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秦汉战争史(上)
3053200000031

第31章 西汉初期平定同姓王叛乱的战争(2)

第二,汉文帝的即位和进一步削弱刘氏诸王势力的斗争

吕后死,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共谋,废除了少帝,准备迎立代王刘恒为帝。当陈平、周勃派出的使臣去迎接代王时,刘恒遂召集众臣商议,许多人都认为有可能是大臣变乱的诈谋,不可轻信,最好称病不去长安。唯独中尉宋昌认为,诸大臣迎立代王为天子,是真心实意,并非诈谋。他分析说,诸大臣之所以衷心迎立代王为天子,理由有如下几点:一是诛灭暴秦、统一天下者,为刘氏也;二是汉王侯封地,犬牙交错,互相节制,可谓盘石之宗,天下皆服其强;三是汉除秦苛政,施德惠于百姓,人人自安,百姓向汉之心,难以动摇;四是诸吕封王,官高权重,且有吕太后的威严,但是太尉一呼,众人便叛离诸吕,拥立刘氏,说明刘氏政权深得人心。今后大臣假若要叛乱,百姓也决不会听从他们的命令。而且京师内有朱虚侯等内亲,外有吴、楚、淮南、琅琊、齐、代之强,他们也不敢轻易为乱。同时代王贤圣仁孝,天下皆知,所以大臣是诚心诚意拥立代王为帝,不必怀疑。代王刘恒遂逐渐打消了顾虑,去长安就帝位。由代王被大臣迎立就帝位的过程,可以看出西汉初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起兵战乱的严重情况,已经给人们造成了心理上的人人自危的状态。

刘氏诸王,随着其国内局势的稳定,社会生产和经济实力的发展,各自的势力都日益强盛,他们皆都设置了“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虽然诸国之太傅、相、内史、中尉还是由汉朝廷统一任免,并仍由相掌握兵权,但诸王的权力却越来越大,他们任免官吏,铸造钱币,殷实富强,一切礼仪形同天子,甚至不听皇帝的诏命,日渐形成“尾大不掉”的状态,举兵谋乱已成箭在弦上之势。汉文帝刘恒即位的第三年(公元前177年),济北王刘兴居乘汉文帝征讨匈奴之机,打着立其兄齐王襄称帝的旗号,起兵叛乱。汉文帝以大将军柴武,率十万大军前去征讨,济北军被击破。这是继齐王襄举兵征讨吕氏之乱以后,首次同姓王欲夺取帝位的武装战乱。汉文帝六年(公元前l74年),淮南王刘长,废除了汉朝廷法令,不听天子诏令,自己任命相、内史、中尉等二千石之官吏,明目张胆地与汉朝廷分庭抗礼。他与棘蒲侯太子奇谋反,派使者去闽越、匈奴,欲请其发兵攻汉,后来幸被朝廷发现其叛乱阴谋,拘捕后,废迁途中而死。中央政权与王国势力之间的矛盾,已日益尖锐激烈。汉中央王朝的统治权威受到严重的挑战,诸王国已成为汉王朝的巨大威胁。对此,许多大臣都深感局势危急,必须迅速加以解决,否则汉室将陷入战乱危亡之中。

汉文帝之子梁王刘揖的太博政治家贾谊,为此先后两次上书汉文帝,他在著名的《治安策》中,痛心疾首,认为诸王国的欲谋独立咄咄逼人的态势,“可为痛哭者一”。他建议文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贾谊认为,国强者必先反叛,若把诸侯王国划小,国小力弱,则很难起叛乱之心。因而要将全国治理成好象身体之使臂,臂之使指,挥动自如,诸王侯谁也不敢有异心,诚心诚意归命于天子。汉文帝根据贾谊的建议,开始把一些王国划小,并将自己的儿子淮阳王刘武,封在梁地,以做为自己的屏障,将齐王刘肥之孙城阳王喜,迁为淮阳王。

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文帝太子家令晁错上书文帝,建议削弱诸侯王国势力。以后文帝便进一步削弱王国,首先从淮南王和齐王两个封国开始,将淮南王喜,迁为城阳王,将淮南地区由淮南王刘喜的三个儿子划地分治:以刘安为淮阳王,建都寿春;以刘勃为衡山王,建都于六;以刘赐为卢江王。将齐国封地,分给刘肥的六个儿子:刘将闾为齐王,建都于临淄;刘志为济北王,建都于博阳(今山东泰安附近);刘贤为川王,建都于剧;刘辟光为济南王,建都于东平;刘卬为胶西王,建都于高苑;刘兴渠为胶东王,建都于即墨。淮南和齐地的被分封削弱,对王国割据势力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第三,昌邑战役前七王的联合

