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先秦古国志
3066700000029

第29章 中南古国(8)

樊国虽然灭亡,樊氏倒还是优哉游哉地留在周室当官。前520年,樊氏的宗主叫樊齐,谥顷,又叫樊顷子。当时周景王去世,王子朝与王子猛争位,召国国君召庄公和王子还支持王子朝,而单国国君单旗支持王子猛。王子还和召庄公已经打败单旗,控制了王子猛,但却依然想将单旗赶尽杀绝。这时樊齐就出来说他们这样不会成功,结果被逼上绝路的单旗终于反咬,又将王子猛抢了回来。结果不幸的王子猛被抢来抢去终于吓死了,单旗又立王子猛的弟弟王子匄为国君,但王子朝势力仍然强大,单旗和王子匄又被赶跑,樊齐这时审时度势,跟随王子匄逃跑。后来在晋国的出面斡旋下,王子匄终于顺利复位,是为周敬王。此后樊氏在周室也没有记载,后来有些贵族的后代也成了平民,其中有个就是杀狗的樊哙。

周国

国名:周

方位:西周今陕西岐山,春秋今洛阳东郊

姓:姬

建立:周文王第七子周公旦建立

灭亡:春秋中后期

主要人物:周文公(周公旦)、周平公(周公君陈)、周定公、周桓公(周公黑肩)、周公忌父(宰孔)、周公阅、周公楚

最近听说有本书叫作《孔子的周公——尚书中所见的西周女王》,通篇讲述周公旦其人其事,不过其中最吸引人的还是“周公是女性”的言论,于是找了本电子版看,看完之后果然感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好了,闲话不说,开始讲我们周公的“周国”,大家知道有周天子也有周公,周天子统治的是周朝,周公统治的当然就是周国了。周国在哪里呢?西周初封时是在今陕西岐山一带,那里就是周朝的老根据地周原,尽管周朝由此发迹并定国名为“周”,但周原的这个“周”同时也保留了下来,并且封给了周公旦。我们对于周公旦并不陌生,他是武王伐纣的主要参与者,更是成王分封的直接执行者。周初统治思想、政策、策略的制定,都直接或间接出自周公之手,周公更是影响我国两千余年的儒学祖师,无愧为中华历史上第一位文化巨人。

《史记》记载周公旦是周文王第四子,而《左传》却记载周公是周文王第七子。武王伐纣的时候,周公就是武王的左膀右臂,和姜子牙、召公奭一起协助武王采取重大政策。武王去世后,周公又以摄政身份辅佐成王即位,平定管、蔡、东夷的叛乱,并主持修建洛邑城。此后周公又推行分封制,在武王小分封的基础上实行了一次大分封,主要是对原商夷地区包括齐、鲁、卫、宋、燕等国的册立。此外,周公还推行礼制,一方面继承了殷礼,另一方面大胆创新,终于推陈出新地创造了周礼,据说《周礼》就是他的作品。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也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这个按部就班的时间肯定是有问题的,但所反映周公的事迹还是没有错误的。

这里有个问题值得讨论,那就是周公摄政的问题。我们一般说法是周公摄政但没有称王,这是《史记》的说法,杨向奎、夏含夷等学者支持这种观点;但也有说法是周公没有摄政直接称王,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明代的大才子祝枝山,李裕民、启良等学者支持周公即位说;也有说法是周公既摄政又称王,如顾颉刚、徐中舒等学者提出这种说法;还有说法是周公既没有摄政也没有称王,如马承源、王慎行等学者。因为不是历史考证,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介绍了,本人是认可周公既摄政又称王的说法的,也就是说当时的天子是周成王,但是周公以摄政的身份也被视为“王”,《尚书》中多次提到 “王若曰”中就有指的是周公,很多人碍于后世“国无二王”的思想,认为周公不可能称王,这是不符合历史记载也是不符合当时形势的,西周初期宗法未定,王并不是神圣的称谓,金文发现甚至有诸侯亦可称王。

