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享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对世界文明和人类发展的卓越贡献,举世共认。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尽管历史上有过多少次外族入侵和内部纷争,都不曾使我们的民族陷于长久分裂。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是违反我们民族的利益和愿望的,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每一个中国人,不论是生活在台湾的还是生活在大陆上的,都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繁荣负有不容推诿的责任。统一祖国这样一个关系全民族前途的重大任务,现在摆在我们大家的面前,谁也不能回避,谁也不应回避。如果我们还不尽快结束目前这种分裂局面,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我们何以告慰于列祖列宗?何以自解于子孙后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属黄帝子孙,谁愿成为民族的千古罪人?
近三十年来,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已发生根本变化。我国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国际作用越来越重要。各国人民和政府为了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几乎莫不对我们寄予极大期望。每一个中国人都为祖国的日渐强盛而感到自豪。我们如果尽快结束目前的分裂局面,把力量合到一起,则所能贡献于人类前途者,自更不可限量。早日实现祖国统一,不仅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的共同心愿,也是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和国家的共同希望。
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最近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定,和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实现,更可见潮流所至,实非任何人所得而阻止。目前祖国安定团结,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在大陆上的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而同心戮力。我们殷切期望台湾早日归回祖国,共同发展建国大业。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已经表示决心,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台湾各界人士也纷纷抒发怀乡思旧之情,诉述“认同回归”之愿,提出种种建议,热烈盼望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时至今日,种种条件都对统一有利,可谓万事俱备,任何人都不应当拂逆民族的意志,违背历史的潮流。
我们寄希望于一千七百万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我们一贯主张爱国一家。统一祖国,人人有责。希望台湾当局以民族利益为重,对实现祖国统一的事业作出宝贵的贡献。
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这只能制造人为的紧张。我们认为,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
由于长期隔绝,大陆和台湾的同胞互不了解,对于双方造成各种不便。远居海外的许多侨胞都能回国观光,与家人团聚。为什么近在咫尺的大陆和台湾的同胞却不能自由来往呢?我们认为这种藩篱没有理由继续存在。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互通讯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艺观摩。
台湾和祖国大陆,在经济上本来是一个整体。这些年来,经济联系不幸中断。现在,祖国的建设正在蓬勃发展,我们也希望台湾的经济日趋繁荣。我们相互之间完全应当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这是相互的需要,对任何一方都有利而无害。
亲爱的台湾同胞:
我们伟大祖国的美好前途,既属于我们,也属于你们。统一祖国,是历史赋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神圣使命。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发展。我们早一天完成这一使命,就可以早一天共同创造我国空前未有的光辉灿烂的历史,而与各先进强国并驾齐驱,共谋世界的和平、繁荣和进步。让我们携起手来,为这一光荣目标共同奋斗!
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新的对台政策随之逐步浮出台面。
也是在1979年元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对金门、马祖炮击。
新的对台政策对当时台湾当局僵硬的大陆政策形成极其强烈的冲击!
台湾当局也随之命令台军停止对福建沿海炮击。
台湾海峡由“航运禁区”变成“黄金水道”,两岸间接贸易从此开始,揭开了海峡和平时代的新一页。
9年后,从1988年开始,大陆的厦门和近在咫尺的金门在春节都会同时燃放礼花,共同庆祝中华民族共同的节日。这一地区的人民看到的不再是黑洞洞的炮口和撕人心肺的炮弹的呼啸声,而是红彤彤的爆竹和五彩缤纷的焰火。这个做法一直延续至今,且规模、影响越来越大。
1979年元旦下午,中国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还举行了座谈会,政协主席邓小平在座谈会上说: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已经提到日程上来了。
这一天,中国还与美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美国宣布终止《美台共同防御协定》。
1月28日至2月5日,邓小平访问了美国,美国给了中国这位副总理国家元首级的礼遇。
1月30日,邓小平与美国参、众两院议员共进午餐时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尊重台湾的现实。另一方面一定要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在尊重现实的情况下,我们将加快台湾回归祖国的速度。”
1981年9月30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32周年国庆前夕及辛亥革命7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全国人大叶剑英委员长向新华社记者发表重要讲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和平统一的各项具体方针政策,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初步概念,勾勒了“中国和平统一”蓝图。叶委员长的讲话被海外舆论浓缩为“叶九条”:
(一)为了尽早结束中华民族陷于分裂的不幸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双方可先派人接触,充分交换意见。
(二)海峡两岸各族人民迫切希望互通音讯、亲人团聚、开展贸易、增进了解。我们建议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达成有关协议。
