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岸政治方面的“差异”
政治理念上的“差异”。两岸最大“差异”是在政治方面,两岸所走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道路,使得“差异”不仅对立而且呈现敌对态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各自的体制都缺乏与对方系统进行对接和合作的理论容量、实践容量。两岸在坚持各自所走的道路问题上,大陆则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主义信仰,台湾方面是把资本主义理念、信仰和要求,融合在日常社会生活之中。如在关于和平统一的问题上,大陆认为台湾方面在国家和平统一问题上态度不够积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诚意和动力不足,反对“台独”的立场不够坚定;台湾方面认为大陆是“急统”,以经促政、以民促官意图明显。在政治权力分配上,大陆采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台湾采取选举制度,此类“差异”位于政治理念“差异”之首。由于政治理念和制度上的“差异”,大陆被台湾一些人称为“不民主”。
运作程序上的“差异”。两岸政治方面的“差异”取决于双方发展之路和政治制度的性质,政治运作方式、程序上的不同,影响同样不能低估。在决策程序方面,大陆是由执政党方面提出,经过民主党派讨论,由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台湾是由执政集团提出,通报执政党,由“立法院”通过;大陆议会的监督功能正常化,台湾“议会”的监督功能极端化。在行政权力分配上,大陆主要行政权力分配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在基层村级机构开始实行民主普选;台湾已经形成定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选举,已经形成完整有效的游戏规则。在民意功能问题上,大陆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在听取民意时主要是通过有组织的收集为主、其他专业和民间调查机构收集为辅的方式进行,或者说是通过直接民意和间接民意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台湾方面一般都直接诉诸于民意,民粹倾向较为严重。由于运作程序上的“差异”,大陆被台湾一些人称为“不正常”。
社会管理上的“差异”。从社会管理看,大陆的行政基层组织设置完整,城市基层管理系统高效,具有完备的户口管理制度,人口迁徙有着严格的规定;台湾主要设有较为现代化的社区机制,公民社会较为成熟,人口管理特别是居住地改变较为方便。大陆的社会管理规章、规定和法律较全,管理机构设置完整,基层动员能力很强,遇有重大事件时危机处理能力很强。台湾法制较为完整,民众法治观念强烈,社会以法管理做得较好,尤其是对于普遍民众都要求做到的环保、交通、治安和互助等法律规定,能够得到较为理想的执行。对于台湾来说,较为特殊的还有,如选举活动,涉及整个社会和所有家庭、选民,蓝绿对立狂热气氛贯穿始终,总体上讲每次选举基本能够遵守游戏规则。从中可以看出,两岸的基层管理系统的效率都比较高,但各有特色。由于社会管理上的“差异”,大陆被台湾一些人称为“不透明”。
信息公开上的“差异”。对于参加过两岸交流的人来说,都会感觉到双方信息传播和获得程度有差别。大陆新闻系统为宣传、贯彻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建立公开、公平和公正社会,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难能可贵的是,大陆新闻界形成了一套中国特色、准确和高效的传播体系。与此不同,台湾传播界则另有特点。台湾新闻业高度发达,电视、广播、网络、微博、脸书、报刊、图书人均拥有量、使用量名列世界前茅。在获得信息问题上,媒体自己通过各种公开或秘密渠道挖掘新闻,很多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都是靠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获得。公布新闻自由,媒体根据自己确定的报道方向和信息渠道得到信息后,自行确定传播范围和方法。媒体监督权到了相当普及的程度,无论是力度、广度和深度都到了不一般的程度。报道主题上,台湾媒体对于大陆的负面报道比较关心,导致台湾民众通过媒体了解大陆时的不全面。由于信息公开上的“差异”,大陆被台湾一些人称为“不公开”。
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最为重要的是,两岸不同的政治、社会环境,养成了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大陆的家庭教育、专业教育和社会教育方式较为传统,改进起步较晚;在快速变化的社会冲击下,不同年代出生的人、不同代人之间的代沟明显;传统道德观念受到流行观念冲击,世界观和价值观开始个性化;民众的家庭生活、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传统的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开始弱化。台湾方面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已经基本完成,受教育程度较高,观察问题常有独到之处;遵守公共道德和规定较为自觉,保护环境、交通安全、公共卫生和公共道德等意识深入人心;个人维权意识强烈且趋于极端化,个人生活质量高度重视;思考方式相当开放活跃;在政治立场和认识问题角度上,绝大多数民众受到蓝绿政治对立的影响。由于生活方式上的“差异”,大陆被台湾一些人称为“不文明”。