周公东征后,除了周原的封地外又封了鲁国。于是周公让长子伯禽代自己封于鲁,次子君陈继承周公职务,其他六个儿子分别封在凡、蒋、邢、茅、胙、祭六国。周公死后,谥文,是为周文公。周公君陈为周国国君,是为周平公。令方彝的铭文记载:“王命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这个周公子明保据陈梦家先生考证,就是周公君陈。他继承了父亲的公卿职务,统率部队与蛮夷作战。此后周公世系一直没有记载,直到共和行政的时候,才出来一个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辅政。之后的周国国君又无记载,直到春秋开始,周国也跟随王室东迁到洛邑东部一带。到周桓王时,周国国君叫周公黑肩,又叫周桓公。前707年,周公黑肩、虢公林父跟随周桓王一起讨伐郑庄公,在葛被郑国大败。(参见“西虢国”)前694年,周公黑肩想杀死周庄王立王子克,被辛伯告密,周庄王先下手为强杀死了周公黑肩。(参见“有莘国”)这是历代周公中的一个败类。

周公黑肩之后的周国国君叫作周公孔,担任王室的宰。周公孔字忌父,所以又叫周公忌父、宰孔。前678年,周大夫国和夷诡诸不和,国引导晋国军队攻灭夷国,周公忌父因为和夷诡诸交情较好,害怕殃及池鱼而逃到西虢去避难。当然国考虑他是天子重臣,并没有和他过不去,周公忌父得以回国。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公忌父以太宰身份代表周襄王出场,赐给了齐桓公胙肉——别看一小块祭祀用的腊肉,这可是霸主的象征。葵丘会盟后周公忌父遇到了打算前来开会的晋献公,忌父说齐桓公不致力于德行,而忙于远征南楚和北戎,但是肯定不会攻打晋国。但晋国可能有祸乱,所以你老晋呢还是先回家管管自己的事吧!结果晋献公果然一回去就病逝,大夫荀息先后拥立公子奚齐、卓子为君,都被大夫里克杀死。老荀自己有负托孤之任,结果在齐桓公的出面斡旋下,齐国代表隰朋和周室代表周公忌父、王子党一起拥立晋惠公为国君。

周公忌父最后一次出场是在前636年,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叛乱,联合狄人一起进攻成周,周襄王逃到郑国,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富辰等人都被抓获,周公忌父可能在这场政变中丧生。之后晋文公杀死王子带,帮助周襄王复位,周襄王又立周公阅为周国国君。前630年,周公阅代表周襄王到鲁国聘问,鲁僖公宴请他菖蒲菹、白米糕、黑黍糕和虎形块盐等,这些东西我们现在看来平淡无奇,但在当时却是文韬武略非凡之君才能享有的,周公阅自觉个人无此能力,非常明智地推辞了。前613年,周顷王去世,王孙苏和周公阅争夺卿士位置。大概是王孙苏和周顷王是基友,周顷王生前希望由他执政,但又觉得对周公阅不公平,所以又暗地里派大夫尹氏和聃启到时候支持周公阅去晋国打官司。这样一来周公阅自然赢得了诉讼,保住了地位。

周国最后一位有记载的国君是周公楚,大概是周公阅的子辈。前580年,因为周惠王、周襄王的王子王孙们都讨厌周公楚,他们支持大夫伯舆和周公楚争夺周简王的执政,结果周公楚被挤了下去。周公楚很生气离开了成周,周简王叫他回来结盟,但是他仍然憋不下这口气,三天之后他又离开了。此后的周国国君不见记载,大致是在此次事件中周公在周王朝中彻底失去权力,从而退守周国。大致在春秋中后期,周国因为没有继承人而绝封,地被天子收回。周国后人以周为氏,汉代有太尉周勃,或是周国之后,也可能是战国的西周国、东周国之后,现在岐山、洛阳、曲阜均有周公庙。

召国

国名:召(邵)

方位:西周今陕西岐山,春秋今山西垣曲到河南济源

姓:姬

建立:西周初年召公奭建立

灭亡:春秋后期

主要人物:召康公(召公奭)、召幽伯、召穆公(召公虎)、召伯廖、召武公、召昭公、召桓公、召戴公、召襄公、召庄公

我们知道《诗经》中有《周南》、《召南》,这是什么意思呢?根据《春秋公羊传》记载:“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意思是从陕地(今河南三门峡)以东是周公主要负责管理的地区,而从陕地以西则是召公主要负责管理的地区。那么《周南》、《召南》就是没有进入十五《国风》的一些陕地东、西小国的诗篇。提到周公不可不提召公,召公这个人虽然没有周公名气大,但很可能在成王后期召公的地位是超过周公的。召公名奭,官职是太保兼冢宰,在金文中多称太保奭。有说法说召公奭也是周文王的儿子,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召公奭应该是旧周族的长老,而不是文王一族。实际上武王伐纣后国家政权被“三权分立”,以周公为代表的文王族、以召公为代表的旧周族及以姜子牙为代表的姜姓族共同左右政权。

