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远古战争史
3059600000004

第4章 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总论(3)

春秋战国主要国家的形势

第一晋分裂为韩赵魏三国

春秋时代的初年,晋还是个小国,建都于翼(今山西翼城)。在春秋初期发生内乱,一直持续了几十年,直到公元前678年才由晋武公把全国统一安定下来,并逐渐强盛壮大。先后兴兵灭掉了耿(今山西河津)、霍(今山西霍县),魏(今山西芮城),虢(今河南陕县)、虞(今山西平陆),疆域进一步扩大。及至晋文公时期起,晋国一跃而成中原的霸主。当时,晋国势力最大,有“晋国天下莫强”的声威。多次击退楚向中原的扩张,西秦亦被多次战败,其他二等国和小国更不敢有所违抗,愿为所属联盟成员。晋自春秋兼并战争以来,除灭掉上述五个国家外,还吞并了唐、韩、荀、贾、杨、焦、温、原、茅、邢、滑、邘、雍、黄、赵、微、沈、蓐、姒、冀等二十余国。晋国国势虽强,但由于国内阶级矛盾,尤其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时起时伏,尖锐剧烈,从晋文公以后,直到三家分晋,连续发生五次政变:

一、赵,狐争权:狐射姑被驱逐出国,狐氏势力被扫除净尽。随后赵盾铲除梁益耳等五大夫,最后晋君灵公也被杀于桃园。

二、胥、卻争权:胥童怀恨卻氏,强占他的田地,凭着厉公信任,杀了三卻。栾书、荀偃则合谋杀了胥童和厉公。

三、栾、范争权:栾氏掌握政权,引起栾、范之争。范宣子联合其他大族,驱逐栾盈出境,接着又于曲沃(山西闻喜县西北)发动反乱,消灭了栾盈而独掌政权。

四、六卿争权:狐、先、卻、栾被消灭后,晋国世卿势力相等的为赵、智(荀)、范(士)、中行(荀)、韩、魏六卿。六卿掌权,矛盾又激化起来。范、中行联合攻赵,赵则联合智、韩、魏兼并范、中行两氏,六卿只余四卿。

五、四家斗争:范、中行两氏被消灭后,势力最大的智氏与赵、韩、魏三家矛盾上升,智瑶联合韩、魏攻赵。战争延续了很久,赵仍未被征服。这对韩、魏开始感到赵灭亡后,本身也难免有被兼并的危险,而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赵无卹看出智氏和韩、魏间这一滋长的矛盾,进而联合韩、魏,消灭了智氏。

智氏被兼并,晋国只有赵、韩、魏三大家,晋君仅有两个县(绛、曲沃)。但为时不久,这公有的两个县也被赵、韩、魏三家所瓜分。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赵、韩、魏由周威烈王正式任命为诸侯,自此,晋国就分裂为韩、赵、魏三国了。

韩国:初都平阳,后迁宜阳,阳翟,最后都郑。西与秦为界,挡着秦函谷关东进大路。南接楚,东南为郑,北为魏,赵,东邻郑、宋。它的领土疆域,为现在山西的西南与河南的中部。并有成皋,宜阳,伊阙和太行等四大战略要地。商阪,武关也属韩境。苏秦所谓“韩北有成皋,巩洛之固,南有宜阳商阪之塞”即指该地区而言。

赵国:—初都晋阳,后迁都中牟、邯郸,东北与东胡、燕接界,东和中山,齐相邻,北与林胡、楼烦相连,南接韩魏,西与魏和秦交错。领土疆域,为现在陕西东北部,山西中、东北、东南各一部,河南北端;山东西北一角和河北东南部。赵国的险要关塞为:

句注塞:在句注山中。它位于山西代县西二十五里,一名“西陉”。古称北方之险,《吕氏春秋》则称为“九塞之一”。

雁门塞:山西代县北三十五里,以雁出其间,形势最为险要。

高阙塞: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后联合旗西南。赵武灵王筑长城,自代循险山直下至高阙为塞。阙北进荒漠,阙口有城,跨山布局,称为“高阙戍”。

长城:赵鞅曾筑长城以备狄。武灵王也增修长城(由五原、河曲、东至险山)。

魏国:初都安邑,后迁都大梁,国境与秦、赵、韩、郑、齐、卫等国接界。领土疆域为现在陕西华阴、韩城沿河一带,山西西南和东南部分地区,河南北部和黄河以南地区,河北大名、广平两地区及山东冠县、菏泽。以晋东南上党为战略交通要道。魏国西部、北部也建筑长城。及迁都汴梁,对齐、楚等国境增建城寨堡垒,更富有战略意义。

