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贵州和青海两省都是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数量的比重都在30%以上。两省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丰富,都盛产药材。马铃薯、油菜是两省共同的农作物。
贵青两省不仅有着各有千秋的自然风光,也有着很多共同的资源。
从古老的岩画到多民族的灿烂文化,从早期人类的文明遗址到多元和谐的宗教文化……青海湖有鸟岛,贵州有草海。
贵州有个铜仁市,青海有个同仁县。
青海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同仁县是以唐卡、堆绣、雕塑为主的“热贡艺术”的发祥地,这里还有着奇特的丹霞地貌,古朴的少数民族风俗和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
贵州铜仁市则有着被称为梵天净土的、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梵净山,有着古夜郎文明和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相融合的奇特人文景观,有着土家族傩堂戏,有着中国书法之乡,有着一处处红色旧址。
同时,红军的足迹也把贵青两省联系在一起。
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马可河下游有一条沟叫“红军沟”,新中国成立以后很久,人们在这里发现了内容为“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安庆宣”的宣传标语。
经过研究分析,有关学者还原了这处红军遗迹的由来。
1936年7月上旬甘孜会议以后,红二方面军(甘孜会议后,红二、六军团整编为红二方面军)向川北挺进。部分部队于7月13日先后进入班玛县境内,然后沿马可河北上抵达班前乡一带进行筹粮和短期休整。直到7月22日前后,才又从班玛出发,经久治到达四川阿坝与主力部队会合。正是在此期间,当时的红二方面军安庆分部写下了这条标语。
四
贵州和西藏同处于祖国的西南部,贵州全境都在云贵高原之上,西藏则全境都在青藏高原之上。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相连相依,以横断山脉为分界线,恰好构成中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
数亿年前,贵州和西藏都是一片大海,在漫长的地质运动中才形成了今天的地理地貌。北纬26-44′~29-13′是两省区共同的纬度带。
两省区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都极为丰富,都盛产名贵中药材。
同时,两省区都有着灿烂的古文明。在贵州境内存在过一个文明高度发达的夜郎古国,其消失至今为迷,西藏的古格王朝也留下了同样的大大的问号。
9世纪时,吐蕃王朝传至赞普朗达玛,朗达玛灭佛毁寺,造成了社会动荡,843年朗达玛被一位僧人刺杀,自此吐蕃陷入内乱,4年之后平民又纷纷起义,彻底葬送了吐蕃王朝。此后,西藏便出现了长期的藩王割据局面,由朗达玛后裔建立的古格王国是期间大大小小的王国之一。
古格王朝崇尚佛教,多次派人到克什米尔学经,翻译佛经108部。同时,古格王国也创造了包括雕塑、壁画等在内的绚丽文化。17世纪中叶,古格王朝发生内乱,导致了王朝的灭亡。古格王朝前后传承了16位国王,全盛时期势力遍及阿里全境。既是吐蕃世系的延续,也带来了佛教在西藏地区的重生,所以古格王朝在西藏和佛教历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也曾在西藏工作过,知道贵州和西藏都为中华医学的发展壮大做出了贡献。
贵州是苗族的主要聚集地,西藏是藏族的主要聚集地,两个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还有着自成体系的医学和医疗方法,分别以“苗医”“藏医”之名为世界所知。
苗医在理论上有“两病两纲”之说,“两病”是指一切疾病均可分为冷病、热病两大类,“两纲”则为“冷病热治、热病冷治”的两大治疗法则。
苗医通过望、听、嗅、问、摸、弹等方法进行诊断分析,辨清冷、热二病后再施以相应的治疗。
藏医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一般将疾病分为寒症和热症。藏医诊断主要通过问诊、望诊和触诊等方式进行。藏医治疗方法有催吐、攻泄、利水、清热等,除了内服药外,还有针灸、拔罐、放血、灌肠、导尿、冷热敷、药物酥油烫、药物浴等。藏药有1000余种,常用的有400种,多采用成药。
此外,藏医对人体构造有具体而深入的了解,在各种传统医学体系中可谓独树一帜。
苗医和藏医都是中华医学宝库里的珍贵财富,两者既有很多共通之处也有各自鲜明的特色,都值得深入发掘并发扬光大。
同源同缘同愿
一
