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妹俩起初怎么也不肯,后来神仙就想尽各种办法来证明他们必须成婚。最后,在一桩桩事实面前,兄妹俩终于拗不过上天,答应成婚……这个水族民间故事和纳西族的人类起源故事十分相像,与古代中原地区流传的伏羲和女娲的故事也十分类似。
在苗族地区,至今流传着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苗族古歌》,这也是中国流传下来的唯一非宗教典籍中的创世史诗。
苗族古歌由《开天辟地》《枫木歌》《洪水滔天》《跋山涉水》四部分组成,是一部非常完整的史诗。在这部史诗里,不仅追溯了人类的起源,还描写了世界的起源。
“悠悠太初头年份,最初最初古时期”的情形是这样的:“草草岜茅还未长,花花野菜还没生;宇宙还没有造就,地上还没有造成;没打银柱来撑天;没造日月来照明;什么都还没有造,不知生些什么好!”
然后这部史诗就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追溯究竟是什么来造天造地和造人造鬼的。
问来问去,得出“水汽”是形成天地万物的根源。接着又说“水汽”虚无缥缈,不是它来造天造地和造人造鬼的。进一步追问,最后得到的答案是:在水汽生存的时代,最早有两块小薄片儿,是修狃下的申狃蛋裂变之后形成的。这是因为申狃蛋里孕育出了盘古,盘古出生时在里面一用力把蛋壳踢成了大小相同的两瓣,也就是那两块薄片儿。这两块薄片儿后来长成了没有边际的两大块,但却紧紧地粘连在一起,耗子钻不进,巴掌穿不入,盘古就把他们劈开,于是有了天和地……在彝族人的传说里,宇宙间最早出现的是风,后来才有了风吹出来的白云和黑云形成的天神和地神。这时候,风也变成了大神,于是就出现了诸神争大的局面。
三位大神争斗了数万年,也没有分出胜负,就在他们争斗的过程中,日月星辰和世界万物都产生了。
又过了几万年之后,地神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叫作史鲁米的神人最后征服了三位大神,安排他们各司其职,又划分出了宇宙四方和一年四季,这才建立了宇宙的秩序和历法。
这些有同有异的故事,在各民族中还有很多,从中可以反映出先民们朴素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思想。
三
直到今天,这些古歌和故事依然在各民族中流传。
虽然已经很少有人再完完全全相信这些故事里的事儿了,但故事里的一些意识却一代代地传了下来,成为民族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贵州各民族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和爱护,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少见的。
在着名的从江县岜沙苗寨,人们对各种树木珍爱有加,从不轻易砍伐,在他们眼里,岜沙人的生与死是和树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寨子里的人们哪怕是因为盖房建屋等事情需要使用木材,都必须得到寨老的同意才能采伐,而且必须遵守寨子里关于伐树的严格规定。
平日里,人们哪怕是上山取柴都会自觉地做到不去伤害幼苗或者树干,他们只会砍伐一些枯树或者修剪一些枝杈。
把树视为自己生命一部分的岜沙人,在国家修建毛主席纪念堂时却十分慷慨地贡献出了寨子里的一棵千年樟木。这棵樟木是毛主席纪念堂所用木料中最大的一棵,据说当年砍伐这棵大树时,整个寨子的人都来为这棵千年古树“送行”,后来当地政府在那里建了一座纪念亭。
布依族则有着在过年时给树喂年饭的习俗。
能够“享受”年饭的是果树。“喂饭”通常由两个人来完成,活动开始时,一个人先爬到树上,另外一个人用菜刀砍一下果树,然后给这张砍出的“树嘴”喂一口事先准备好的饭和肉,喂完了就问:“结不结果?”树上的人马上回答:“结!”接着就边砍边喂、边问边答:“落不落?”“落!”……布依族人以这种特殊的方式邀请果树和自己一起过年,既表达了人们对果树的情感,也表达了祈求丰收的美好愿望。
贵州的许多少数民族认为一山一石等自然万物同样都有着自己的生命和性灵。这种朴素的思想认识,正是现代文明所缺失的,今天看来,各少数民族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平衡方面做出了堪称典范的成绩。
由于地理环境和文化习俗的原因,千百年来,贵州各族同胞形成了典型的“大杂居,小聚居”格局,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逼真缩影。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日益增多,在文化习俗等方面相互影响渗透,又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特点。不仅少数民族之间会吸收彼此的文化,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也出现了文化的融合。
这样的融合,使得各民族既能保持自己的本色,又和其他民族共融共生,形成了“文化千岛”的独特面貌。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看似无,其实有。
内和,外和,天、地、人和,这是世界的根本,也是各民族古老而又新鲜的生命智慧,更是人类最为光明的未来。
百年金奖2013年4月,台湾知名作家陈念萱写的一本书《神妙贵州》出版了。
这位来自海峡对岸的女作家用一篇篇见灵见性的文字、一幅幅精美的图片以及她独特的视角和思考对贵州进行了解读和诠释,读起来让人如品甘泉、如饮醇醪,跟着作者体味了贵州的神妙。
这本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印在封面上的一句话:贵!是一种态度!
