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潮起潮落
3157100000003

第3章 三十八载峰回路转(3)

7月4日,台湾当局公开宣布转口贸易“三原则”,表示“对转口贸易不加任何限制”。

7月29日,俞国华又出惊人之语:“台湾并不拒绝谈判,只是不愿意在不平等的地位上,在受压力的情况下进行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谈判。”

此番话表明,台湾当局大陆政策的基石──“三不政策”也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在此期间和此后,台湾对大陆的舆论宣传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客观平实的报道逐渐增多,攻击谩骂逐步减少,台湾当局对大陆的信息,也开始有选择地开放。

台湾当局在通邮方面的态度也由禁止转为辅导,在探亲方面由严厉禁止、盘查转为不过分干预。

特别是蒋经国在其逝世前的两年时间内,开始推行较前更为开明的做法,在逐步调整内部统治机制的同时,对处理两岸关系的态度较前积极,做法较前灵活,处置更为果断,“三不政策”开始出现松动。

1986年3、4月间,国民党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会上,蒋经国做了《中国之统一与世界和平》的报告。在报告中,蒋经国代表国民党提出“和平统一五项政治主张”。他说:“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在变”,并称国民党的政策也不能不变。

蒋经国在会上特别强调:“中国只有一个,中国必须统一”、“中国必将统一”。

此后,蒋经国就很少再提“绝不接触”这样的话了。其他一些国民党领导人也更是明白地表示,“‘三不政策’不是不可改变的。”

1987年7月14日,蒋经国宣布:从15日零时起解严,废除在台湾和澎湖地区的“戒严令”。

该“戒严令”是1949年5月19日,以当时的台湾省政府和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的名义颁发的,它置台湾地区于严格的军事管制之下。到蒋经国宣布解严,它已经整整存在了38年之久,这恐怕是世界上实施时间最长的“戒严令”之一了。

这个戒严令,严重上伤害了台湾中下层老百姓的利益,也严重伤害了国民党的形象,成为民进党和“台独”分裂势力继甲午战败割台、“二·二八”事件后,第三个攻击国民党、推行“台独”路线的“法宝”。

蒋经国还同时宣布适当放宽出入境限制,并从1987年7月28日起解除实施了8年的台湾居民出境观光不得以港澳为首站的命令。而8年前实施这项命令的主要目的,就是限制台湾人民以最便捷的香港和澳门为跳板,“擅自”赴大陆。现在,这项命令废除,等于暗示那些偷偷地跑到大陆区探亲访友的台湾人,可以利用这个跳板了!不用再跑到日本甚至美国中转了。这可省去多少时间和金钱。

其实,偷偷赴大陆探亲,在解除戒严前的台湾,就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想当年,多少大陆籍人被裹胁到台湾后,蒋介石开出“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胜利”的政治空头支票,他们期待着老蒋能带他们返回大陆老家。可有谁知道,这一等便是几十年。起初,他们组织了同乡会、宗亲会,通过各种集会活动,以排解怀乡思亲之情。后来时间一长,便在台湾形成了“思乡热”、“寻根热”。有人将这种强烈的对故乡、亲人的眷念倾注于笔端,发出“有家愧我归难得”等感叹。1962年1月,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在临终前写下“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的诗句,此诗写出了有家而终不得归者的心境,震撼了全台湾。后来,这首诗连同于老先生高达3米的铜像,被面向大陆,置于台湾的最高山上——玉山之巅,玉山从此有了海拔4000米的高度。

随着台湾当局政策的逐步松动,出现歌曲唱大陆故乡,报刊书籍描绘大陆故乡,电视也宣传大陆故乡的热潮。台湾新闻界、史学界、出版界等纷纷以“根”为主题,从台湾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宗教、姓氏等方面,考证台湾与大陆的渊源关系,在台湾引发了“返籍求谱”、“认亲归宗”热。台湾大陆籍民众的怀乡思亲之表随着岁月的流逝愈益强烈,人们的眷恋之情由文字转为行动。1980年代中后期,不少人经由美国、日本、香港、澳门等地,偷偷转赴大陆省亲、祭祖。在台湾报刊上,人们经常能读到类似“近乡(大陆)情更怯”的文章,胆大者写出同大陆子女亲人如何在海外见面、通电话、写信等细腻感人的情节。

更好的消息,还在后头。

1987年11月2日,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台湾当局正式宣布:开放“三等亲”的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