(二)两岸文化方面的“差异”
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巩固和深化、和平统一进程中,增强两岸“中华文化认同”、增加台湾“一个中国认同”,是在铸就发展两岸关系、扩大两岸交流所需要的信念、情感和思想基础,也是在锻造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灵魂————精神文化。正是因为两岸文化的核心价值、思想精华、丰富内涵和优秀传统上的相同性,所以才有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增加台湾“一个中国认同”的前提;正是因为两岸发展道路、政治体制的不同,同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和对外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下,所以两岸之间出现“差异”;正是因为两岸“差异”的出现和加深,所以才出现台湾“国家认同”多元化,并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认识和思想障碍;正是因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是两岸了解、尊重、包容和认同“差异”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探讨如何更好扩大和深入进行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如何发挥两岸文化往来功能时,需要对文化“差异”有所了解。
1.多元文化“差异”
论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的“差异”,最明显的是台湾文化的“多元”。多元一方面成为台湾文化的特色,也增加了台湾文化的内涵,一方面也成为“台独势力”宣扬“台独文化”的主要依据。在台湾进行“宪政改革”以来,“台独势力”借助政治多元化的过程,一再编造台湾民族是“新兴民族”并创造台湾文化的神话,图谋切断两岸的文化联结。站在中华文化角度,就两岸文化来说,观察对方文化都有多元问题;在各自文化内部观察,也有多元问题。应该说像多元推动其他文化发展一样,多元也是中华文化的发展动力和结果。问题是从两岸文化现状论,无论是从性质上,还是从形式上,台湾文化的多元是客观事实,但绝没有因此改变台湾文化的政治属性。
台湾社会自清代以来历经三次大的社会变迁,即从移民社会到定居社会,从传统社会到殖民地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商社会。在这几次大变迁中,中华传统文化虽仍发挥着固有的影响力,但也受到外来文化尤其是日本和美欧文化的巨大冲击。日本文化的影响源自日据时期以及战后台日之间经济、政治上的联系,美欧文化的影响则主要由战后国民党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全面依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造成。除此,外向型的经济结构和教育的普及,对台湾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亦不容忽视。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台湾文化,自然具有多元的取向,已形成中华文化为核心的海岛文化、移民文化、外来文化和西方文化于一体的自身特色,勇于创新,崇尚自由开放,尊重多元,接受外来事物较快,公民文化、志工文化、社区文化及大众消费文化较为发达。在政治文化上,西方的政党政治理念和中国传统的政治伦理道德观念并存;在经济文化上,“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原则和“仁义礼智信”原则并用;在社会文化上,个人主义和重视“五伦”人际关系并重;在宗教文化上,东西方各种教派信仰并存;在文学艺术上,西洋艺术表现手法与传统艺术表现手法并存;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上,更是东西文化的大拼盘。总之,台湾民众已拥有较大限度的文化认同自由。
大陆的文化之路也是这样,从文化角度看,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在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吸收了大量外来文化,经过“中国化”后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大陆文化的指导原则,苏联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中国革命的基本指导思想,西方的优秀文化成果和一些民主、体制、经济发展方式等先进内容也被引进中华文化体系。因此,文化多元是两岸文化的共同现象,吸收西方和多元文化的长处是中华文化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随着台湾问题出现、两岸关系形成的两岸文化多元“差异”是有一些区别的。
