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新疆工业建设的首要目标是为了满足本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逐渐改变历史上形成的工业制成品主要依靠内地省区和从苏联进口的局面。1950~1957年,新疆初步建立起了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些工业部门,如煤炭、电力、纺织、钢铁、机械、轻工、建材等。过去许多重要产品如生铁、钢材、石油、矿石、水泥、棉纱、棉布、农业机械等,新疆本地不能生产制造,主要靠从内地以及苏联进口。1952年,新疆本地工业便能大批生产制造这些产品。“1957年止,其主要产品的自给率如汽油、煤油、燃料油、润滑油等平均为42.8%,钢材为51.7%、水泥为56.9%、生铁为93.4%,棉纱、棉布平均为60%以上,食油、面粉、原盐、煤炭等已基本能满足自治区需要。”一些依赖外部输入的重要物资如“水泥、铸铁、耐火材料、布匹等,从口内运来的数目大大地减少了,有的已经全部可由本区供应,单就运费一项计算,估计即超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数字。”新疆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全面展开,工业部门生产出的大批人民群众所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不仅降低了物价,而且使各族人民的消费水平得到了稳步的提高。1951~1957年,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总指数由110.5下降到101.4;居民人均消费水平1950年为94元,1957年增加到190元;职工的平均货币工资1949年为606元,1957年增加到953元,增长了近30%。在工业领域内部,广大职工的福利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1957年底,企业职工全部居住面积达到61万平方公尺,全部居住人数(包括职工家属)达到11万人。绝大部分企业均设有托儿所、图书室、食堂、浴室、医务所等福利设施,并且所有职工都基本上得到了劳动保险。”
其次,现代工业的发展,为新疆培养了一批经济建设的技术力量和产业工人队伍。新疆现代工业建设之初,缺乏技术人才,新疆军区通过在内地招聘的方式广纳人才,内地许多专家如炼钢专家余铭钰、纺织专家刘钟奇、水泥专家陆宗贤、设计专家刘和田等纷纷来疆;原华东工学院、重庆大学、华东革命大学、兰州大学的一批科技人员,以及上海、武汉、南京、山东、湖南等地的大批青年和技术工人满怀报国热情,参加新疆的工业建设。另外,新疆军区和地方政府还选派一批年轻、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干部和工人赴内地学习工业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通过这些方式,新疆的技术力量得到发展和壮大。1957年,新疆地区的工业工程技术人员已从原先不足百人“发展到2423人,其中具有较高技术的1357人。一般的中小型企业,包括面粉、榨油、轧花、煤矿、修配、食品、化肥、纺织、水泥等企业,除资源较复杂和技术条件要求很高外,都可以自己动工兴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自治区工业建设得到史无前例、突飞猛进的发展,使新疆这个民族地区出现了一支工人阶级队伍,全新疆工业企业的产业职工人数由1949年的1100人发展到1957年的60046人”,这支力量是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骨干力量,加强了新疆地区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巩固了工农联盟,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地区各项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
再次,改变了新疆工业的结构及地区布局。1949~1957年,新疆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的产值由9366万元增加到29931万元,重工业的产值由407万元增加到17534万元,分别增长了3.2倍和43倍。1950~1957年,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95.84%下降到63.06%,重工业产值的比重由4.16%上升到36.94%。乌鲁木齐市工业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军垦新城石河子的轻纺工业的发展、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使新疆的工业布局形成了以首府乌鲁木齐为中心的格局。1949年,新疆各地区的工业生产总值中,乌鲁木齐地区为541万元,落后于伊犁州(包括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地区)和喀什地区,居全疆第三位。1955年,乌鲁木齐地区工业生产总值达到9993万元,已位居全疆之首,为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最后,公有制经济已经在新疆工业所有制结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为新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1950~1957年,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公私合营、私营、个体五种经济类型的工业各自在新疆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发生了变化,全民所有制工业(国营和地方国营)比重由1949年的2.19%上升到1957年的72.16%;集体所有制工业(合作社营)从无到有,1957年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7.5%;非公有制性质的工业在新疆工业所有制结构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根据国家对私营工业限制、利用、改造的方针,新疆的私营工业逐渐通过公私合营道路,改变了资本主义所有制。1957年,新疆私营工业已得到全部改造,组成为公私合营的企业,公私合营工业产值比重由1949年的0.056%上升到1957年的2.84%;个体手工业则通过合作化的道路组建生产社组,个体手工业产值比重由1949年的92.8%下降到1957年的2.85%。国营和集体工业的壮大,使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二、工业的曲折发展(1958~1977年)
1958年,中国经济开始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提出了“二五”计划时期工业生产建设的任务,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巩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八届二中全会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并提出在钢铁和其他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超过英国。在这一政治口号鼓动下,全国掀起了一场“大跃进”式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运动,力图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工业发展上赶超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此形势下,新疆地区也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新疆的工业开始了“大跃进”运动。
