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秦汉战争史(上)
3053200000021

第21章 楚汉战争主战场作战(5)

项羽兵困垓下,兵少食乏,处境更加险恶。前线坚守营垒的部队,每日黄昏战斗停顿时,就听到四周唱出的楚歌声,士卒听到这种楚国乡土歌声,看到自己目前的处境,极大地影响了战斗意志。早已被汉军收买的项王叔父项伯,力劝项羽夜间巡视军营,以便让项羽也听到四周的楚歌声,瓦解项军的斗志。果然,项羽听到这些歌声后,十分吃惊,他说:“难道汉军已经把楚国的地方都拿下来了吗?为何他们中间会有这么多的楚人呢?”项羽面对这种局面甚为忧虑,半夜里在营帐中饮酒解愁。

项羽有一位妃子,名叫虞姬,很受宠爱,时常跟随在项王身边。项羽也有一匹青白色的好马,名叫骓,是他最得力的战马。项羽边饮酒边悲凉地歌唱道:“力大能够拔山啊,气壮盖过了全世。不料时势不利啊,连乌骓马也不济!乌骓马不济了啊,那可叫我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怎么能对得起你!”(原文见《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接连唱了几遍,虞姬也应和着一同唱,根据《史记正义》引《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也唱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罢,即自刎而死。项羽的泪水一行行地涌流,左右的人也都泪流不止,以至互相不能抬头相看,气氛甚为悲壮。

虞姬已死,项羽悲痛地上马出营,率领部下八百精锐骑兵乘夜突围而去。次日天明,汉军才得知项羽已经突围,韩信急令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由于项羽突围之先头骑兵急驰而行,后续骑兵未能全部跟上,待项羽渡过淮水之后,仅跟上来百余骑士,项羽行至阴陵(今安徽省定远县西北),迷失了方向,便向一个老农夫问路,老农夫欺骗项羽部队说,向左走。项羽于是向左急奔。但走不多远,即陷入了大泽之中,行进艰难,很快被灌婴骑兵追上。项羽又引兵向东突进,至东城(今定远县东南五十里)地区后,仅剩下二十八名骑士,而汉军追兵竟有数干骑。项羽此时自料不能逃脱,便对跟随他的骑士说,“我从起兵到观在已经八年,亲身经历过七十多次战斗,真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从未打过败仗,因此,做了天下的霸王。不料今天倒被围困在这里,这是天要亡我,并不是我在战争中的错误啊。”(原文见《史记?项部本纪》)。项羽接着又强调:今天要决一死战,必须做到三战三胜:溃围(击溃敌人,突出重围)。斩将(杀敌将领)、刈旗(砍倒敌人的旗帜)。

项羽说毕,将自己的二十八名骑兵分做四队,对着四个方向,汉军骑兵虽然包围了数层,但项羽毫无惧色。项羽说:“吾为公取彼一将”。于是他命令骑兵坚决向敌冲杀,到达山下后,在山东分三处集合。项羽吩咐完毕后,即呼喊冲杀而下,将汉军打得人仰马翻,四处溃散,并斩杀汉军骑将一人。项羽军到达山东三处集合后,汉军再分兵三队将项羽军团团围住,项羽率兵又驰逐冲杀,斩杀汉将一人,杀死汉军百余人。项羽将自己的兵马又集中起来,结果发现自己仅亡两骑。项羽对众人说:“各位看我打得如何?”众骑兵说:“诚如大王所说的一样。”项羽得胜,乘汉军混乱之际,冲出一条血路,向南疾走,准备渡过长江。项羽到达乌江。乌江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王上船。亭长对项王说:“江东地方虽然不大,但方圆也有千里,有民众数十万,足够建立霸业,请大王急速渡江。这一带只有我有船,汉军到后将无船渡江。”(原文见炙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笑着对乌江亭长说:“上天要灭亡我,我不能渡江了。当初我带领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西征,现在没有一人生还,纵然是江东父兄谅解我,继续拥立我为王,我有什么面目见这些父老?即令是他们不谴责我,我也羞愧难容。我知道你是忠良之人,我骑的这匹马只有五岁,所向无敌,一日可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之,观在赠送给你。”(原文见《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把自己的乌骓马送给乌江亭长后,命令所有骑士均下马步行,以短兵器与汉军追到的骑兵搏斗。项羽一人即杀死汉军将士数百人,自己受伤十多处。

