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台湾政党政治发展史
3158800000006

第6章 五十年代的台湾政党政治(1)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政府在美国的援助和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准备,于1946年6月发动内战,向解放区进行全面进攻。然而,经过几年的较量,国民党在军事上步步失利;政治上遭到了全国人民及中间党派的反对;经济上陷入了崩溃的边缘,在大陆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而共产党则在军事上节节胜利,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400余万人,并于1949春天年取得了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在政治上团结全国人民及多数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对国民党形成夹击之势。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从而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蒋介石集团于1949年底黯然退据台湾,在“反共复国”的口号下与大陆长期对峙。

国民党退台后开始的“改造运动”,强化了蒋介石对国民党的控制,使其在台湾站稳了脚跟。从1957年10月的国民党“八全”到1969年3月的“十全”的12年间,国民党强化了政治、党务和文化上的专制,集中力量解决了“经济自主”问题。通过经济5期“四年计划”和一系列振兴经济的措施,台湾经济取得腾飞,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这个时期是国民党政权相对稳定的时期。

第一节退台前的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一度是中国的第一大政党,为中华民族的进步曾做出过历史性的贡献。但由于复杂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特别是随着国民党的变迁,其代表大地主、大官僚资本利益的本质,使它逐渐走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对面,最终被历史所抛弃。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先生在檀香山创建兴中会。1904年前后,各地相继出现了一些革命团体。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为总理,孙中山还为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即以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为宗旨。这标志着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的正式诞生。

中国同盟会成立以后,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在1911年10月10日发动的武昌起义获得成功后,实现了推翻清王朝统治的目标。1912年1月成立了中华民国,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后,同盟会内部发生分化。1912年8月,在宋教仁等人的推动下,中国同盟会联合其他政党,正式组成国民党。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组织并发动二次革命,但因实力不济终被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逃亡日本,成立了中华革命党。1919年10月,孙中山在上海以中国国民党取代中华革命党,继1917年护法失败后,于1920年7月再次举起护法大旗。然而,由于陈炯明的叛变,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孙中山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得到了共产国际和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的同情和赞赏。在他们的帮助下,孙中山改组了中国国民党,并于1924年1月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统一战线组织形式,领导了中国国民革命,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成立广州国民革命政府,组建了国民革命军。并于1926年7月正式进行北伐战争,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部队,取得空前的胜利。工人阶级的武装起义、农村大革命和北伐战争把中国国民革命推向高潮,严重地动摇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

国共合作以后,国民党的代表性虽然相对广泛,但政治上极不稳定,这是其一党的特征。当时它的右派代表大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对中国的民主革命,一直在从事分裂国共合作的活动,并在孙中山逝世后成立了“西山会议派”。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新右派也开始制造事端,破坏国共合作,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排斥共产党人。蒋介石成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后,又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垄断了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蒋介石分裂国共合作的意图日益显露。在帝国主义、买办阶级和江浙财团的支持下,蒋介石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1928年12月底,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中国国民党从形式上实现了对中国的统一,中国历史从此开始代表大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

南京政府成立后,国民党内部并不统一,不久即出现了蒋介石和冯玉祥、李宗仁、阎锡山之间的军阀战争,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国内的战事刚刚平息不久,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东北又挑起了“九·一八事变”,1935年日本又制造了“华北事变”,中国民族的危机日益加深。在中国共产党发出“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任务而奋斗”的号召下,全国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出现新的高潮,并推动着国民党改变对日政策,使南京国民政府在内政、外交、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开始着手准备抗战,并试图改善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国民党决定接受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国共两党开始重新和谈。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加快了谈判进度,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国共合作宣言。