一是表现在开始的时间先后上,接触以好莱坞、迪斯尼、麦当劳、CNN为代表的美国大众文化和以政党政治、民主人权、新闻自由为代表的美国意识形态问题上,台湾文化接触要早于大陆文化。在两岸关系形成的60多年来,台湾全面接受西方文化要比大陆早近30年。国民党蒋介石当局到台湾后,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台美关系进入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时期,美国政治上、军事上和经济上的援助进入稳定操作阶段,随着美国援助进入台湾的,不仅是美国军人、武器、美元和各种生产生活资料,更多的是西方文化全面进入台湾。与此不同,对于西方文化,大陆是前30年大部否定,后30年逐步、有选择的放开,时间“差异”很大。
二是表现在介入程度上,西方文化在介入两岸文化问题上,对台湾文化的介入要比对大陆更多更全更深。西方文化进入台湾地区,是在国民党统治大陆期间已有的基础上展开的,或者说国民党统治阶层和文化氛围已经具备接受西方文化的条件,所以西方文化在台湾的流行和渗透,已经具有相当的社会、文化和制度基础。与此不同,大陆在接受西方文化过程中,由于相关的政治、制度、舆论、教育和家教的指导,西方文化对于大陆文化的介入程度要比台湾小得多。
三是表现在所起的作用上,西方文化对台湾文化的作用要比对大陆更大,台湾政治文化已经开始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翻版,台湾大众文化已经成为美国大众文化渗透的主要目标,美国意识形态成为台湾的主要政治标准,美国内外政策已经成为台湾朝野政党的主要模仿对象。美国文化对于台湾文化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是遍及政治、经济、教育、艺术、法律和生活方式等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不同层面。与此不同,大陆继续坚持中华文化的基本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当然也吸收了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中的合理部分。
四是表现在影响上,西方文化对台湾文化的影响要比对大陆更大。面对西方文化,台湾能够维护中华传统文化,并且把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伦理道德作为评判和接受西方文化的标准,只是台美双方双向交流很多,具有相同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所以对待西方文化台湾基本是敞开大门,所以西方文化对于台湾文化的影响也多也大。与此不同,大陆则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坚持用科学态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既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大胆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应该说,西方文化对于大陆的影响是有限的。总体上看,在两岸文化中,台湾文化的多元,在文化“差异”中最突出。
2.政治文化“差异”
美国政治学者阿尔蒙德认为:“研究任何一个政治体系,不但需要了解这个政治体系在某个特定时期里的实际作为,而且需要了解它的基本倾向。我们把这些倾向(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称作政治文化”。可见,政治文化是一定时期流行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感情,是一种政治心理倾向。透视两岸的政治文化“差异”,其“差异”主要包括两岸民众的政治立场、政治情感、“一个中国认同”、国家统一模式的建构态度等。
就政治立场而言,两岸问题源于国共两党内战,两岸政治对立成为两岸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因为结构性矛盾的存在,使得台湾一些人对大陆的猜忌、疑虑不断。因为结构性矛盾的存在,使得台湾一些人的“台独危机意识”不强,对“台独阵营”抱有幻想,认为即使民进党执政、不承认“九二共识”也不会影响两岸关系,甚至抱有借助“台独”势力来牵制大陆的错误想法。因为结构性矛盾的存在,使得台湾一些人认为大陆军事上和外交上打压台湾。因为结构性矛盾的存在,使得台湾一些人在两岸交流中缺乏正常心态,一方面认为大陆对于台湾不友善,担心两岸经济关系的接近会接近两岸政治关系,另一方面对大陆的期待和要价不断提高。因为结构性矛盾的存在,所以完成台湾政治定位的难度很大,所以部分台湾民众对于两岸交流、和平发展出现认识偏差。两岸政治立场的对立,不仅成为两岸政治僵局难以缓解的原因,成为政治文化的政治原则,也成为两岸政治文化“差异”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