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台湾政党政治发展史
3158800000004

第4章 导论(4)

严格说来,大陆学术界对台湾政党政治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以往对此问题的研究常常受研究者自身政治态度的束缚,或因某种现实宣传的需要,使得研究常带有明显的统战痕迹,即使有些真知灼见,也淹没在泛政治的概念或口号中,而不为人识。另一个使大陆的台湾政党政治研究显得落后的原因是,大陆许多人对台湾社情民意了解不够,研究者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立场、观点去判断台湾事物,使得到的判断结论多有自身愿望的含义。特别是国民党统治台湾时期,大陆学术理论界对台湾政党政治的发展前景的复杂性、变化性,还缺乏真正的认识和必要的思想准备。随着岛内形势的变化,国民党退出执政党地位的现实,对大陆学术界是一种震动和启发。近年来虽有一些学者开始这方面的探讨,然而成果欠丰,而重点多涉及国民党、民进党及台湾地方政治派系问题。其中黄嘉树着《国民党在台湾》是这方面较成熟的一部着作。刘红的《从“执政”到“在野”》全面分析了国民党衰落的过程。研究国民党的着作中篇幅较大的为余克礼、朱显龙编撰的《中国国民党全书》,该书以工具书的形式对中国国民党建党以来的历史做了全面的概括,包括了台湾2000年的大选,国民党失去执政权的过程。但因采取了条目的方式,只能缕述梗概,未及全面深入的分析。徐博东撰写的《透析台湾民进党》涉及民进党陈水扁2000年“大选”上台情况。该书重点在分析批判陈水扁的“台独”倾向,有欠在政党学、政党政治理论方面的分析。

此外还有周淑真撰写的《中国青年党在大陆和台湾》,这本10年以前的作品,对中国青年党从上世纪20年代在巴黎建党,信奉“国家主义派”、行反共之实,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该书认为中国青年党在以后各个历史时期的状态,一直在逆历史潮流而动,成为各种反动势力的附庸,其在台湾成为国民党的陪衬是必然的。大陆还有一些学者对台湾的地方派系问题给予了关注。如王建民着《台湾地方派系与权力结构》,该书提出地方派系问题是台湾社会政治的一大景观,起源于日据时代台湾民众为自我保护兴起的地方自治活动。国民党退台后不得不与地方自治势力联络,形成众多派系,以后各种党外势力亦染指地方派系,这是台湾能形成多党竞争的重要社会基础。此外,还有茅家琦着《80年代的台湾》、高民政的《台湾政治综览》、孙淑的《台湾政治制度》、杨晓波的《贪污社会教育》、史全生编着《台湾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刘国奋的《台湾的“务实外交”》等,均从一个侧面反映、分析了台湾的社会现状和政治生态。

(二)海外及台湾的研究概况

作为台湾政治发展的见证者,台湾学者对台湾的政治生活有着直接的体验、全面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l980年代台湾社会民主化进程加速,相应地,岛内学者对台湾政党政治客观、科学的研究逐步发展起来。但是,到目前为止,研究的重点一直倾向于对台湾各党派的个案研究。原因是,此前台湾政党政治的发展可谓是爆发式的,自开放“党禁”以来台湾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生的党派不断涌现,既有的党派鱼龙混杂且力量消长迅速。为了较好地研究台湾政治发展,首先就必须对台湾既有政党,特别是主要的政党作分别的研究。另一方面,此前的台湾政党政治结构尚未全然定型,其发展方向也尚难确定,这就给人们从整体上全面、深入把握台湾政党政治发展脉络的努力构成相当的困难。

台湾学术界研究台湾政党政治着述很多,其作品大多有着很强的族群色彩。其中蒋永敬的《百年老店——国民党沧桑史》、《风云》论坛编辑的《透视国民党与党外派竞争》、黄师樵的《台湾共产党秘史》等研究了台湾政治史上几个主要政党的历史。还有不少着作是谈台湾的政治、文化生态,如廖忠俊的《台湾地方派系的形成发展与质变》,张德麟主编的《台湾汉文化之本土化》,李宪荣着《从海外看台湾政治生态》,施建锋着《台湾人的民族认同》,周源城等着《台湾人的文化观》。《日落国民党》一书从历史的角度,以地域差距、权利斗争为脉络,剖析了国民党输掉政权的原因,指出在派系生态深化与传统包袱下,转型中的国民党不断上演“崩解”与“再造”,而其执政优势却也在这一过程中丧失。作者也同时预言,国民党面临的是危机,但更是转机。在众多的研究着述中,不少是对台湾地方派系与权力结构问题的研究。对民主政治的分析有《转型的台湾》、《重审美丽岛》等,其中《重审美丽岛》一书是“美丽岛事件”完整的资料集合,也是窥探国民党统治、解析台湾民主化、梳理“美丽岛事件”内部权利构架以及核心分子性格特征的材料。对于当前台湾社会的多党竞争,议会政治的前景,以及与台海危机的关系等,论述较多,观点百花齐放。

六、台湾政党政治的生态环境分析

政党作为一个社会有机体,始终都要与周围环境发生种种联系。作为一种政治和文化现象,政党始终置身于一个由自然、经济社会和制度共同组成的有机生态系统之中,它是这个有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总是在其中生成、发展和变化,并反过来影响和塑造这个有机的系统。同时,来自于这个系统外部的刺激和作用,也会影响到系统的稳定性和趋向性,从而间接地影响到政党、政党政治的发展。

本书在较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考察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各个政党、各个时期政党存在的生态条件,对台湾政党政治作出较客观的历史评价。在认真总结台湾政党政治的经验,对其做出全面的考察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台湾岛内政党政治未来的走势进行研判。

生态学(Ecology)概念是在1866年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的,用以指研究生物有机体与无机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概念,指出有机体与它们的环境密不可分,两者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Ecosystem)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一定空间组成的有机复合体。在生态学看来,没有一种生命机体是可以孤立存在的,都必须依赖于周围的环境,并且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才能生存;生态系统的发展是一种动态的、高效的、创造性的发展,每一个体都能在生态系统中找到一个发挥自身才能的广阔天地,在多样性中体现合作。

当将生态学理论构架应用于其他研究领域时,同样表现出其优势和特点,即“克服了从个体出发的思考方法的孤立性缺陷”。因此,在本书将生态学的有关理论移植到政治系统中来,提出政党生态的概念,认为政党生态是指政党生存、发展的特定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国际环境等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