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心系两岸
3158400000008

第8章 观察台湾(7)

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他曾想做出成绩“表现一番”,两岸经贸、包机观光,都想“露一手”;也曾说过:“修宪”是大事,急不得,要谨慎。可是阿扁一变脸,他就缩回去。在党内也不是没有敌手,有人警告他别想“整碗捧去”。现在面对谢长廷的再起,2008年又有了变数。

谢长廷:跌落谷底,一夕蹿升

年初黯然下台,从“阁揆”变为平民百姓。出游美国,组织“长工办公室”,似乎置身度外,怡然自得。当然他是不甘寂寞的,总要发表一些政见:“不要把终统视为一大胜利”,“去中国化”无助于两岸关系,“下台不会天崩地裂”,“宪改意见不成熟,不要急于通过”。让有人听了总不会好受。

后来有人“请”他出山,参选台北市长,他居然成为民进党的“救世主”,受命于危难之际,为党“振衰起敝”。年底选举,虽败犹荣。一夜之间,人气大旺,当场就有人鼓动他“选总统”。现在似乎与苏贞昌势均力敌,“苏谢配”“谢苏配”的呼声已经呈现。

游锡堃:亦步亦趋,死忠保扁

此君没有别的本事,紧跟陈水扁是他唯一“优点”。陈水扁说东,他不敢说西。力挺阿扁的“台独”路线,叫嚷“修宪”正名,“触及领土主权”,“独立建国”。在倒扁运动面前,高喊:“台湾若好,本土不能倒”,“中国人欺负台湾人”,“大陆是倒扁的藏镜人”。阿扁气数将尽,游某还有几天?

王金平:左右逢源,身价看涨?

今年台湾最得意的人是王金平。他虽然没有选上国民党主席,不肯担任第一副主席,却成为国民党内唯一可以与马英九抗衡的人。他经常说出与马不同调的话,不买马英九的账。国民党推出台北市的候选人,他却曾公然支持宋楚瑜。他可以与李登辉、陈水扁会面,讲些什么,马英九不知道。

曾经传说,李登辉要促使“吕王结盟”,陈水扁要拉王金平“组阁”,用以分化泛蓝,又传说,如果吕秀莲上台,会邀请王金平组阁,以巩固“本土政权”。

在国民党方面,大家都要马英九尊重王金平,不仅连战如此,本土“立委”无不如此。看来王金平左右逢源,满面春风,他的身价是否看涨?2008年有没有“问鼎”的可能?值得观察。

以上客观观察,不带任何偏见,“天王”交战,风云变幻,鹿死谁手,难以预料。有道是:蓝天绿地,势不两立,天王争霸,谁能无敌?〇八〇七,比拼实力,欲登宝座,还看民意。

(写于2006年12月)

六、“蓝消绿长”已成定论?

台湾“五都”选举结果,蓝营得票率不及四成五,而绿营则接近五成,于是台湾以及海内外媒体再度出现“蓝消绿长”的说法。

对此,人们有不同的计算方法:有人认为与2008年“大选”相比,“马英九执政900天,流失250万票”。有人说,2008年国民党“狂赢”220万票,而在2009年县市长选举时就“蒸发100万选票”,这次“更蒸发近120万票”。有人认为2009年县市长选举,国民党得票率降为47.88%,民进党大幅上升到45.32%,蓝绿差距迅速缩小到两个百分点,这时“蓝消绿长”的局面已经出现。这次“五都”选举绿营得票率超过蓝营,说明过去“蓝大绿小”6:4,或55:45的基本盘已经改变。

要看长时段的变化

我认为这些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关键要看如何界定“蓝消绿长”,是否它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不可逆转?从选举得票率来看政党的实力消长是有一定根据的,但由于选举的性质、范围不同,得票率也不一样。要从“大选”的得票率,还是从“立委”选举的得票率来判断政党实力的消长,也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大选”或北高市长选举,是“一对一”的选举,它与“立委”选举或县市长选举的总得票率就没有可比性。民进党在“一对一”的选举中,曾经在两次“大选”中获胜(2000年、2004年),一次在台北市长选举中获胜(1994年),三次在高雄市长选举中获胜(1998年、2002年,2006年),此外,民进党只有在两次“立委”选举(2001年、2004年)和一次县市长选举(2001年)的得票率超过国民党。因此,是否可以说民进党在某次选举中取胜、得票率高于国民党,就算是“蓝消绿长”呢?