汉文帝于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病故,由太子刘启继承帝位,称汉景帝。

景帝即位后,任用其“智囊”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由于才华出众,识广见博,忠于汉景帝,遂深得景帝宠信,言听而计从,是景帝首屈一指的决策人物。晁错力促景帝继续削弱王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当时有人发现吴王刘濞谋反准备已久,晁错便向景帝建议说,吴王以前就想谋反,依照古来的法律,就当斩首,当时文帝仁慈,只让打了他几杖,但他现在仍不思改过自新。他“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入,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削弱王国的建议,开始剥夺他们的一些封地。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决定削去吴之豫章郡,会稽郡。楚王来朝,以其以往犯罪,削去其东海郡,在此之前,已削去赵王的河间郡,胶西王刘印被削去六个县。

吴王刘濞听说要削去吴国两郡的消息,十分气愤,因之想立即起兵,他听说胶西王勇猛、好斗,便派使者中大夫应高前去约胶西王起兵击汉。应高对胶西王许愿说,将来夺取天下之后,“两主分割”。胶西王答应后,吴王刘濞尚不太放心,又亲去胶西,当面与之结盟。随后吴王又派使者联络胶东、菑川、济南、济北、楚、赵等国,各国均答应共同起兵反汉。

晁错削弱诸侯王国的主张,引起了众多割据势力的怨恨,晁错父亲闻知此事,便当面责备晁错不该建议削弱诸侯势力,并质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晁错对他父亲说:“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说:“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吾不忍见祸及吾身。”遂饮毒药而死。

第四,汉军吴楚联军作战序列

统帅:太尉周亚夫

将领:大将军窦婴、护军赵涉、将军栾布、曲周侯郦寄、弓高侯韩当、将军韩安国、张羽

总兵力:三十多万人。

二、吴楚联军

统帅: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菑川王刘章、济南王刘辟光、胶东王刘雄渠、赵王刘遂

大将军田禄伯、将军周丘

总兵力:吴军二十余万,楚、赵等六国之军至少也有十五万以上。

第五,汉军吴楚联军双方作战策划

一、吴楚联军

吴王为了夺取攻汉的胜利,动员了自己国内从十四岁至六十二岁的人统统入伍参战。吴王下令全国说:“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将。少子年十四,亦为士卒先。诸年上与寡人比,下与少子等者,皆发。”除国内出动二十万大军外,并使闽越、东越也发兵相助。

吴王召集诸将领商讨进兵计划,大将军田禄伯建议说:“兵屯聚而西,无它奇道,难以就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但吴王太子却不同意田禄伯单独行动,怕另有变故,因而便对吴王说:“王以反为名,此兵难以藉人,藉人亦且反王,奈何?且擅兵而别,多它利害,未知可也,徒自损耳。”吴王遂不用其计。

吴另一少年桓将军也建议说:“吴军多步兵,步兵利于在险要的地势条件下作战,汉军多车骑,车骑利于在平坦的地形下行动,吴军不应在所过城邑停留,急速占据洛阳的武库和敖仓之粟,夺占山河险要关隘以令诸侯,即使不入函谷关,天下也会基本稳固。如果行动迟缓,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地,我们就会失败。”(原文见《史记》卷一○六)但吴王等又以他年少无知,而拒绝他的建议。遂决定以一路大军向西北先攻梁地,然后再节节向前发展。

周亚夫奉命率三十万大军东征,深知楚军历来剽悍骄捷,战斗力强,很难轻易将其打败。因而向汉景帝建议说:楚国之兵剽悍勇捷,难以很快战胜它,我们应该舍弃梁国,尽量以梁地拖住敌人,并切断敌人运送粮草的道路。这样就可以使敌兵疲粮尽,战而胜之。汉景帝同意周亚夫的策划。汉军以大将军窦婴驻军于荥阳,控制荥阳一带战略要地,阻止吴楚联军西进。周亚夫自率主力向吴楚联军进击,并以另一部兵力向齐,赵等地进攻。

第六,昌邑战役的作战经过

一、以杀晁错为借口起兵

吴王刘濞在作战准备完毕后,即于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打着“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叛乱。先将汉朝所任命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吏统统杀掉,然后他即亲率大军从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地区)北上,西渡淮水,与楚军合兵,继续前进。

吴王刘濞为壮大其起兵的声势,制造叛乱的舆论根据,在起兵后即派遣使者,致书胶西王、胶东王、川王、济南王、赵王、楚王、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故长沙王子,历数汉朝廷任用“奸臣”,削夺诸王侯封地,危及汉宗室安全的“罪状”,然后宣称:“吴国虽然地方不大,但地方三千里;人虽然不算多,但可出精兵五十万。而且我一向与南越友好相处三十多年,越君王愿意出兵以帮助吴国,又可得精兵三十万。吴国虽然不富,但节衣缩食,积金钱,备兵革,屯聚粮食,夜以继日,三十余年。”(原文见《史记》一○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