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心系两岸
3158400000010

第10章 观察台湾(9)

只不过有“在同一屋顶下”这样一个条件,至于什么叫做“同一屋顶”则未加说明。所谓“屋顶理论”,本来用于两个德国,是解决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的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不能用“两德模式”来解决,这一点,我们早就说得很清楚了。实际上,所谓“同一屋顶下”所要强调的仍然是两个不同的“国家”。

这就与“说帖”中所说的以“一个中国”、“九二共识”为基础相矛盾了。邦联实际上是“先独后统”,所以,我们批判“邦联”的主张,说它不符合一个中国原则,完全正确。

2.背景。国民党为什么要提出邦联的主张?根据他们自己说,有两个原因,一是对内的需要,即凝聚内部共识,特别是聚集“中道”力量。二是对外考虑,即创造两岸的良性互动。具体地说,国民党提出邦联主张的动机最重要的是:表明扁当局大陆政策方向不明、摇摆不定,没有能力解决两岸关系问题,只有国民党才能使两岸关系走向稳定。对内讨好广大民众,提出“台湾优先”,“可以兼顾统独各派意见”,希望在年底选举中,能够开拓票源。同时,也想讨好大陆,公然向大陆明确表示他们的终极目标是要统一的,提出邦联也为了要摆脱“两国论”的阴影,在国民党失去执政地位的情况下,希望得到大陆方面的支持,对扁当局造成压力。

3.我们的态度。从原则立场上说,对邦联主张给予批判是毫无疑义的。国民党人说,大陆提出“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为什么邦联不可以谈”?我们可以回答说,邦联违背了一个中国原则。

但是,是不是对这种主张,或国民党的这次“动作”,一概否定,一棍子打死?我认为我们在争取台湾方面认同一个中国原则的势力时,不可能要求他们的看法和我们完全一致,应当求同存异。

例如:国民党提出邦联是不符合我们的要求的,但它提出了以“一中各表”“九二共识”为基础,提出了“民主统一”的目标,这是“同”的表现,应当肯定。如果看不到这一点,连这一点也不给予肯定,对主张统一的人不能不说是一个打击。如果把他们的主张简单地说成是“台独”,就会把可以团结的人士推向独派方面去。

它为什么要提出邦联?因为它还不能接受“一国两制”,这既是国民党的主张,也符合大多数人“维持现状”的要求。它也不能提出“联邦”,因为现在他不可能有这样的主张,台湾民众也没有这样的共识。但它又要表示最终目标是统一,所以只能提出“阻力最小”的主张,即邦联,按他们自己的说法:“邦联是站在统独光谱的中间点”,比较容易被台湾民众接受。他们也知道我们反对邦联,为什么还要提出呢?他要在台湾民众面前表示他并没有完全接受我们的主张,“敢于”提出与我们不同的主张,同时,对我们来说,他也要表示对统一的方式问题,他有讨价还价的权利。如果把这个主张看成是在政治谈判之前,国民党喊出的一个“价码”,真谈起来它不可能是不变的。

提出邦联主张的一个重要意图,是要拉长统一的时间,为台湾争得主动。

这一点,不是国民党的专利。亲民党、新党都不想早日统一。新党早已提出邦联的主张,今天在北京还强调台湾与港澳不同,台湾拥有自己的主权,自己的军队。亲民党主张“绝不接受中共的一国两制统一模式”,要经过几十年的时间“不排除未来迈向(两岸的)多重整合”,今天宋楚瑜表示不和我们“党对党谈”,要“政府与政府谈”。所以不能因为国民党提出邦联,就认为国民党不如亲民党或新党,实际上三个“在野党”在统一问题上没有本质的差别。

国民党提出邦联已经引起美国的紧张,美国有人认为,这表明国民党在统一问题上向大陆表达和平善意“有点走过头了”,表明国民党已经“积极面对最终未来的到来”,同时,也反映了“台湾社会一年来在统一问题上的显着变化”。并认为国民党的“重大政策转变将加剧台湾内部统独的政治争战”,“也将对主张和台湾加强关系的布什政府构成挑战”。

这说明由国民党口中说出邦联,国际上有人认为这是我们的成就,使得台湾向我靠拢,甚至可能将来在军事上经济上以及其他方面合作,因而引起他们的关注,这种情况对我们来说不一定是坏事。