(三)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四)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
(五)台湾当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担任全国性政治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国家管理。
(六)台湾地方财政遇有困难时,可由中央政府酌情补助。
(七)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愿回祖国大陆定居者,保证妥善安排,不受歧视,来去自由。
(八)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回祖国大陆投资,兴办各种经济事业,保证其合法权益和利润。
(九)统一祖国,人人有责。我们热诚欢迎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民众团体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提供建议,共商国是。
中共和平统一的政策主张有了更大的可操作性。
此后的整个80年代,大陆方面的对台政策,一直是沿着此前的这一系列重要宣示运行的。
中共关于和平解放台湾问题的构想,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尽管以蒋经国为首的台湾当局一方面还是坚持其反共的强硬立场,但统一问题毕竟难以回避,况且他们又是主张中国统一的。因此,198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在“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口号下,也逐渐对两岸关系采取松动措施,两岸敌对气氛明显降低。
台湾当局在19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直接应对中共新的对台政策的“招”,核心是两条:一是“三不政策”,二是“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1979年4月4日,蒋经国在国民党的一次内部会议上提出,中国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将“根据过去反共的经验,采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立场。”这就是所谓“三不政策”。所以,今日马英九的“三不政策”这个说法,“空穴来风,未必无因”,发明权在蒋经国时代。只不过当今的“三不政策”,其内涵与过去的相比,已经大相径庭了。
“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则是1979年12月10日,蒋经国在国民党第十一届四中全会的开幕式上首次提出的。
虽然早在1976年11月的国民党“十一大”上,就提出了“建立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口号,但当时这个口号是戴着“反共复国”这样的帽子的,这与“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并不相同,前者要更僵硬一些。
台湾当局的这种政策,是其“反共”和“统一中国”这两个需求下的必然产物,但海内外的有识之士都看得很清楚,前者显得过于僵硬,缺乏灵活性,后者则基本上看不出有什么现实性。这就决定了这样的“招数”在实践中必然会到处碰壁,并不得不逐步修正,实际情况就是如此。
1979年7月,台湾当局的“国家建设研究会”经过反复研究,提出了“要求台湾与大陆进行接触的具体方案”。
7月19日,时任“外交部长”蒋彦士表示:“今后我留学生、民间会议代表和出国观光民众等,在海外遇到大陆同胞或中共干部,可以主动接触。”对此,台湾报纸评论说:“这是多年来,政府高级部长第一次公开具体说明我们对大陆民众的接触态度。”
8月8日,在国民党中常会上,蒋经国提出,“中共派到海外的留学生,都是我们的同胞”,对他们“应采取不规避、不退让的态度”,“以同胞的爱,诚恳对待他们”。此举正式为海峡两岸的人员接触定下了基调。
1980年,往返于厦门、香港之间的“鼓浪屿”号班船,准备通过台湾海峡直航两地。当时,人们担忧船过大担、二担附近海面时,会不会遭到岛上驻军的枪炮射击。当地政府通过前沿的集群高音喇叭广播,告知国民党官兵不要误会。拥有2000个床位的“鼓浪屿”号试航时,只载有5名乘客。然而,通航十分顺利,往日高度紧张的台湾海峡出现了缓和的气氛。这等于宣布,台湾海峡向着由“航运禁区”重新变成可以带来丰厚利润的“黄金水道”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980年6月9日,蒋经国发表题为《“国家”的基本立场与精神》的谈话,高调宣称,“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是使中国成为自由、和平、强大的现代化国家唯一的可行道路”。
1981年3月29日至4月5日,国民党召开了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大会一方面重申决不同中共方面谈判,决不同大陆通商、通邮、通航的既定方针外,但另一方面却专门通过一项以“贯彻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为核心内容的政治宣言,正式把“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作为了政策,代替了长期坚持的“反共复国”方针。
虽然蒋经国同时还提出过“三不变”:“反共复国”的基本国策决不改变,“中华民国”所定的“国体”决不改变,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目标决不改变”。但是明眼人看得出,此时的“反共复国”已不是彼时的了,它带有浓重的和平色彩。台湾《中国时报》曾评论道,“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政治口号,“可以视为摆脱过去那种比较被动或消极反制做法的一个大转机”。
“很显然,台湾当局抛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方案’,意在把球踢回给中国共产党,并借此向世人表明:国民党不是不想和谈,但必须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作为和谈的基础,中共答应我就谈,若不答应,责任就不在我国民党。因此,‘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不过是国民党想在新的形势下同共产党进行政治对抗、讨价还价的产物,是台湾当局由叫嚷对大陆进行军事进攻过渡到通过政治反攻来达到其目的的一步棋,显示台湾当局本没有丝毫进行‘和谈’的诚意。”(《海峡季风——多棱镜下海峡两岸关系透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7月版P75)
1982年后,在中共强大的和平统一攻势和党内外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台湾当局虽仍坚持“三不政策”,但已流露出新的松动迹象。
6月10日,时任“行政院长”的孙运璇公开提出:“只要海峡两岸差距不断缩小,中国和平统一的条件就自然会渐趋成熟。”
在7月15日召开的“国家建设研究会”开幕式上,他甚至公开讲:“偏安不能自保,分裂必将灭亡。”
这句话是异乎寻常的,舆论指出,这是改变政策的暗示。
此前,蒋经国之子蒋孝武任发行人的《自由中国之声》杂志6月发表专文,提出了一个关于“统一可分三阶段进行”的主张。
1984年1月30日,孙运璇宣布,台湾人员在“国际学术、科技、体育、文化等方面的会议和活动中”,可以与大陆人士接触。这是台湾当局对两岸民间接触的正式表态,比1979年蒋彦士的表态更进一步。
同年,新上任的“行政院长”俞国华向联邦德国《斯图加特新闻》总编公开表示:“中国统一是中国人的共同愿望”。
1985年,俞国华和曾任蒋经国秘书的时任“新闻局长”张京育,又先后提出解决统一问题的所谓“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