台湾红十字会于当日开始受理探亲登记。

虽然台湾当局开放探亲是被迫的、被动的,它所开启的两岸交往还是以民间、单向、间接为主,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但从发展的角度看,蒋经国开放探亲仍是国民党大陆政策的历史性重大变化,它打破了38年以来海峡两岸的隔绝状态,满足了两岸人民与亲人团聚的愿望,为两岸直接交流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行酒令”:饮酒时所做的可分输赢的游戏,输了的人被罚酒。

“行酒令”的内容可谓五花八门,无所不有。有些酒令蕴藏着极为深奥的道理,也有的则是一种心理反映。1980年代以来,在台湾的酒馆中,流行着这样一首酒令:“一国、两制、三通、四流、五千、六万、七天、八件、九别、十全”。“一国两制,三通四流”是197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实现祖国统一,加强海峡两岸交流的政策和具体措施。五千,指台湾人均GNP合5000美元。六万,指返大陆探亲旅费数额(新台币)。七天,指办理返乡手续所需时间。八件,指返乡探亲可带8件礼品。九别,是说与大陆亲人已数十年没有见面。十全,是两岸亲人相见,全家团圆。这样一首“行酒令”的出现,反映了台湾同胞迫切要求祖国早日统一的心理和愿望。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台湾已经约有6102.7572万人次去过大陆,大约每3个台湾人中就有1个去过大陆;大陆居民赴台人数累计约451.3820万人次,赴台交流85582项、597028人次。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坚冰终将被民族热血消融。

“国军”飞官坠身台湾海峡,不接触也得接触

尽管台湾当局僵硬的大陆政策在不断地放松,但它从来也没有宣布过放弃“三不政策”。

不过,现在的问题是,“三不政策”能坚持得住吗?

实际上,在两岸关系逐步松动的同时,两岸的官方、半官方或带有一定官方背景的直接接触,在“有意”或“不得已”中,也开始了。

“飞官”,台湾人对军方飞行员的称呼。

1983年6月7日,台军一架老掉牙了的美制C-119型运输机在执行台湾本岛至金门的运补任务时,在离大陆很近的金门附近海域上空失事,机上47人除9人生还外,其余全部遇难。

碰巧的是,有两名遇难人员的尸体漂到南安县石井镇附近海域,这两具尸体恰恰被在海上捕捞作业的大陆福建渔民发现。从衣着看,一具是台军,另一具着平民衣服。当时是6月10日,好心的渔民们迅速中断捕渔作业,打捞起尸体,交给了福建当地政府。经勘察,确认其中一名死者系台湾空军10大队101中队上尉飞行员陈大维,兵籍925979,编号00188。该员身高1.77米,约30岁,身着橙黄色飞行服,左脚穿黑色军用长靴,右脚的鞋已脱落,脖子佩戴小玉环一个,照片一张。各级政府一级一级往上报,一直报到中央。中央决定通知台湾方面认领尸体,指示“要做好保尸、护尸、送尸准备工作,不要公开宣传报道,想办法通知对方来认领”。当时不作公开报道是为缩小知情面、避免台湾当局尴尬。

兹事体大,如何通知台湾方面呢?

于是,决策者想起了有线广播。这个任务顺理成章地交给了厦门有线广播站,6月11日,广播站向金门方向喊话,要台湾方面商谈领尸事宜,并约在6月12日上午10时至16时,在大佰岛附近海面联系交接事宜,双方船只到时悬挂红十字旗,以便识别。但是从晚上一直广播到第二天下午15点45分――喊话中点明的交接截止时间,对方才有反应,派船来到预定交接点洽商。16点10分,双方见面。

可以相信,当时的喊话肯定一直传到了蒋经国的耳朵里。

经商谈,双方约定6月13日8时至9时在草屿北侧金门警戒区内交接。由于时值端午,台方送上金门产的两箱“端午酒”,共24瓶,说“这是上面安排的”,大陆人员表示感谢。场面气氛由开始的拘束转为自然、热情,实际接触的时间为6分钟。

6月13日在约定时间顺利完成尸体交接。两具用上等红色棺木收殓的尸体交给台方,场面热情温馨。台湾方面对大陆方面的人道主义表示感谢。并说:“真想不到你们用了这么好的棺木,装殓得那么细致。实在太费心了!”除了表示非常感激,还说死者亲属从台湾岛内赶到金门,正在海边等候,看到一定很感动……大陆方面回赠台湾方面茅台酒2箱24瓶、烟台产金奖白兰地2箱24瓶、青岛啤酒2箱24瓶、南安产金凤酒4箱96瓶、安溪茶叶1箱32斤。台方又致赠罐头5箱、连夜加工的“端午粽”一箩筐,还有肥皂、牙膏、毛巾等日用品一批。

正式程序完成后,双方还是舍不得离开,频频互敬烟茶,一谈就是一个多小时。直到有人提醒已开始落潮,船有搁浅的危险,双方才握手告别。但此时台方船已搁浅,大陆方面见状又将台方船拉离浅滩……真是老天有情呀!

