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秦汉战争史(上)
3053200000020

第20章 楚汉战争主战场作战(4)

第二,垓下战役的起因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楚汉双方达成了鸿沟议和,中分天下,双方罢兵。项羽按照和约的规定,释放了刘邦的父亲和刘邦的妻子吕雉,并撤军东走。

楚军撤走后,刘邦也准备下令撤军西退。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建议说:“观在汉已占领了天下的大半、诸侯皆归附。楚军已疲惫不堪,粮食断绝,这正是天亡楚军之机,不抓紧机会而消灭楚军,就是养虎遗患。”(原文见《史记?项羽本纪》)。

刘邦采纳了张良,陈平的建议,停止撤军西退,而乘项羽退军东走的机会,撕毁双方共同商定的约言,转而率军紧紧追击项羽军,遂爆发了垓下战役。

第三,垓下战役楚汉双方的作战策划

刘邦撕毁鸿沟议和协议,决心与项羽军作最后的战略决战,欲乘楚军撤军途中麻痹松懈和补给奇缺的机会,调集优势的兵力一举歼灭项羽军,建立自己的封建统一政权。于是,决定以樊哙向胡陵(今山东省鱼台县境)进击,命英布率军立即攻击寿春,刘邦亲率主力追击楚军,并以韩信的齐军、彭越的梁军急速与汉军主力会合。造成一个南北共进,三路齐攻的强大态势。

项羽由于对鸿沟议和深信不疑,又是在撤军开进途中,没有防止刘邦军突然背约进攻的准备,故在固陵之战前,没有做应付突然多变的作战策划。

其实刘邦军背约而进攻对方的策略已多次运用,以前在他西进秦都之武关作战中,也是订了和约,招降秦军守将,过了险要关隘之后,再回兵击灭对方。而楚军对此缺乏起码的估计和戒备,也足以说明了其战略策略和指挥谋略的运用均不是刘邦军的敌手。

第四,垓下战役的前哨战——固陵之战

九月,汉军追击楚军至阳夏以南(今河南太康县境),即停止前进,以待前来会合的韩信之齐军与彭越军,但两军未到来。当汉军于十月再进至固陵(今河南省淮阳县境)时,韩、梁两军还未赶到,因而,刘邦军始终不敢与项羽军接战。

项羽军对刘邦背信弃义,毁约追击而来,十分气愤,决定乘齐、梁两军未到之机,项羽亲自指挥季布,钟离昧等将领,突然向汉军猛攻。汉军由于突然遭到楚军反击,完全出于意外,被打得溃不成军,慌忙退入壁垒,挖掘深堑,固守待援。

项羽军初战取胜后,没有乘胜扩大战果,进而围歼固陵之汉军。这样,就给了刘邦军以喘息待援之机。刘邦军则乘此,一方面巩固自己的防线,一方面想急催韩信、彭越军前来会战。

刘邦对张良等说:我们困兵于此,韩信彭越之援军又迟迟不来,该怎么办?张良认为:现在楚军即将被击破,韩信、彭越却没有得到封地,所以他们按兵不动,如果君王能与他们共有天下,分地封王,他们定会立即出兵,当初封韩信为齐王,并非君王本意。彭越在夺取梁地之后,由于魏王豹尚在,只让彭越当了魏相国,现魏王豹已死,彭越自然也非常希望封王,现在只有以雎阳(今河南省商丘)至谷城(今山东省东阿)之地封彭越为梁王,以陈(今河南省淮阳)以至东海之地封给韩信。同时,韩信祖居楚地,他很想得到故地,如果能够这样做,他们两人肯定能积极与楚作战,那时破楚就易如反掌了(见《史记?项羽本纪》)。刘邦认为张良的见解很有道理,于是派人去告之韩信、彭越二人,请他们出兵。韩信、彭越得知刘邦将封赏他们的情况后,答应立即率兵前往进击楚军。

刘邦为了争取南方的势力,已封英布为淮南王。英布曾派人进入九江地区,攻占了几个县邑,诱降了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守将楚大司马周殷,周殷遂率九江兵叛楚归汉。至此,汉军南、北、中三路大军对楚军最后的战略决战即将开始。

第五,楚汉两军作战序列

一、楚军

幕僚:左尹项伯

将领:将军季布、钟离昧、项声、项冠、项悍

二、汉军:刘邦在各路大军会合后,仍以韩信为最高统帅,负责全战场的指挥,总兵力约五十万人。

(一)刘邦统率之汉军:

将军周勃、樊哙、王陵、骑都尉郦商、骑都尉靳歙、御史大夫灌婴

兵力:约十万人。

(二)齐军:

齐王韩信、将军李左车、孔熙、陈贺

兵力:三十万人。

(三)梁军:

梁王彭越、大夫栾布

(四)九江军:

淮南王英布、将军刘贾、前楚大司马周殷

第六,垓下战役的作战经过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下旬,固陵之战后,楚汉双方仍对峙于淮阳地区。此时,韩信军已率军南下,韩信以一部兵力引诱楚军出击,双方战于九里山一带。西楚军陷于韩信军伏击中。韩信军之灌婴骑兵部队乘机向彭城进攻,一举将彭城击破,楚柱国项它被汉军俘获。汉军接着向萧(安徽省萧县),谯(今安徽亳县)、苦(今河南省鹿邑)等地进攻,一一攻克了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南东部等广大地区,兵锋直趋项羽军之侧背。

项羽军兵败,再失彭城,苏北、皖北、豫东等广大地区又被汉军占领之后,已无法稳住局势,只得携带大量军政官员,贵重物资,向东南方向撤退。此时,项羽军已更加陷入危机之中。

十一月,项羽率领近十万军队向垓下地区败走,到达垓下地区后,项羽与大将季布、钟离昧等都认为垓下地区地形险要,可以防守,于是决定构筑营垒,进行防御,以便整顿部队,恢复军力,准备与汉军在垓下地区决战。此时,项羽军的大致态势是:季布军在垓下以西、以南地区;钟离昧在垓下以东以北地区;项羽自率主力于垓下周围地区。

韩信军取得九里山大捷、进占彭城后,得知项羽率军向彭城东南方向撤走,于是挥军继续向东南方追击项羽军。这时,楚之大司马周殷叛变楚王后,率兵进占了楚之六地(今安徽六安县),接着统率九江兵与将军刘贾向北攻占城父。至此,汉军、齐军、九江军及彭越的梁军等四路大军会师于垓下,构成了对项羽军的包围态势。当时汉军及各诸侯军的关系位置大致为:齐王韩信统率的齐军驻于垓下东北地区;九江王英布指挥的九江兵驻于垓下的西南地区;梁王彭越指挥的梁军驻于垓下的北部地区。

汉方各路大军在完成对项羽军的直接包围后,便加紧准备与项羽军的最后决战,以求彻底歼灭项羽军。韩信为向垓下进攻,做了如下部署:以将军孔熙军为左路,费将军陈贺居右路,韩信自率主力在中路主攻。汉军在韩信统率之下,分路向垓下之楚军进攻,楚军在项羽率领下,奋勇力战,多次击退汉军的进攻,但由于项羽兵力已经有限,无力出击汉军,更难以迫使汉军撤退,终于在汉军多面夹攻之下,退入营垒坚守。韩信军遂以各路大军,把项羽军重重包围。双方虽经不断作战,但汉军尚难以彻底打败楚军,为尽快将楚军打败,张良建议刘邦采取以瓦解楚军斗志为主的“攻心战”,以楚方归顺人员和汉军中善唱歌者,每夜皆唱楚词、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