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将政党政治放置于一个“生态环境”中进行考量时,我们可以发现,政党政治以及自身的复杂结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因而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彼此相互作用。政党政治动态变迁融于特定的社会生态环境中,主要包括:作为外圈的社会文化系统;作为内圈的社会经济系统;作为交叉圈的国际环境系统。环境的各圈层彼此联系、相互交叉,影响政党政治的结构、功能和运行,使政党政治与不断演变的环境调适以实现动态平衡和协调稳定发展。当然政党政治也会不断改变和利用环境,促使他们朝着有利于政治制度稳定和发展的方向演化。一方面,政党作为特定的国家社会生态环境的产物,是在与动态的社会生态环境的联系中演化的。政党制度所真正脱胎的母体——特定的政治、经济特质,赋予了特定政党以灵魂和精神,而特定的社会生态环境则赋予了政党以具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方式;社会生态环境制约着政党的生成和演变。另一方面,在整个社会生态环境中,政党作为一定阶级的政治组织,其重要作用之一就在于向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诸系统输入它集中了一定阶级利益的要求和主张。通过政党的影响力,来维护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可以说,政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与特定国家的社会生存环境,即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以及历史发展过程和历史传统相适应的。
本书力图沿着历史的线索,追溯1949年后,台湾的政党发展历史。本书展示的不是孤立的政党活动,而是结合台湾独特的地理、民俗、社会、文化等,在台湾社会的大背景下来理解和认识台湾政党。鉴于台湾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特征,本书将以在台湾活动的重要政党及政策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台湾政党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结合其社会文化特征加以论述,同时用一般政党理论进行对比,以说明台湾政党的发展是在其社会政治形态发展中形成发展的,今后也必将随着以两岸关系为核心的社会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基于以上认识,本书尝试在运用政党生态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分析的方法,将台湾政党政治放置于台湾社会生态环境之中,考察岛内政党政治与社会生态环境各系统的互动关系。通过分析它们的相互作用,寻求台湾政党政治产生的深层根源以及变革、完善的具体方式;力图把握台湾政党政治发展的脉络、探讨其发展规律。
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每个政党的产生和兴衰以及社会政治地位的变化,皆与其所代表的阶级之政治、经济、文化及所处社会环境的状态,即其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有直接的关系,这种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在本文中被称为生态。政党受其所处的政党生态的制约并反作用于这个生态环境,本书所要研究的正是台湾各时期各政党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及其互动。在国民党退台以后,最典型的是国民党的生态变化。因此,以国民党在台湾的执政和下野的历史为线,牵带了台湾半个多世纪以来台湾社会政治生态的演化。
政党政治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生态环境中,与社会生态环境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相互调适,维持平衡,共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政党政治与社会经济系统
经济系统是指政党政治存在的社会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实际状况的总和。而政党政治在现代社会则突出反映了占主流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系统作为生态环境的要素与政党政治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系统对政党政治产生决定性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政党政治是上层建筑,因此,经济系统必然对作为上层建筑的政党政治发挥决定性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经济结构决定政党政治的结构和功能,特定时期的政党政治结构和功能必定与特定时期的经济结构相适应;其二,经济战略的选择、实施决定政党政治建设,任何政党政治的发展和建设都是围绕经济战略目标而展开;其三,经济发展为政党政治提供合法性基础,保证政党政治不会在社会动乱中被军人或独裁所取代。
政党政治的完善促进经济系统的发展。政党政治作为现代文明国家上层建筑的集中表现,根源在于经济基础,必然受到经济系统发展程度的制约和决定。但同时政党政治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其根本作用在于以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直接促进或妨碍经济的发展,改变经济环境的资源空间配置状态和结构组合方式等。政党政治正是通过自身独有的调适能力,对经济状况和经济关系产生巨大能动作用,促使其朝向有利于政党政治功能发挥的方向演进。
(二)政党政治与社会文化系统
文化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的积淀和泛化,是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意识、文化传统、文化氛围、文化心理;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文化环境具有历史性、非物质性、人为性、地域性等特点。
社会文化基础生发政党政治。文化以无形的方式无孔不入地作用于政党政治,是构成政党政治存在的重要土壤。主要表现在:其一,文化认同构成政党政治存在的心理基础,决定着政党政治能否在全社会人们心中形成普遍存在的信任;其二,文化中的政治文化又会直接影响政党政治的系统结构和作用形式,左右着主导意识形态,对政党政治意识具有内化潜在影响;其三,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在政党政治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往往担当先导角色,发挥思想基础作用。
政党政治同时改变和影响社会文化系统。政党通过执掌政权,加强强制性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潜移默化地改变社会文化的结构和形态,形成符合特定政党政治的社会文化基础,使它能与制度生存和发展方向一致。民进党上台后对台湾民粹主义的鼓吹,在一定程度上对台湾民众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产生严重影响的事实便是例证。
(三)政党政治与国际环境系统
国际环境主要指一个国家所处的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等背景条件的总体状态,以及与国际上其他政治系统结成的各种政治关系和世界政治格局。国际环境与政党政治的互动作用表现在国际环境系统对政党政治的影响上:国际环境系统是政党政治的外在因素,对政党政治直接产生重大影响。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闭关锁国”的状态下求发展,都必须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影响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态环境要素的结构与状况的改变,直接影响政党政治的发展变化。当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党政治的发展与完善,也将带来示范效应,促进国际环境系统尤其是其中的政治系统的发展与完善。
(四)台湾的政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学理论认为,政党是代表某一阶级、阶层或集团并为维护其利益、实现其政治主张而以执掌或参与政权为主要目标,开展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以上述理论来界定台湾的政党,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台湾政党有着鲜明的区别。国民党退台以后,台湾政党表现活跃,也日趋成熟。随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台湾政治多元化的背景下,产生众多政党,而这些政党又有执政党、挑战党、花瓶党、泡沫党的区别。
执政党:掌握执政资源、有组阁权的政党。国民党为多年独裁执政党,但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弱化,最后发生地位的改变。
挑战党:政党政治中的反对派,如国民党执政时期,因开放“党禁”而出现的民进党、从国民党中分化出来的新党、亲民党等。他们当时因具备挑战实力,因而在政治生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花瓶党:随国民党迁入台湾的政党,即中国青年党和中国民主社会党。他们是国民党的附庸,无独立政治观点、受国民党资助,其作用是充当执政党所谓“民主政治”的道具。
泡沫党:在时代转换的夹缝中生存的投机小政治团体,属在野性质,人数少,纲领不明确,影响不大,目前有百余个,是台湾政党政治泛化的产物。
综上所述,本书将以国民党退台后60多年的发展、变化为主线,结合台湾社会的特征,以传统政党理论为考量标度,对台湾政党政治发展的历史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