第二秦在西陲逐渐壮大

秦为周在西方一个附庸小国,周王室东迁时,因护送王室有功,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立国于戎狄之间,采用西戎风俗和制度。直到秦穆公(公元前659~621年)一度战胜晋国,领土才扩大到黄河沿岸。秦在兼并战争期间,先后灭掉了十多个国家,即召、毛,芮、毕、彭、酆、密、彤、郇、杜、毫、崇、梁等,同时还消灭了十多个戎族部落小国,土地开辟千里,成为西戎霸主。虽然称为五霸之一,仍被华夏诸侯所轻视,很少参与诸侯间盟会。晋与秦经常为争夺河西土地进行战争,战国初期,秦就以大国姿态出现,所属的领土和疆域,北、西两方与义渠、朐衍、獂、绵诸及乌氏等戎狄国交界,西南与巴、楚接壤,东邻大河与韩、魏、赵邻接。领有现在甘肃东南部,陕西中部,渭水沿岸。部分土地达到黄河沿岸和河南的灵宝等地。国都原在雍(凤翔),后迁咸阳。地势险固,易战易守,被称“天府雄国”。关中四塞和其他险要地带,优于关东六国。

东有函谷关,关城在谷中,深险似函,地势十分险要,是通往关中的咽喉要道。

南有武关,秦、楚襟要,西接商洛、终南等山以达阡陇,东连熊耳、马蹬等山,与函谷有相等的战略价值。

西有散关,为川、陕战略交通要道。经此关可进益(四川)、梁(汉中),图关中,自夏禹以来常为南北交通的咽喉。

北有箫关,襟带西凉,控制灵武的西北险要。

四关之外,还有长城、湖关、松柏塞等,都说明秦国险要地区很多,是个具有进可攻、退可守的优越地理条件的国家。

第三楚为南方唯一大国

春秋期间,诸侯互相兼并,楚吞并小国部族最多。总数达到六十多个,诸如:权、聃、鄾、谷、贰、罗、卢、鄀、郧、胡、应、唐、江、夔、吕、弦、沈、蒋、顿、康、舒蓼、六、蓼(固始县北)、庸、舒鸠、舒庸、赖(厉)、房、随、褒、濮、杞、畴、陈、蔡、许、麋、道、黄、柏、蠻氏,英、不羹、邓、息、申、蓼(庸河县东南)、州、轸、绞等等国家和蛮夷部落。楚由于占领了这些国家和地区,从而使其地大物博,物产丰盛,不断向中原扩张,出兵北上,和晋国争霸。公元前606年,楚庄王观兵于周郊,并派人去向周王问九鼎之轻重,公然显示其吃掉周王朝的雄心。春秋末期,一度受到吴国打击。至战国初,兵力一度稍衰,遂将北进战略转而向东向南发展。楚威王于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攻占越国浙江以西和原来属吴各地,此前曾派兵西进滇境(未能占有其地),是疆域最大之国。北与中原地区的韩、魏为邻,西接秦巴,南与百粤接壤。领土疆域,为现在四川东部,湖北、湖南、贵州、江西、浙江、安徽大部,河南南部,江苏大部;国都郢。其境内险要关隘有:

扦关:在今宜昌市西,属巫地,防御秦军。

江关:在重庆奉节的白帝城(即瞿塘关)。

昭关:在安徽含山县东北,砚山西,形势险要,捍卫合肥,凤阳,是吴楚间战略要地。

陉塞,春秋战国为南北隘道,在河南新郑西南。还有黾阨塞(平静关),直辕塞(武胜关),武阳关和符离塞等。

第四齐在东方的称霸

齐国三面临海,饶鱼盐之利,在经济上和文化上均比较先进,自西周迄东周,都保持着东方大国地位。齐桓公时代,齐国的霸业处于顶峰时期,曾大会诸侯于葵丘(今河南兰考),登上了中原霸主地位。由于齐国近邻都是些弱国小国,使它能顺利进行连续兼并,春秋时期,被其兼并的有:纪、莱、阳、障、任、谭、成、遂、郭、项、薛、介、夷、州(铸)等十四个主要国家。它多次参与诸侯盟会和联合作战等活动,保持着举足轻重之势。田和取代姜氏政权,政治有所革新,国势更强,所属领土疆域,东滨黄海,北隔渤海,与燕接壤。领有现在山东偏北的大部,河北的东南部,国都临淄,与秦远隔,没有共同边境线,受不到秦军事上直接威胁。国境内的险要关隘有:

穆陵关:沂水县穆陵山上,防备楚方的进攻。

阳关:博平县南,西临汶水,称作“阳关之险”。

博关:亦称博望关,在博平县西北;为齐与三晋之交通要道。

阳晋城,在曹县北,齐、赵交通线。

第五燕在北方奋起图强

春秋列国时代,燕国弱小,常受山戎侵略。齐桓公曾率兵攻灭山戎,进占戎地转送于燕,其领域才开始扩大,以后几百年中,陆续拓地千里。进入战国,燕昭王招募贤士,出兵破齐,一度成为北方强国。其领土东北有辽东与朝鲜为邻,部分靠海,与齐接界;北筑长城,与东胡、林胡、楼烦为界;西有云中;九原,与赵接壤。领有现在河北北部,山西东北的一角,和辽宁一部。国都于蓟(北京市),又有下都(河北易县)。境内险要,主要为防备山戎、东胡修筑的长城。燕长城自选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北平、辽西、辽东郡。燕离中原遥远,遭受战祸最晚。长城筑成,燕军出击东胡,拓地千里。