香港、澳门、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香港和澳门秦代时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属百越之地,从此一直到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一直都对两地行使主权。1841年,英国强占香港,1997年,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557年,葡萄牙侵占澳门,1999年,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台湾古称“夷州”“流求”,从12世纪中叶开始,中国历代政府都在台湾设立了行政机构,行使管辖权。清康熙年间在此置台湾府,属福建省,光绪年间改为台湾行省。1895年台湾被日本侵占,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中国收回。
贵州和港澳台地区同样有着持久的、深刻的、内在的联系。
贵州与香港、澳门和台湾都有着同根血脉之亲。苗族是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之一,贵州被称为“苗族的大本营”。贵州苗族的先祖有一部分在秦代因避战乱从百越之地迁徙而来,与同处百越之地的香港、澳门有着共同的故乡。
高山族是台湾的原住民族,据日本民族学者鸟居龙藏,中国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凌纯声,台湾学者李敖等考证,苗族和高山族均起源于中华三祖之一的蚩尤部落,这充分说明贵州与台湾有着悠久的血缘关系。
对此,台湾学者李敖有过明确的论述:在台湾大学教过我考古人类学导论的凌纯声教授,曾综合日本学者金关丈夫、国分直一、鹿野忠雄等教授的见解,益以己说,发表《古代闽越人与台湾土着族》论文。他的结论是:高山族“在古代与原来广义的苗族为同一民族,居于中国大陆长江以南,……远在纪元以前,……移居台湾,海上早有往来,自秦皇汉武三次迁沿海越民于内地,彻底实行海禁以后,台湾孤悬海外,乃与大陆隔绝”。凌纯声此说,是本诸日本学者鸟居龙藏教授的发现。鸟居龙藏在一九〇三年到中国西南各省调查苗族,发现高山族中的曹族与布农族,与苗族酷似,所以提出此说。
凌纯声研究苗族多年,到台湾后,“入山工作,所至之处,见土着之民情风俗,与大陆上西南民族相若,大有旧地重游之感。”这一印证,最引起我的注意。
这些充分表明,贵州与香港、澳门、台湾源远流长,同根同源。
二
贵州和台湾虽然隔山跨海,但却在地缘、文缘、人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关系。
贵州地处北纬24-37′~29-13′之间,台湾地处北纬20-45′~25-56′之间。因而,北纬24-37′~25-56′如同一根纽带,将地处祖国西南和东南的两个省份紧紧联系在一起。地缘上的联系,赋予了两个省份许多共同之处。
贵州被誉为“喀斯特王国”,台湾也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贵州与台湾都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祖国各省份中两颗互相辉映的绿色明珠、生态家园。贵州的“贵”字,寓意“中国的一个宝贝”,而台湾则被称为“宝岛”,这就充分说明两个省份在祖国大家庭中的意义。
宋代与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贵州和台湾在这两个朝代里不约而同地发生了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变化,这是一种神奇的缘分。
贵州得名于宋代,源自宋太祖赵匡胤《赐普贵敕》中“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台湾在宋代正式纳入中华统一国家版图。
贵州在明朝(1413年)正式建省。台湾之名在明万历年间正式开始使用。
贵州与台湾两个省份,如同一对兄弟,在共同的历史时空中机缘巧合地迎来了在祖国大家庭中的重要变化。
李白的诗作中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之句。其中的夜郎在今贵州,瀛洲则指今台湾。李白的诗句赋予贵州和台湾无限深远的意蕴。
明代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是其创立阳明心学的开始,位于贵州的“阳明洞”被称为“良知之源”。蒋介石一生笃信阳明心学,到台湾后将草山更名为“阳明山”。“阳明洞”与“阳明山”成为贵州和台湾在文脉上的传承绵延。阳明心学至今依然影响着两岸乃至中华文化圈的思维和行为。
贵台两省在人缘方面的渊源更是少见的,有清一代,先后有两位贵州人到台湾任职,为台湾的开发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1714年,贵州贵筑(今贵阳)人周钟瑄调任台湾诸罗知县。来到当时贫瘠落后的台湾,周钟瑄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台湾经济滞后、民生困苦的原因。