总之,在对待国民党提出的邦联主张时,我们需要表明原则立场,但不必把它“打死”,还应当立足于“拉”,不是只拉国民党,而是拉住一切愿意认同一个中国原则、愿意以统一为最终目标的人士和政党。

(2001年7月11日)

四、马英九访港传来的信息

前两天,马英九以台北市长的身份前来香港访问,并与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会面,这是多年来这两个城市的领导人第一次会面。它究竟给我们传来了哪些信息?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说法,有必要加以分辨和澄清。

马英九一到香港,就表示此行纯粹是为了城市交流,他会“严守分际,不谈政治”,但是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样,他无法躲避媒体的追逐,不得不谈了一些属于政治的问题,其实人们所最关心的也正是这些政治问题。“城市交流”的具体事项可以暂且不论了。

大陆让他访港的目的何在?

大家知道,马英九这次访港本来是由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特别顾问、香港政策研究所主席叶国华邀请的一次私人访问,实际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亲自出面在礼宾府会见马英九一行,称呼他为台北市长,并给予高规格的接待。很多人认为这不只是香港特区方面的态度,也反映了中国政府的态度,因为根据“钱七条”的规定,香港和台湾之间,以各种名义的官方接触往来、商谈、签署协议和设立机构,需报请中央人民政府批准,香港特区的上述做法,肯定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授权。

于是,有人认为这是中国政府有意推动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的一项务实、弹性的举措。可是,有些西方媒体却报道说,这是大陆方面有意拉拢国民党和马英九,利用他们来打击和孤立陈水扁,利用反对党向民进党施压,有的甚至说这是“中国试图孤立属于民进党的陈水扁的一系列举措中最近的一个”,而台湾当局让马英九访港则是“台湾对其对手中共缓和关系的又一信号”。在他们眼中,台湾当局是多么具有“善意”,而大陆方面的一举一动却都是“统战伎俩”,都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西方媒体的这类偏见,我们早已领教过了。

“发展与认同一个中国原则的台湾各党派、各界人士的交流对话,促进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进行两岸对话和谈判”,这是我们的一贯政策。我们这样说,也这样做,这是我们改善两岸关系的善意的表现,凡是不主张分裂祖国领土主权的人都不会感到压力。可是有人却把我们的主张和做法看成只是为了孤立某个人,这如果不是偏见,就是恶的攻击。

马英九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说“我不认为会被中共利用,我自认为是处理两岸关系的老手”。如果大陆方面授意香港特区善意接待马英九,这很可能“显示中共希望两岸关系朝向和缓、稳定的方向迈进”。马英九认为,请他访港不一定会达到孤立某个人的效果,因为改善港台关系,间接地也使两岸关系更加缓和,台湾当局也会受惠。这是从来访者的角度,给予有意歪曲特区政府接待目的的说法一个明确的回答。

关于“一个中国”

马英九谈到“一个中国”。有人问他到香港来,是不是要以承认一个中国为前提。他从“宪法”来解释,认为“一个中国”不是问题。他表示他是“愿意支持中国最终统一”的,但“必须在自由、民主、均富下统一”。他说,早在十年前,他就参与草拟《国统纲领》,事实上已经在推动(统一)。现在大家对一个中国看法不同,两岸的歧见不可能在一个晚上就解决,要把它暂时搁置起来,现在承认“九二年共识”,对两岸最有利。他所谓“九二年共识”,指的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至于大陆方面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据马英九看,“将大陆与台湾都纳入一个中国,这是令人感到鼓舞的发展”。

以上情况表明,如果以为马英九对“一个中国”的看法和我们一样那是一个误解,但是他认同“九二年共识”就和我们有了基本的共识,同时他也看到大陆方面的善意,台湾当局如能这样,那就有可能和我们进行对话和谈判了。在这方面,马英九根据他自己的体会,认为陈水扁已经“间接承认‘中华民国宪法’是一个中国的宪法,这就有助于未来在一个中国上达成共识”。这是不是一个过于乐观的态度,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关于“一国两制”

有的媒体报道说,马英九表示台湾必须接受“一国两制”,这是一个惊人的消息,可惜却是误传。马英九只是客气地说“他们弄错了”。也有的媒体简单地概括为:马英九表示“香港实行一国两制,台湾乐观其成”,这也会导致误解,以为现在台湾就认同“一国两制”。