抗战爆发后,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于1937年8月成立国防最高会议,以其作为抗战的最高统帅部,推举蒋介石为陆海空军大元帅。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22次大的会战,1117次大型战役,为有效遏制日军的进攻,开辟敌后战场客观上起到重要作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尽管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美英派多次挑起反共高潮,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作用仍是不容忽视。其数百万军队的存在,本身就是抵抗日本侵略军的重要力量。而随着珍珠港事件后国际反***同盟的形成,国民党军队抗战的积极意义更加显明。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共阵亡130万人,受伤170万人,以巨大的代价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与此同时,由于国民党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在此时期也丢失了大片的国土。1940年3月,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幕后操纵下,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为首的汪伪政权在南京成立。国民党内以蒋介石为首的亲美英派,在看到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日武装力量迅速发展,便产生了恐惧心理,其对内、外政策发生了变化。蒋介石以适应抗战之需要为借口,扩张其权势和地位。蒋介石的重要幕僚多次提出中国要实行“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到1943年8月,蒋介石已身兼数职:国民党中央总裁、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独揽党政军一切大权,实行独裁统治。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又在准备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和国统区人民掀起了规模宏大的反内战运动,迫使国民党蒋介石不得不做出和平的姿态,同中国共产党在重庆进行谈判。在中国共产党做出了较大让步、国民党也做了一定让步的情况下,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并于1946年1月10日至31日,在重庆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关于宪草问题的协议》等,在不同程度上否定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独裁制度和内战政策,但国民党蒋介石很快就破坏了《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案。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向中原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内战全面爆发。全面内战开始不久,国民党力量迅速从顶峰走向衰落。军事上,国民党遭到了惨重失败,至1947年3月被迫由全面进攻转入重点进攻,到1947年7月又被迫转入防御。经过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赖以维持的军事力量基本瓦解。政治上,国民党发动内战,失去民心,越来越陷入孤立,除少数的几个党外,多数党派和政治组织都站在其对立面。经济上,四大家族大肆掠夺财富,和美国垄断资本紧密结合,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使国民党统治在经济上面临崩溃。为挽救失败的命运,蒋介石不得不提出和谈的要求,但却不愿意接受“国内和平协定”。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南京。7月,蒋介石从台北飞抵广州召开“中央非常委员会会议”,企图在西南地区进行最后挣扎,然而均遭失败。不久,国民党中央非常委员会迁往台湾。从此,国民党结束了在大陆22年的统治。

第二节国民党退台后的自我改造

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地位、作用、执政或参政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政党制度就是资产阶级通过政党掌握国家政权,控制全国政治生活以实施统治、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方式的总称。从执掌政权的具体形式上讲,一般表现为或由一个大资产阶级政党单独把持政权,或以两党或不同政党联盟轮换掌握政权,或者通过三个以上复数资产阶级政党联合掌握政权的多种更迭方式。与之相应,西方传统政治学中关于政党制度的分类方法,通常也是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分为三类,即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

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国民党的退台,注定了台湾在从日本殖民主义手中收回后,一定是实行一党制。一党制的政党制度,顾名思义,就是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国家政权的制度。在此制度下,其他政党不允许存在,即或存在也无权与执政党争夺执政权,只是作为陪衬,象征性地分享一点儿执政资源。在近代政治历史上,由于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和社会环境大相径庭,一党制又分别表现为“***主义一党制”、“民族主义一党制”和形式上多党、实质上单党的“一党多元制”等多种形态。实行一党制的国家一般是二战前后的***专制国家,或是二战后刚刚摆脱殖民统治的亚非拉国家。这是由于这些国家在摆脱殖民统治的独立过程中,是由一个党领导的,取得政权后,自然形成一党制。这种政党制度下,执政党通常采取强制手段禁止其他政党的活动,并且在国家的管理上,实行党政合一或以党代政。一党制政体遇到危机时,解决的办法只有靠所谓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改造。国民党退台后在台湾地区实行的正是一党制的政党制度。在这样的政党制度下,国民党一党单独掌握着台湾地区的政权,在台湾地区的管理上,实行国民党党政合一或以党代政。当国民党寻求摆脱入台后的政治危机时解决的办法只有选择所谓的自我反省和改造。而其后出现的其他小党派则成为后来点缀国民党一党制的花瓶党。它们并不能改变国民党一党当政的实质。

一、国民党的全面危机

国民党溃退台湾后,岛内人心惶惶,危机四伏,似“风雨飘摇中的一叶扁舟”,其危势四处显现。

(一)政治方面

“党务”危机。“在大陆时期,国民党的党员主要由政治干部、军人和知识分子所构成,它是一个干部党,普通民众参加者极少。在1948年底,国民党的党员总数是400万人(更精确的是4080293人),少于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一,到1949年大陆解放,国民党退台,只有约5%的党员到台湾。国民党设立了省委员会,但在地方上却较少有活动,同时本土的台湾党员也很少”。许多曾追随蒋介石多年的党国要员竞相逃往港澳地区或他国,同时,大陆时代的派系倾轧、权力争斗的恶习仍然存在,尤其是政工系统异常混乱。由于党员人数锐减,造成了国民党本身的“党务”危机。

“法统”危机。国民党退台后遇到的最突出的危机就是“法统”危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宣告成立,根据国际法中政府继承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取代了原中华民国政府,成为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台湾在法理上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行政省。由此,如何表明退据台湾一隅的国民党政权仍是代表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成为国民党蒋介石集团面临的最大难题。

(二)经济方面

1945年台湾光复后,国民政府接收了日本在台经营的工业基础,同大陆相比,台湾经济并不算落后。但由于战争创伤未能得到迅速恢复,且国民党退台后造成短期内的人口剧增,加之国民党当局经济政策失当,导致台湾经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1947年台湾省总人口为624万余人,1952年剧增到810万人,物资匮乏,物价飞涨,人民生活面临严峻的困难。1946年至1949年,台湾的零售物价上涨1000倍。1949年至1952年,又上涨了8.3倍。当地民众的生活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