第六郑卫鲁宋吴越陈蔡徐曹诸国之兴衰

郑:郑国系周宣王封其弟郑桓公友于郑地而建国。郑建国后曾吞并许,管、鄙、鄢、密和东虢等一些小国。郑由于紧靠周京洛邑地区,是周王室的直接屏障,为战略咽喉要地。各诸侯国为争霸中原,在整个春秋时代都曾反复争夺郑地,因而,郑曾先后长期地臣服于一些强国。

卫:建国于周武王时期,都城为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建国后通过兼并战争灭亡了殷、、、南、凡、昨、邢、共、南燕等国。卫虽系中小国,但战略地位重要。它东与齐鲁、南与曹宋、西与晋、西南与郑毗连、北接京畿之地,是诸侯列国必争之地。因而卫经常遭受亡国之患,不得不紧急向附近大国告急,依靠它国的保护度日。

鲁:鲁系,周武王给周公旦的封地,建都于曲阜(今山东曲阜)。鲁虽在力量强盛时兼并项、极、单、鄅、邿、祝、、根牟、须句、颛臾等等小国,然而,由于其历代统治者信守周公之礼治,不主张扩张杀伐,所以使自己一直处于弱小国家的地位。

宋:宋建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系殷族后代,宋在春秋时期兼并的国家有郜、徐、葛、焦、曹、宿、萧、、逼、逼阳等等小国。宋西与郑卫,东北与鲁齐,西南与陈蔡等国接壤,是一个扼中原战略要地之国家。曾一度近乎挤身于强国之列,号称“五千乘之劲宋”。但毕竟由于长期处于二等国地位,所以,屡遭晋、楚等大国的争夺。公元前594年,楚国攻宋达九个月之久,才逼迫宋屈服于楚。

吴、越、吴、越两国在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一带。两国在春秋兼并战争中,曾吞并了巢、桐、徐、州来、钟离、钟吾、莒、郯等国。吴、越两国多次交兵,公元前496年吴越交兵,吴王阖闾战败负伤而死。两年后,吴王夫差替父报仇,夫椒之战,吴军战胜越王勾践。吴胜越后,曾北上战胜齐、鲁两国,晋又不敢与吴争雄,吴曾一度争得了中原霸主地位。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又灭掉了吴,也北上会齐,晋,当了一段时期的霸主。

陈、蔡、徐、曹等均属于三等以下之小国,它们地处今河南省的中部和东部地区,夹在晋、齐、楚、宋之间,成为晋楚争霸中原必然争夺之地。因而,这些小国在整个春秋时期,不属楚,便属齐、晋,有时还同时臣服于两个强国。

第七战国七雄兼并战争梗概

春秋后期,晋、楚、齐、越四大国对峙,形成“四分天下”的局势。小国则有宋、鲁、中山、代、郑、卫,蔡、曹、莒,邹、滕、薛、郯、任、曾等国,戎狄有匈奴、东胡、肃慎、林胡、昆明、瓯越、闽越、南越、淮夷等部族,以及巴、蜀、义渠、大荔、绵诸等国。进入战国时代,四大国变成楚、越、赵、齐、秦、燕、魏、韩八大国,后越为楚所灭,变为七大国。为着争城夺地,诸国之间展开频繁兼并战争。

秦:公元前461年,进攻大荔,夺取王城(陕西大荔县东南),大荔戎国随之灭亡。公元前457年秦与绵诸交战,后被秦所兼并。公元前444年秦伐义渠,俘虏其国王,义渠兴师伐秦,深入到渭阳。到秦昭王时,灭亡义渠。公元前316年派兵灭亡了蜀国和巴国。从公元前316年起至公元前313年,秦多次攻取赵国的土地中部(今山西乡宁)、西阳(今山西平遥)、蔺(今山西离石),攻占楚汉中地区。公元前288年秦昭王称西帝,公元前280年起,秦占据了楚国的大片国土。公元前260年秦夺得了长平大战的胜利。秦昭王末年,秦国已成天下莫敢为敌的最强之国。秦王政即位后,积极准备最后攻灭六国。公元前230年首先灭了韩国,两年后开始灭赵,公元前228年攻占邯郸,赵王迁投降,公元前226年攻占燕,公元前225年灭魏,公元前224年秦发六十万大军与楚决战获胜,于公元前223年将楚国灭亡。公元前222年秦捉拿到了亡国之君燕王喜和赵公子代王嘉。公元前221年灭亡了齐国。从而结束了二百五十五年战乱不止的战国时代;中华大地第一次出现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