实际上,马英九的说法是分别对待的,对香港和对台湾有不同的看法。对香港实行一国两制,他表示乐观其成,他对董建华说,希望“一国两制”能够成功。“香港推行一国两制,比我们预期的要好”,他接受了这个事实。对台湾,他并没有说要接受一国两制。他说他和台湾多数人一样,认为“一国两制”不适用于台湾。

事实上,台湾方面一直把实行“一国两制”说成是大陆“用口头并吞台湾”,这个疑虑至今没有消除。所以,要让“台湾”(不论是当局或民众)对“一国两制”“乐观其成”还需要做很多工作。“一国两制”还没有在台湾实施,说它不适用似乎没有根据。况且现在,我们强调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什么问题都可以谈,“无论是在实现统一的过程中,还是在实现统一之后,我们都将充分尊重台胞的意愿,切实维护台湾同胞的利益”,用什么模式实现两岸统一,还有很大的商量余地,可见过多的顾虑是不必要的。

马、扁之间

西方媒体说马英九是国民党的明日之星,是中生代的政治领袖,说他曾与阿扁争夺台北市长,结果他赢了,可见可以用马来对付扁,甚至说马将是未来的“总统”,所以中国大陆要拉拢马英九。这完全是“一派胡猜”。

马英九表示,他无意与任何人“较劲”,这首先当然指的是阿扁。同时,在香港期间的谈话中,马英九指出,陈水扁“是一个会修正自己的政治人物”,“陈水扁并非台独基本教义派,外界不应低估他处理两岸关系的能力”,表现了对阿扁的尊重和期待。他的重要预言是:相信阿扁已逐渐了解,“承认九二年‘一中各表’共识,对台湾没有伤害”,承认“宪法一中”有助于在一个中国上达成共识。如果说,一位高明的政治人物是最善于了解对手的人,我宁可相信马英九对阿扁的观察,但愿他的预言会成为现实。因为台湾当局越早承认一个中国,对两岸人民越有利。

(《海峡导报》2001年2月16日)

五、国民党的转向

最近,国民党副主席王金平提出“不提一中,不反台独,维持现状”的说法,并且明确提出:“泛蓝从没有否认‘一边一国’,也没有反对台独,在维持现状的情况下,不排除台独成为台湾人民未来的选项。”这是一项新的信息,是不是国民党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了?它引起了各界的重视和猜测。

民进党人表示怀疑:王金平是不是代表国民党说话?为什么三天前连战还公开呼吁陈水扁放弃“台独”?连宋对此究竟“是默认,还是不爽?”

许多人认为这是国民党“本土派”的主张,这些人本来是亲李登辉的,之所以留在国民党内是因为他们不甘心放弃国民党的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他们和多数国民党员是“同床异梦”的。过去只是时间未到,他们还不敢公然提出“台独”的主张,现在终于原形毕露了。

国民党高层的转变

其实,以上两种看法都错估了国民党,王金平的说法不是他个人的主张,也不是国民党中一个派系的主张,而是代表了国民党,至少是代表了当今国民党的领导层。请看以下事实:

1.据报道,“不反对台独作为未来选项”的论调,是经过由王金平主导的“国亲选战策略小组”讨论然后“定调”的。

2.据报道,包括国亲两党主席连战、宋楚瑜,竞选总部主委王金平、副主委张昭雄、总干事马英九等人,在两个星期以前,针对国亲的两岸政策以及“是否要排除台独选项”,有过反复的讨论及辩论。国亲内部至少开过三次会讨论这项议题,他们认为国亲既然主张维持现状,未来交由下一代决定,因此就不应将“台独”排除在选项之外。

3.国民党主席连战12月16日在同外国记者会面时,“一再拒绝支持国民党长期坚持的台湾最终将同大陆统一的政策,标志着国民党的大陆政策发生了重大改变”。美联社引述连战的话说,“我们反对所谓的急独,我们也反对被贴上重新统一分子的标签。”并且说,应维持目前的现状,不急“独”也不急统一。是“独”还是统,最好由后人来解决。

4.附带指出,作为连战的搭档、亲民党的主席宋楚瑜强调,“至少在未来四十年中,台湾不可能对急统或急“独”做决定,必须让子孙做出决定。”基调已经和连战相同了。

所以,如果把国民党的转向归罪于(或归功于)王金平一人,未免太“抬举”他了,一切后果主要应当由国民党高层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