刚的心理素质,还要具备柔的心理素质;既要会刚的工作方法,还要具备柔的工作方法,做到刚柔相济。否则,能刚不能柔,就缺乏一个领导者所必需的人情味,显得粗暴、强硬;能柔不能刚,就显得缺乏阳刚之气,处理问题优柔寡断,难以成就大事。因此,领导者一定要准确地把握和妥善处理刚与柔的辩证关系,使其固有的威力得以充分展示。

怎样把握好刚柔相济的尺度呢?曾国藩认为,人要想立得住,还要靠对刚柔尺度的把握,他说:“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动其所动,静其所静,分时也;刚宜则刚,柔宜其柔,见势矣。”把握刚与柔的度,就是要把握刚与柔的依据,要依据国家的法规和政策及本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用这些标尺决策事务、处理问题,刚的时候要态度坚决果断,不能有半点优柔寡断;柔的时候则不应丢弃组织原则,不能损害集体利益。从长远看,还必须不失个人的人格。

(3)恩威并施,把握尺度

恩威并施是指领导者对待下属要恩赐和惩罚两种手段一起使用。恩威并施是一种有效的领导控制方法,这是一种高超的平衡艺术,对下属只施恩不施威难免会纵容下属,使其难以驾驭;然而,只对下属施以高压的淫威,只会引起其心理和行动上的对抗,难以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如何把握好这二者之间的尺度才是领导艺术的所在。

恩威并施,就是指将恩、威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并用。在领导活动中,该强硬的时候必须强硬,该温情的时候也必须温情,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假如只有“威”而没有“恩”,苛责过分,下属会认为领导不近人情,缺乏理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消极怠工,不愿干出成绩。假如只有“恩”而没有“威”,会使领导显得比较软弱,缺乏应有的威慑力,那么下属就会产生骄躁之气,因而恣意妄为,不把规章制度或管理秩序放在眼里,这样领导者也就会失掉权威,则受恩者对他失却尊敬之心,导致有令不行、管理紊乱,这与无恩招怨同样有害。因此,领导者要掌握好恩威并施的艺术,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严于律己,树立威信。领导者要想让下属服从管理,就必须要有威信。领导者的威信来自3个方面:一是权力所赋予的;二是以自身能力、才华争取的;三是高尚的品德派生出来的。领导者如果仅用权力来管理,那么势必会让下属觉得有距离感,造成心理压力,影响自主性的发挥,所以应该少用权力,以自己的才能和品德树立威信,体现自己的领导魅力,让下属心服口服,才能达到不怒自威。威信是一个合格领导者的基础,也是恩威并施的基础。会管理的领导者,个人威信远远超过权力运用。而威信除了来源于能力,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领导者要做表率,严于律己,身先士卒,以自己的言行来感染和激励下属。

第二,善用激励之法,鼓舞士气。领导者要充分发挥下属的作用,就要利用各种激励手段,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下属常用的激励手段是采用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其中精神鼓励又是更重要的激励方式,可以激发下属对更高目标的追求。“士为知己者死”反映出了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追随关系。如果领导者不懂得运用激励之法,则很难使下属与自己团结一心、步调一致。上下同心同德则无往而不胜,上下离心离德则一盘散沙,不攻自破。因而领导者要善于采用各种激励方法,以促使上下同心同德。

第三,善用惩罚之法,掌握火候。一般人的本性,是喜欢奖赏,害怕处罚。奖赏是正面强化手段,即对某种行为给予肯定,使之得到巩固和保持。而惩罚则属于反面强化,即对某种行为给予否定,使之逐渐减退。善用惩罚之法,也是领导者驾驭下属不可或缺的手段。当下属犯错时,要依法行事、纪律严明,不容下属有侥幸的心理。必要时,像诸葛亮一样“挥泪斩马谡”,来不得半点仁慈和宽厚。

第四,奖赏有度,有效激励。“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罚的关键是要严明、公正、适度。奖赏有度,可以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提高绩效的目的。激励的适度就是要使激励的强度与人才的业绩、贡献相当,不足量的激励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过量的激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惩罚的目的也是为“教导”而惩罚,要重视“惩微”以“杜渐”,尽量少下“猛药”,否则过犹不及。

(4)松紧适度,灵活运用

领导者要对下属实施有效的领导,就必须有科学的、合理的领导艺术。正确且有效的领导艺术应当是:有松有紧、松紧适度。

领导过程中的“紧”就是工作要有硬指标,纪律要有严要求,在执行政策上坚定不移;在完成计划目标上坚定不移;在管好下属、从严治政方面坚定不移。“松”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体恤下属、宽厚待人、适度灵活和放松上。

松紧适度就是指领导者在管理下属或整体工作指导上,既不能过松也不能过紧,要松紧结合,坚持有张有弛,张弛并举。既要坚持预定目标,又不能搞疲劳战术,力求松紧适度,劳逸结合,节奏分明,调动群体优势。“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也是说领导中松紧适度的道理。

松紧适度的这个“度”,指的是既不能“过”又不能“不及”的意思。“度”从哲学上讲,是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做任何事情都应当有个度,领导对下属也是这样,过松与过紧都会影响下属的情绪,影响工作的效率。就像一个弹簧,要想让它具有一定量的弹性,就必须给它适量的压力,压力过大或过小,它都起不到一个弹簧应有的作用。领导应掌握适度原则,在领导下属时也必须遵循这个原则,把握领导工作的分寸和尺度,以便防止“过”与“不及”的两种倾向,力争创造出最佳的领导效益,否则他就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

领导者在工作中制造紧迫感应该注意尺度,必须以下属的心理承受力为界限,要有一个“度”。如果超出这个度,突破下属的心理承受界限,结果就可能适得其反。太松不行,松松垮垮,拖拖拉拉,工作效率必然低下;反之过严,就会突破“度”的上限,导致不良后果。

三国时,关羽败走麦城,张飞闻讯后下令三日内置办白旗白甲,戴孝伐吴,与兄长报仇。帐下两员末将范疆、张达因期限太急,乞求宽限几日,被张飞打得满口出血,二人感到按限期完成无望,绝望中杀了张飞,投奔东吴。

由此可见,领导者要掌握好紧与松之间的界限,既要造成一定的压力又要使下属不过于紧张,使紧迫感与下属自身因素及客观条件相适宜,否则,就会事与愿违,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领导者把握好松紧适度的辩证法,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首先,要从严管理,唤起下属适度的工作危机感。领导者要善于利用管理压力这根杠杆,去唤起下属的工作危机感,让下属在思想上真切地感受到压力。通过给下属创造一个竞争的环境,借助竞争给下属以经久不息的参与动力,鞭策下属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

其次,要经常创造条件,给下属以适度的放松。领导要经常给下属营造一个轻松的工作氛围,创造一个轻松的工作环境,这样下属的工作效果会更好。如可以经常安排一些文艺演出、体育运动、休闲旅游、学习考察等活动,给下属身心放松的机会。但放松也要坚持适度原则,要有条件地放松,不能无度,毕竟放松身心不是放任自我的代名词,要力戒放任自流。

最后,管理下属不论是松还是紧,都应坚持以人为本。领导者要经常了解下属、关心下属,随时注意下属的思想动态,视工作情况、环境情况、下属身体情况等及时调节,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有效领导的目的,实现既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