调查结束之后,周钟瑄首先从解决民生问题入手,他自掏腰包,捐谷1870石、捐银100两,兴修水利、教民耕种,改变了土着居民单纯依靠打鱼、捕猎为生的状况。接着他又改革税制,取消各项不合理税赋,有违反者必施以重处,使得深为苛捐杂税所苦的百姓负担大大减轻。此外,他还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主持修建各项基础设施。
周钟瑄在任3年,他的努力促进了台湾的发展,增进了台湾各民族人民的感情,维护了台湾社会的稳定。
1721年,台湾再次发生动乱,朝廷鉴于周钟瑄在台湾任职期间素有善政、番汉皆服,决定任命此时已是山东高唐知州的周钟瑄以员外郎管台湾知县事。
再度返台的周钟瑄秉持他率先垂范、宽简爱民、兴利除弊的执政理念,多次捐资补济民生,对违法乱纪现象严惩不贷,终于让台湾恢复稳定。
1872年,日本兴兵入侵台湾,任职福建陆路提督并署理福建水师提督的贵州施秉人罗大春奉命赴台湾苏澳地区布防。
罗大春于1874年率兵抵达台湾,由于当时日本入侵的是台南,而罗奉命驻防之地为台北,所以与日本人没有发生正面接触。于是这位曾被朝廷授予“冲勇巴图鲁”称号,勇冠三军的军事将领就做起了“开山抚番”的工作。
开山抚番用今天的话解释就是开辟台湾北部地区的交通道路,招抚尚未归顺朝廷的当地少数民族。罗大春克服了异常艰难的自然条件,抵御了部分少数民族的滋扰,采取了有力的鼓励措施,修建了200多里的道路,招抚了大量的少数民族。
在开山抚番的同时,罗大春还大力修筑军事工事,增强台北地区海防力量。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罗大春在台北地区的开发取得了显着的成效。清政府决定在台湾北部设台北府,下辖淡水、宜兰、新竹三县。自此,台湾北部全部纳入中央政府的管理体系之内,这对促进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增强台湾海防意义重大。
罗大春的台湾开发工作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今天台湾的“苏花公路”就是在罗大春当年开山辟路的基础上改、修、扩建形成的。
三
贵州与台湾有着密不可分的缘分,贵州与香港、澳门则同属泛珠江三角洲区域(9+2)的成员。如今,贵州和港澳台已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互利互惠合作往来。
自2011年以来,每年一届的“贵州·香港投资贸易活动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在香港这个平台上向全世界展示了贵州的实力、魅力和潜力,还吸引了大批的投资,香港已经成为贵州外资的第一来源地。
自21世纪初起,每年秋冬两季珠江口水面降低、咸潮北上,导致澳门、珠海、中山等地民众吃水困难,严重威胁当地饮水安全。而贵州则将用来发电的存水未经产生发电效益就开闸放送,即便大旱之年也不例外。实施“压咸补淡应急调水”所排放的淡水,全属免费供应,贵州人民愿意牺牲自己,无偿为包括澳门在内的珠三角做出贡献。
有着同饮一江水情谊的贵州和澳门的往来愈加密切,合作力度越来越大,打造澳门、湛江、贵州三地战略合作区的各项工作正在推进之中,贵州与澳门携手搭建国际中医药产业基地也提上了日程,澳门企业在贵州的投资力度也在逐渐加大,这都是好的开端。
台湾则已经成为贵州旅游最主要的入境客源市场,两省旅游业你来我往的合作更是呈现出全新的景象,与此同时,台湾企业在贵州的投资力度也在进一步加大。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贵州和港澳台都是血浓于水的关系。正如习近平在博鳌经济论坛上指出的,贵州与港澳台同胞要真诚团结合作,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
“小文化”与大文明
一
“黔南言溪峒夷僚疾病,击铜鼓、沙锣以祀神鬼,诏释其铜禁。”
这是《宋史·蛮夷传》关于皇帝下诏放开黔南地区铜禁的记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贵州地区傩祭盛行的状况。
今天,在很多人的眼里,傩和傩祭是愚昧落后的一种表现;最多不过给其加上原始、粗犷、神秘一类的修饰词,算是对所谓“原生态”文化的尊重。
实际上,傩并不是简单的落后产物,而是中国极为古老的文化现象,这种独特的仪式在商代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在中原地区出现了。
《说文解字》对“傩”的解释是“行人节也”,清代段玉裁做了进一步的注解:“傩、行有节度。按此字之本义也。其驱疫字本作难。自假傩为驱疫字。而傩之本义废矣。”
这一点与《礼记·月令》的记载相吻合:“季春之月,命国难,九门磔攘,以毕春气。仲秋之月,天子乃难,以达秋气。季冬之月,命有司大难,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