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濞为了鼓舞将士的作战积极性,还宣布:凡抓住汉军大将者,赐赏金五千斤,封万户;抓住列将者,赐金三千斤,封五千户;抓住裨将者,赐金二千斤,封二千户。以下也皆有赏赐。对降城略地者,也给予重赏。
汉景帝听说吴王刘濞等已起兵叛乱,想派人劝说吴王罢兵。这时原吴相袁盎,曾因晁错欲治他的贪污受贿罪,对晁错恨之入骨,即向景帝建议说,诸王起兵,完全是因为晁错,只要杀了晁错,吴楚即可退兵。汉景帝遂杀了晁错,并立即以袁盎为太常,派往吴国,向吴王说明,晁错已斩,请吴王退兵。吴王回答说,他已称东帝,拒绝退兵。这时正好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曾随军征讨吴楚军,返回京师,谒见景帝,景帝问他说:“晁错已死,吴楚能不能退兵?”邓公回答说:“吴王准备叛乱已经数十年了,他是发怒于削地,以让朝廷诛杀晁错为台,其用意远不是杀晁错而已。”邓公接着说:“晁错深伯诸侯强大难制,所以建议削地,以加强朝廷的力量,这本来是有利于万世江山的良策,但刚刚实行,晁错便被诛杀,这样,忠臣就无人敢再说话了。”景帝这时才省悟(原文见《史记》卷一○一)。
二、昌邑下邑地区的作战
吴楚联军首先向西北进攻梁地,攻破梁之棘壁(今河南省宁陵地区),斩杀梁军数万人,乘胜继续向梁地推进。梁孝王十分惊恐,派遣六位将军率军再与吴军战,梁军溃败。梁孝王数次派人去向周亚夫求救,周亚夫均不救援。吴楚联军又进而包围梁都城,由于梁都坚固,无法攻下梁都。吴楚联军被阻。这时,吴将周丘通过威胁诈谋,劝降下邳,一夜之间得三万兵马,遂向北继续略地,到了城阳,已拥有近十万之众。
太尉周亚夫率军东走,当进至霸上(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对,赵涉对周亚夫说:“吴王刘濞一向豪富,长期以来搜罗亡命之徒。现在他知道将军即将东出函谷关的动向,必定会在崤山、渑池之间的险要处设置间谍伏兵。用兵贵在神速秘密,将军何不从这里向右进军,经蓝田、出武关,迂回而至洛阳,这样只不过多用一两天的时间,便可直入洛阳的武库,到后敲击战鼓,诸侯发现汉军到达,一定会以为将军是从天而降。”(原方见《资治通鉴》卷十六)周亚夫遂按照赵涉的建议,率领部将安全到达了洛阳。周亚夫这是高兴地说:“七国叛乱战起,我坐驿车到达这里,没想到会这样安全。现在我控制了荥阳,荥阳以东就没有什么危险了。”(原文见《资治通鉴》卷十六)周亚夫进至洛阳后便立即派兵搜索崤山、渑池之间地区,果然抓到了吴王派出的伏兵。于是,便请赵涉当护军。
周亚夫军至淮阳,周亚夫的父亲周勃的故客邓都尉便向周亚夫建议说:“吴兵锐甚,难与争锋。楚兵轻,不能久。方今为莫若引兵东北壁昌邑,以梁委吴,吴必尽锐攻之。将军深沟高垒,使轻兵绝淮泗口,塞吴饷道。彼吴梁相敝而粮食竭,乃以全强制其罢极,破吴必矣。”周亚夫很高兴地采纳了邓都尉的建议。周亚夫遂率主力军向东北进军,进占了昌邑(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并在昌邑筑垒坚守。这时吴楚军加紧围攻梁国,由于周亚夫拒绝派兵支援梁王,梁王便派人上诉于汉景帝。汉景帝诏命周亚夫救援梁王,亚夫仍坚壁不出,只派弓高侯韩当等率轻装部队按照预定计划,出淮泗口(今江苏省淮阴县西,又名清口),切断吴楚联军的后路,绝其粮道。梁王命中大夫韩安国和张羽为将军,以韩安国坚守城池,张羽出战,使吴军受到一些挫折和损失,吴军俗向西进军,但无法突破梁军的防守,吴楚联军胶看于坚城立下,往日的锐气大失,为求速战速决,便转而进攻周亚夫军,两军相遇于下邑(今安徽省砀山东),吴楚联军企图寻找汉军主力决战,但是周亚夫仍坚持坚壁不战。吴楚联军由于挑战,周亚夫军拒不应战,吴楚军采取佯攻汉军阵地东南角,实际主攻西北角的战术。周亚夫识破了吴楚军的企图,便加强了西北角的防御,当吴军猛攻西北角时,周亚夫军已严阵以待,吴楚军最后的攻击失败,加上士卒疲劳饥饿,于是开始溃乱,吴王刘濞决定率部队撤走。二日,周亚夫率军追击,大破吴楚联军。吴王刘濞丢弃部队,仅率数千人乘夜逃窜。楚王刘戊见大势已去,被迫自杀。周丘自感吴楚联军无力向西北发展攻势,遂退往下邳,途中病死。吴王率军渡江,退守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地区),再退走东越,以东越兵万余人,并收聚其残兵,企图重振军威。汉军派人买通了东越,使东越以劳军的名义诱骗吴王刘濞出营,将吴王斩杀。至此,声势洁大的七王之乱的主力军吴楚联军,即告全部失败。
三、汉军与诸齐王和赵王军的作战
济南、胶东、肢西、菑川等诸王和赵王;按照与吴王刘濞的协议,也同时起兵于齐地和赵地。