召公奭和周公旦一样,长子受封于外,次子受封在内。召公奭的长子叫克,封在燕国;次子则继承了召公的君位和太保的职位。此后的召公一直没有记载,直到周厉王时期,五年雕生簋、六年雕生簋、五年雕生尊等青铜器反映了有个叫召幽伯的国君,他的妻子叫幽姜,生的儿子叫虎,后来继承了君位就是召穆公。召穆公是西周后期的名臣,《江汉》一诗写的就是他征伐淮夷的事迹: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

既出我车,既设我,匪安匪舒,淮夷来铺。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

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

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王命召虎,来旬来宣,文武受命,召公维翰。

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敏戎公,用锡尔祉。

釐尔圭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锡山土田。

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万年。

虎拜稽首,对扬王休,作召公考,天子万寿。

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

召公虎不仅战功强大,也是社稷忠臣。“国人暴动”爆发,周厉王出奔后,据说叛乱的贵族和国人要求召公虎交出被其收留的厉王太子静,但是召公虎却用自己儿子顶替了。所谓的“赵氏孤儿”被考据为虚构,很可能这段“周氏孤儿”才是历史原型。后来召公虎与周定公共同执政,号为共和。召公虎还担心诸侯离心,写下了《棠棣》一首诗,其中有句大家很熟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强调的就是周室要宗族团结。当然周室最终走向了支离破碎,申侯、鄫侯联合犬戎把西周灭亡,召国也跟随周平王东迁,在河南济源到山西垣曲一带建立了新召国。

东迁后的召国国君似乎主要担任天子的外交代表。前667年,此时的召国国君是召伯廖。周惠王派遣他给齐桓公赐命,命令齐桓公讨伐拥立过王子穨的卫国。前649年的召国国君是召武公召公过,他和内史过一起赐命晋惠公。前662年,鲁文公祖母成风去世,周襄王派召昭公出席葬礼。前603年,召前桓公奉命到齐国为周天子娶王后。之前我们在讲周国的时候提到和周公阅争位的王孙苏,这厮后来和召国也有矛盾,前594年,他又与毛伯卫、召戴公争夺政权,并指示王子捷杀死两人,但召氏家族实力仍然不小,王孙苏不得已又立召戴公儿子召襄为国君,是为召后桓公。(短短十年两个召桓公?)前583年,召桓公到鲁国册命鲁成公。

前520年,周景王去世,两崽王子朝与王子猛争位,召国国君召庄公(召伯奂)、毛伯得和王子还等人支持王子朝,而单穆公、刘文公等人支持王子猛。召庄公攻打刘文公,刘文公败逃;又攻打单穆公,单穆公也败逃,丢下了王子猛,但之后单穆公又反攻召庄公,将王子猛抢了回来。但王子猛不幸病死,刘文公、单穆公又立了王子猛的弟弟王子匄,是为周敬王,召庄公只能和王子朝一起退守到尹国据守。召庄公在这一年内就病死了,即位的是召简公(召伯盈),召简公先是支持王子朝叛乱;但是在前516年晋军攻克巩后,召简公自知大势已去,于是驱逐王子朝与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嚚等人,并在尸地迎接周敬王、刘文公、单武公。周敬王对首鼠两端的召简公始终不放心,前513年,召简公、尹氏固、原伯鲁之子等一批墙头草全部被处死。

此后的召国历史不见记载,在这次政变中召国可以说满盘皆输。周敬王杀死召简公后,很可能顺势吞并了召国,总之召国国君是被挤出了周朝政坛,变得无足轻重了。在大周王朝风云数百年的召国,就这样逐渐被画上了句号,只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这是民众为缅怀革命志士召公奭同志而创作的,召国后人有召姓、邵姓。

刘国

国名:刘

方位:今河南偃师

姓:姬

建立:周顷王之子刘康公

灭亡:春秋战国之际

主要人物:刘康公(王季子)、刘定公(刘夏)、刘献公(刘挚)、刘文公(刘蚠、刘狄)、刘桓公、苌弘

贤臣刘康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