反之,2008年1月“立委”选举,国民党与民进党政党得票率是51.23%与36.9%;该年3月“大选”,马英九的得票率58.45%,是否可以说明这是“蓝长绿消”呢?所以我认为只看一两次选举,就得出政党实力消长的结论,未免过于武断。

有人指出,近两年来,即马英九执政以来,出现“蓝消绿长”的态势,而且还在持续地发展中。他们的根据是:在六次“立委”补选中,国民党五次失败,国民党籍“立委”从82席降为75席,而民进党则从27席增加到33席;再加上2009年县市长选举与这次“五都”选举,“蓝消绿长”的“骨牌效应”已经不可阻挡。可是,有人提出,2011年的“立委”选举,与2012年的“大选”未必出现上述“骨牌效应”,因此要说“蓝消绿长”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还有待验证。

我认为要从长时段来考察政党实力的消长。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开,从民进党成立以来的趋势来考察,就不难发现,从总体上看,民进党的实力是在上升,而国民党的实力则是在下降。起初,民进党的得票率只有30%上下,后来上升到40%上下,2009年县市长选举中上升到45%以上,与国民党只差两个百分点。这次得票率接近五成,超过了国民党。这与其说是“蓝消绿长”,不如说是“国(国民党)消民(民进党)长”,因为泛蓝不等于国民党。不可否认,这样的“大趋势”是一种事实的描述。当然,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必然趋势,也不是不可逆转的。

有没有“骨牌效应”?

不少人从这次选举得出“蓝消绿长”的结论,从而对2012年的“大选”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蓝消绿长”的趋势已经为马英九2012年的连任提出“一大警讯”,或说马的连任之路已经出现危机和艰险,甚至可能是“噩梦一场”,还有人预测,马英九连任的概率只有0.303。

其实,不同的选举,谁胜谁负,涉及不同的因素。例如,地方选举比较重视有关地方的利益,整个台湾的选举则必然涉及两岸因素、国际因素等等;当然候选人因素、政党因素等等也十分重要,不同选举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也会不同。此外还有一些偶然因素也会起人们想不到的作用,“两颗子弹”、“一颗子弹”的效应,人们记忆犹新。

在当前台湾两党实力相当的条件下,政党轮替应当会成为常态。谁也没有长期执政的把握,每次选举都是一场艰苦的拼搏。所谓“钟摆效应”、“骨牌效应”都是人们选前用来预测、选后用来解释的手法,并不存在必然趋势。2012年不注定会出现蓝消绿长的“骨牌效应”,台湾两党谁也不敢根据这样的设想做出决策。现在距离2012年“大选”为时尚早,谁也无法过早地做出“推论”与预测。

(《联合早报》2010年12月3日)

七、2012年“大选”之后台湾政治生态

凤凰网资讯:2012年台湾“大选”,马英九最终以689万张票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得票率51.6%,领先蔡英文6个百分点左右。如何看这一结果与此次选举过程?哪些因素促使马英九最终当选?

陈孔立: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每年都做选举预测,此次预测马英九会赢20万到30万张票,只有一位长期做选举预测的同事认为马英九会赢80万。结果马英九赢,说明马这几年的执政基本上得到了民众的肯定,也可以看出两岸和平稳定发展符合两岸民意,台湾民众最终做了理性的选择。但从票数来讲,民进党的情况并不是很差,得票率在46%左右,国民党只领先了6个百分点,而2008年国民党是领先16个百分点,降低了10个百分点。从“立委”选举结果看,国民党这次得到64席,2007年国民党拿到的是81席,减少了17席,民进党反而增加了13席。国民党赢得了此次选举,但就两党发展趋势来讲,国民党实力是下降的。另一方面,马英九执政的四年,想做所谓“全民总统”,蓝色选民对他的期待并没有得到满足,而绿色也很难争取到,得票率下降恐怕也跟马执政理念、政策有关。

凤凰网资讯: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苏嘉全得票609张,得票率45.6%。什么因素最终导致蔡英文及民进党败选?这次选举对民进党将产生什么影响?民进党何处去?