济南、胶东、胶西、菑川等四王起兵后,首先进攻齐王刘将闾军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东)。齐王本来也预定要参加七王之乱,可能后来觉得事情不妙,退出七王反叛的行列,畏罪而自杀。临淄被围困三个月未被攻破。这时进击齐地的汉军在将军栾布的统率下,与弓高侯韩当的援军合兵一处,向围攻临淄四国之军进攻,将四国之军击破,各败退回本国。
在胶西王阴谋叛乱之前,诸大臣即劝阻胶西王不要起兵叛乱,他们认为在胶西为王已经很不错了,吴王虽然与胶西约定,事成之后,平分天下,但那也是后患无穷。胶西王不听。待兵败退回胶西后,始知后悔已晚。胶西王太子刘德还想再战,打算战败之后,逃入东海。但胶西王刘卬觉得已无任何取胜的希望,遂自请向汉军韩当军投降,韩当向刘印展示景帝的诏书:“王其自图。”刘卬看后,自叹说:“如卬等死有余罪。”即自杀身死,太后、太子也皆死。胶东王渠、济南等王兵败后也自杀,诸齐王之叛乱,遂被平定。
郦寄率军进攻赵地,进展也比较顺利,赵王之军节节败退,最后退守都城邯郸,郦寄军包围邯郸城近十个月,后城破兵败,赵王刘遂自杀。这样,七王之乱遂全部被平定,汉军胜利地结束了昌邑战役。
昌邑战役评述
汉景帝时期发生的七王之乱,是自刘邦以来分封同姓王的必然结果。这些同姓诸王依仗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反叛西汉王朝,制造分裂和战乱,违背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破坏了当时“文景之治”的安定繁荣的大好局势,很不得人心。
周亚夫在昌邑之战中,仅仅经过三个月的作战,即将七王之乱的叛军主力吴楚联军,一举击败,其中有着十分可贵的经验。
从战略全局出发,确定恰当的作战方针,是这次战役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周亚夫军,在进军之前,即对七王叛乱的形势,做了全面的估计,针对叛乱的主力吴楚联军剽轻难敌的特点,确定了以梁地拖住敌人,坚壁不战,断敌粮道,待敌疲惫之后,再行进攻的作战方针。显然这一方针对战胜敌人起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周亚夫正是依据这一方针,在作战之初,避开敌军的锋芒,避免了初战失利的危险;在吴军兵锋正盛,之时,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宁肯牺牲梁地,拖住敌人,挫败敌之锐气,抓住适当战机,再行攻击,力求一战而胜;派轻兵断敌粮道,沮丧敌军,给敌人造成心理上的严重威胁。这一整套作战策划,确实击中了敌人的要害。
正确的战略方针确定之后,还需要战略指导者具有为达成作战目的,思想上高度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汉军统帅周亚夫为贯彻预定的作战方针,梁王数次紧急求救,周亚夫按兵不动;汉景帝诏命周亚夫往救梁王,周亚夫甘冒抗拒君命之罪,仍然按兵不动;吴楚联军多次挑战,欲图激怒周亚夫出兵决战,周亚夫还是按兵不动。为此,周亚夫营内曾于夜间引起惊乱而互相攻击,周亚夫竟静卧床上,不动声色,部队自然平静下来。最后终于等到了吴楚联军自行撤退的宝贵战机,周亚夫当即挥军猛击,一战而胜吴楚三十万大军。周亚夫这种战略指导思想上可贵的指向性和高度的集中性,很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兵贵神速,出敌意料是周亚夫军致胜的另一重要因素。周亚夫本来想出函谷关,直趋洛阳荥阳地区,但他接受了赵涉的建议,以神速的行动,秘密绕道武关,避开了吴王的间谍伏兵,顺利到达荥阳。这样,便使周亚夫军占据了中原战略要地荥阳,夺取了进攻吴楚联军的前方战略基地,形成了遥制齐赵,屏护关中的有利战略态势,使汉军处于十分有利的主动地位。
各个击破、逐次歼敌是周亚夫军取胜的又一重要因素。在战略全局上处于劣势的周亚夫军,为了稳操胜券,采取了以主力对付吴楚联军,以少量兵力牵制齐赵等军的作战部署,这样,就争取了在作战局部地区内的一定优势,从而保证了逐次歼灭敌人。
当然七王之乱,吴楚军的惨败从根本上说,还是吴楚等国制造分裂,把人民推向割据战乱的痛苦深渊,必然遭到人民反对的结果,兵无斗志,自然连战连败。
七王之乱,使汉王朝接受了深刻的历史教训,汉景帝在错杀贤臣晁错,痛恨之余,才进一步认识到推行削弱诸侯势力的政策是何等的重要。汉景帝于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将各王国的丞相改为相,废除御史大夫、廷尉、宗正、博士等官吏,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和行政诸权,统由朝廷收回,不让各王国拥有军队,同时严令规定,“不得复治国”,逐渐把王国的势力削弱到同郡一样,这就从组织上保证西汉政权的长期统一和巩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