按照当时的约定,双方都没有报道此事。直到1985年,香港《广角镜》首次披露此事。

顺便提及,大陆这个有线广播站是1953年3月在驻金门对面厦门地区的解放军某军建立的。当时执行的是攻心宣传任务。不到半年,国民党军在金门也设立了马山播音站,对大陆军民进行心战广播喊话宣传。

厦门有线广播站建有多处播音设施,其中在距离金门岛约1800米的同安县大嶝岛上建有世界上最大的广播喇叭,其尺寸之大,记录至今没有打破。该喇叭由铅铝合金铸成,长4.74米,最大直径2.95米,最小直径0.2米,重1588公斤,最大发音功率20000声瓦,环境条件好时,有效传送声音距离可远达12公里!据说,这个大喇叭广播时,全金门岛都能听见;人若靠近喇叭口,就会被强大的声波震穿耳膜;每当广播的时候,喇叭前面飞沙走石、景象壮观。1991年4月24日,该站停止了长达38年的广播喊话。随后,台方的马山播音站也逐步停止了对大陆的广播喊话。现在,两岸的播音设施都已经变成旅游观光地。

而1983年的那次特殊广播,实际上担负了类似军事安全互信机制中的军事热线的任务。

这就是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海峡两岸首次公开正式的交往。海内外新闻媒体对此事都给予了大篇幅的报道。舆论对海峡两岸的这次交往、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事件虽小,意义非同凡响。因为他们知道,此事的背后肯定有两个人,一位邓小平,另一位是蒋经国。

接触升级:激动人心的“两航谈判”

1986年5月3日,一条爆炸性新闻发生了:下午15点10分,一架编号为B198的台湾中华航空公司的波音747F型巨型喷气式货机,在执行泰国曼谷飞往香港的航班途中,突然转向广州,降落在白云机场。

货机在停机坪上停稳后,有三个人走出舱门:机长王锡爵、副驾驶员董光兴、随机工程师邱明志。

在机场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王锡爵要求回大陆定居,和父母家人团聚,董光兴、邱明志则要求回台湾。

王锡爵,时年56岁,四川省遂宁县人(现遂宁市),国民党资深党员。他曾服役于台湾空军,在CIA控制的“黑猫”中队飞过着名的U-2高空侦察机,因完成任务出色,三次被授予“国军英雄”称号,受到蒋介石召见,并有合影留念。1967年,以中校军衔退役,转入当时由台空军控制的华航。至1986年1月,他的飞行总时数超过2万小时,算是资深机长了。可以想象,当驾驶着U-2频繁飞临大陆上空、想到机翼下自己年迈的父母的时候,王锡爵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王锡爵此举,给蒋经国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

自从1949年“两航”起义后,从国民党和台湾那里投往大陆的飞机,基本是军用飞机。既然是军机,在两岸尚未结束敌对状态时,大陆方面当然没有必要归还。但现在竟然发展到民用货机,此事不但令惯于宣布“唾弃共产暴政”的台湾当局政治上大为难堪,无法向民众交代,而且大陆方面宣布将归还这架波音飞机,更使蒋经国左右为难:接触不接触?谈判不谈判?

在飞机降落白云机场的几小时后,中国民航部门给台湾“中华航空公司”礼貌地拍去电报,希望对方派人来大陆领回飞机、机上货物及不愿在大陆定居的两名机组人员。

台湾方面,5月3日下午,华航董事长乌钺得知B198出事。这位华航的创建人,曾任台空军总司令、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的退役空军上将十分紧张,当即告知时任“交通部长”的连战。连战获知这一消息后,迅即报告了时任“行政院长”俞国华和“总统秘书长”沈昌焕。这么大的事情,沈昌焕不敢向“层峰”隐瞒,立即将此事呈报了蒋经国。

据说蒋经国在接到消息后,“颇为激动,捏着拳头,脸色涨红”。他怀着“极其沉重”的心情,连夜亲自主持由沈昌焕等若干高层人士参与的紧急会议,研商对应之策,当夜作出如下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