陈孔立:民进党败选的原因,一是处于在野党的地位,没有行政资源,而且这几年相对比较困难。另一方面,现在台湾民众最希望两岸能够和平,民进党在两岸关系上,对“九二共识”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让民众感觉到他还是对抗的心理。在这样的情况下,民众担心如果蔡英文上台,两岸走向对抗,对两岸局势不利也就对台湾人不利。所以这也是一个要害,对抗不如对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实际上很多绿营人士意识到这一点,但民进党内部在此问题上没有办法达成共识,蔡英文无论靠近哪一方都很难,如果太靠近大陆两岸和平发展,与大陆保持一致,它会失去基本盘;如果过于对抗,会失去中间选民。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比较为难。接下来,民进党何去何从?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马英九上台以后,更是改变了长期以来台湾与大陆对抗的政策,两岸关系开始了良性互动,得到多数民意认同。这个形势迫使民进党人不得不考虑,是失去中间民众的支持,还是要顺应民意,调整政策,从两岸对抗走向和平发展?蔡英文昨天也指出民进党要对两岸政策做出反思,民进党内部也意识到这一问题。

凤凰网资讯:透过此次台湾“大选”,看到台湾政治生态、民主进程有何变化?北蓝南绿的政治版图是否改变?对台湾政党产生怎样的影响?台湾选民、尤其年轻选民他们的政治倾向是怎样的?

陈孔立:整个选举过程,台湾选民更加理性,这是台湾民主政治发展这么多年的进步。蓝绿版图基本没有太大变化。但从“总统”选举得票率和“立委”选举席次来看,绿营在增长。台湾政治从90年代到现在的历次选举中,得票来看,绿营从30%左右,慢慢到40%,这次甚至到46%;国民党则从70%降到50%,总的趋势是绿营上升、蓝营下降。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国民党长期执政,有一部分本土力量对国民党存在着不满,特别是在中下层,生活没有得到很明显的改善,恐怕这个问题还是要害,民进党这次其实并没有打阶级牌,国民党这方面可能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的。

就政党而言,从长期来看,国民党和民进党都要立足本土,因为本土力量越来越占绝大多数,如果不能反映本土势力,就没有选票,像新党这样的政党根本就很难存在,所以一定要立足本土,国民党也是明确要走“本土化”这条路的。但立足本土不等于两党趋同,两个政党还是有区别的。

凤凰网资讯:如何评价马英九的两岸政策?下一个四年,两岸关系将朝什么方向发展?大陆如何应对民进党背后46%的民意?

陈孔立:马英九上台,两岸关系将平稳发展,两岸经贸往来协议进一步具体,两岸文化交流也会进一步持续。但“两岸和平协议”的签订不可能,一些学者认为有必要签署两岸协议,讲两岸协商制度化,但制度化不意味着一定要签署“两岸和平协议”,签署“两岸和平协议”也不意味着两岸制度化。首先就存在谁和谁签署的问题。两岸关系制度化可以依然从海协会、海基会签订协议开始推进。大陆也不能完全忽略民进党的存在,研究台湾需要“同情的理解”,对民进党及其背后46%的民意必须有更多研究与认识,即便有关“台独”言论,也需要好好的深思。而两岸认同方面,尤其台湾年轻人的认同,也需要重新建构能够唤起两岸集体记忆等共识。

(凤凰网2012年1月15日)

观察国民党

一、“零和”的思维

最近,连战先生指出,在两岸关系上,应当排斥零和,走向双赢。这是一种消除敌意、增进和解的态度,理应得到肯定。现在的问题是,应当怎样理解“非零和”状态下的双边关系,看来有必要加以明确。

博弈论原是运用抽象模型描述和研究带有对抗性的竞赛态势,并给竞赛各方提供对策的数学方法,其中有些原则可供当前两岸关系的参考。由于它是数学方法,因此一般政治性的文章、文件通常不使用它的概念,不过借用一下未始不可。博弈论提出,竞赛有四种类型:“零和”、“非零和”、合作、非合作。

所谓“零和”,就是双方正负相抵,其和为零。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过去,国民党要“反攻大陆”,共产党要“解放台湾”,都是“零和”的竞赛。所谓“非零和”,就是双方均可得分,其和不是零。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你不吃掉我,我不吃掉你。这样的话,邓小平在1983年就说过了,只是他不用“非零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