项羽在冲杀间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便指着吕马童高芦说:“你岂不是我的老部下吗!”吕马童看见项王后,即指给汉将王翳说:“此项王也”。项羽对王翳说:“我知道汉军要出千金得我的头,还要封万户侯,为了使你得到功赏,请把我的头拿去吧。”项羽说罢,即自刎而死。王翳割取了项王之头,汉军其余将领争割项羽尸体,以便回军请功。

第七,垓下战役后的动态

垓下会战为楚汉双方的最后战略决战,在此次决战中,汉军共斩杀楚军近十万人,使项羽大军全军覆没。至此,西楚政权即宣告灭亡。但项羽原封地之鲁人,仍在抵抗刘邦军的进攻,后来也被刘邦击灭。

刘邦在消灭项羽之后,即急忙驰入韩信军营,夺了韩信的兵权,并将韩信由齐王改为楚王,封其统辖淮北地区,建都于下邳(今江苏省邳县,故城在邳县东)。封彭越为梁王,建都定陶。将衡山王吴芮改为长沙王,定都临湘(今湖南省长沙)。

刘邦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二○一年)二月称帝,最初定都于洛阳,三个月之后,迁都长安。

垓下战役评述

历时四年半的楚汉战争,迄于刘邦夺占三秦之战,至垓下一战才告结束。刘邦与项羽之间争夺封建领导权的战争,终于以刘邦彻底胜利和项羽军的覆灭而载入战争史册。

垓下大战,是刘邦、项羽间的最后战略决战,项羽军在垓下作战中之所以迅速被刘邦军歼灭,除开政治上的原因之外,在战场交战的直接原因是战略指导上的低能。

战略撤退中疏于戒备。项羽与刘邦达成了鸿沟议和后,没有在战略全局上正确地分析敌我双方的形势。此时的楚军虽然不是败将求和,但战略上已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一纸空文能对刘邦起多大约束作用,楚军毫无考虑,只是遵约东撤,给了刘邦乘胜追击的难得的战机。劣势之军后撤,本已造成军心士气的严重影响,加之再有重兵集团的追击,更会在心理上加重失败的恐惧。因而,从根本上说,项羽军虽有十多万兵力,但实际已处于军无斗志的失败情绪之中。可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固陵之战缺乏战略远见。项羽军在固陵地区回兵反击刘邦主力,一举取胜,在战略上出现了挽回颓势的一线转机。而此时韩信、彭越之军还远在北方,项羽如果重振士气,以战胜之余威,咬紧牙关,全力攻歼刘邦军,设若刘邦军被一举歼灭,无疑会对楚军起巨大的鼓舞作用。这样是否还有彭越、韩信南下之举,则恐怕又当别论了。可惜,项羽缺乏这种战略远见,反击胜利,即行止戈,给了刘邦固守待援的天赐良机。

垓下突围造成战略上的不击自溃。项羽军虽被困垓下,受韩信几十万大军的包围,但汉军如单凭力战,欲将项羽军很快歼灭,也并非易事。但项羽军却中了张良等的“四面楚歌”之计,不是组织全军有组织地突围撤退,而是项羽自率八百骑兵突围,这实际上就是弃军而逃。一个战略统帅,在全军处于被包围的困难境地时,只顾自己突围而走,这支军队自然是不击而溃了。这使叱咤风云、英名盖世的项羽,落了一个很不光彩的名声,虽然有自刎乌江的悲壮场面,也暗然失色了。

退守垓下,不返江东,是战略上最后的失策。项羽从固陵后撤,再加上彭城南撤之军,绝不止十万之众,尚有相当可观的实力。项羽未能早日定下南渡江东的决心,以现有兵力,加上江东的人力物力,并有长江天险的阻隔,休养生息,积蓄力量,也并非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然而,项羽军却是退一步,看一步,没有长远的战略策划,以至处处被动,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