(一)新疆工业的“大跃进”
“大跃进”运动是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高速度为主的经济建设活动。中国工业“大跃进”运动就是要求重工业快速发展,特别是钢铁、机械等行业的发展,要求取得比原有基础高出几倍、十几倍的增长。于是全民大炼钢铁就成为“大跃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新疆重工业优先战略的确立
新疆军民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开始了“大跃进”运动。1958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制订并下发了《自治区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地方工业发展规划草案(第二稿)》;6月,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发布了《关于大张旗鼓地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宣传的指示》,号召全区党员干部认真贯彻执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新疆各级党政部门规划在新疆建立钢铁、石油、煤炭、有色金属、制糖等工业基地。由于工业基础薄弱,新疆实现工业化的愿望更为强烈,受全国“大跃进”运动的影响,新疆党政部门制定的“二五”计划中,农、轻、重的基建投资比重分别为24.89%、7.5%、30.4%。在新疆工业“二五”计划投资中,将以钢铁、冶金为代表的重工业放在首位,提出了两套投资方案,即“两本账”,第一本账,工业计划投资889706万元,第二本账为1011603万元。
新疆各工业部门在实际制定发展规划时,均按第二本账来安排本部门的“二五”发展计划。以新疆机械部门为例,1958~1962年的建设计划中投资资金安排,“计划由中央投资23950万元,建议中央投资17330万元,地方投资10770万元,新建的工厂有昌吉通用机械厂、乌鲁木齐综合机床厂、哈密重型通用机械厂、石河子柴油动力机厂等23家工厂;扩建乌鲁木齐汽车制造厂、十月拖拉机制造厂、农具厂,由新疆各级政府自办农牧机械厂、汽车拖拉机大修厂、通用机械修制厂以及乡社修理站组等”。新疆的钢铁冶金工业“二五”发展计划是:“年产钢260万吨、铁300万吨,其中,除扩建八一钢铁厂外,在新疆各地新建喀什钢铁厂、伊宁钢铁厂、哈密钢铁厂等21家钢铁企业。新建15家有色金属矿及冶炼厂,以及创办10个稀有金属选炼厂、矿山机械厂等。”新疆石油工业“二五”计划是:“1962年,新疆石油生产规模达到年产原油680万吨,炼油能力达到210万吨。”
总计,新疆工业“二五”计划中,冶金、电力、机械、煤炭、石油、化工、建材等重工业部门的投资额占整个工业计划投资额的87.86%,是“一五”计划重工业投资的5.9倍;而轻工、纺织工业的投资额是“一五”计划实际投资额的3倍。整个“二五”计划的投资额是“一五”计划实际投资额的2.9倍。
2.新疆重工业建设的大规模开展
1958~1960年,新疆开始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大规模工业建设。
钢铁工业:195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对八一钢铁厂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又按照“大、中、小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骨干企业与一般企业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了一批中小型钢铁厂和小高炉、土高炉。1960年,全区共建设3~28立方米小高炉126座、土高炉数万座、0.5~6吨转炉54座,有小型钢铁企业58家,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711万元,其中基本建设14571万元,更新改造140万元;完成钢、铁、钢材产量分别为8.08万吨、13.13万吨、4.13万吨。由于原料和燃料供应不足、运输能力有限、设备闲置、利用率低等原因,新疆钢铁工业出现年亏损1166.2万元的局面。有色金属工业:1955年,中央在接收原中苏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新疆有色金属公司,负责新疆地区有色金属开采冶炼工作。1958年和1959年,新疆有色金属公司相继在喀什、乌鲁木齐等地建立了喀什冶炼厂、乌拉根铅锌矿、霍什布拉克铅锌矿和布仑口铁矿、三八铜厂、电解铜厂、红旗冶炼厂等矿山及有色金属冶炼厂。1960年,有色金属工业完成产值5517万元,利润1865万元,资金利润率为11.79%,年底固定资产净值为9542万元。机械工业:在“大跃进”运动推动下,新疆地方政府提出在新疆建立“独立的机械工业体系”的目标,初步规划要在乌鲁木齐三宫地区建设“机械城”;在昌吉建设“电工城”。1958年下半年,新疆轴承厂、乌鲁木齐农机厂、锅炉厂、汽轮机厂、综合机床厂和冶金矿山机械厂等相继在乌鲁木齐建成,原有的机械工业企业也进行了改扩建。1958年,十月汽车修理厂改名为十月拖拉机厂,乌鲁木齐农机厂改名为新疆联合机械厂,这两家工厂担负农机具生产任务,成为新疆机械工业的重点企业。1959年,昌吉地区开工建设了新疆电机厂和新疆变压器厂。1958~1960年,新疆机械行业实际完成投资4567万元,新建、扩建机械工厂10个,开工的单项工程53项。
新疆十月拖拉机厂、乌鲁木齐联合机械厂、综合电机厂、轴承厂和综合机床厂已初具规模,成为新疆机械工业的骨干企业。1960年,新疆机械工业企业数为247个,创造的总产值为9739万元。
石油工业:1956年,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发现后,9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支援克拉玛依和柴达木油田的社论,国务院组织了13个部委支援克拉玛依油田的建设。1958~1960年,国家先后向克拉玛依油田投资52611万元,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汇集克拉玛依进行油田建设。1958年,克拉玛依油田生产原油33.38万吨;1960年,克拉玛依油田年产量达到了163.67万吨,克拉玛依油田成为大庆油田发现以前中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1960年,新疆的石油工业总产值达50088.7万元,实现利税18268万元。在勘探、开发克拉玛依油田的同时,新疆又相继发现了依奇克里克、百口泉、乌尔禾、红山嘴等油田。
煤炭工业:为了适应“大跃进”以来新疆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趋势,煤炭工业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炭工业管理局,在全疆开展了“全民找煤建矿,保钢铁元帅升帐”的群众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