这句话我是知道的,是贵烟的一句广告语。这句广告语本身就极耐品味,被陈念萱移放在《神妙贵州》这本书的封面上,还把它写到自序里,更是平添了几分意蕴,给人妙趣天成的感觉。
陈念萱是这样说的:“‘贵!是一种态度!’虽说是贵烟广告词延伸出来的笑话,却让人联想到贵州山间妇女的手上功夫与日常穿戴,像田野间的一道风景,虽手脚泥泞地忙碌,却无法扫去头顶玲珑的豪华耀眼妆点。谁说‘贵’不该是一种生活态度呢?就看自己赋予‘贵’如何的价值了。
贵!是贵州人带给我的启发。随便走一走,到处都能感受到这份贵气,从吃到穿,无一不贵气十足。”
台湾女作家对贵和贵州的感悟、讴歌和礼赞让人十分感动,也让我想到了一句话:金杯银杯不如口碑,金奖银奖不如夸奖。
但我更想说的是,没有口碑哪有银杯金杯,没有夸奖哪来银奖金奖?
就拿前面提到的贵烟广告词来说,如果不是有着来自“北纬27°原生态烟草产业带”的优质烟草,如果不是有着“一云二贵三中华”的历史积淀,如果不是精益求精带来的高品质,又有谁会认同“贵!是一种态度”的内涵和价值呢?
进一步联想开来,我又想到了1915年的巴拿马金奖。
1915年,美国为了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在旧金山举办了汇集各国精品参展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在这次盛会上,来自贵州的茅台酒、都匀毛尖和玉屏箫笛同时获得了金奖。
这次共同摘取国际金奖的经历,在贵州留下了“北有茅台、南有毛尖”以及茅台酒、都匀毛尖、玉屏箫笛同为贵州“三宝”的说法。
到2015年的时候,就是巴拿马博览会的100周年。在这即将过去的100年里,当年共同获得金奖的贵州“三宝”也更上层楼、更臻佳境。
在这近100年的岁月里,贵州“三宝”的内涵没变、口碑没变、品质和地位却都在不断地提升。
茅台酒因在长征中为红军将士们疗伤治病而和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结缘,成为国酒、国运酒。都匀毛尖茶不仅名列中国十大名茶第二而且还得到了毛泽东的亲笔题名。在2010年在上海召开的第41届世界博览会上,茅台酒和毛尖茶还被定为唯一用酒用茶。
前后相距大约百年,约略相似的荣誉背后是永恒的高品质。
好山好水是好酒好茶的先天条件和根本依托,这两点确实是天赋的垄断,是人类自身的能力万万无法复制的。
就茅台酒而言,赤水河水独特且优良的水质,茅台镇的土壤、气候和独特的微生物群等是决定茅台品质的根本原因,这已是公开的秘密。而早在20世纪的70年代,就通过实验证明了茅台酒易地生产是不可能的,因为决定茅台品质的不仅仅是工艺,还有不可复制的茅台镇的环境与资源。
再拿都匀毛尖来说,其主要产地都匀斗蓬山一带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0%,而这里海拔高、纬度低、云雾多、日照少,绝对无污染的整体环境和气候条件也是无法复制的。更绝的是,人说好水泡好茶,斗蓬山一带的天然水可是在国际上都屡获大奖的,有这样优质的水源滋养着,都匀毛尖的品质可想而知了。
作为中国最先荣获国际大奖的民族民间乐器的玉屏箫笛,在1923年再次获得了巴拿马金奖,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多次获得部优、国优奖项,可谓是永不褪色的金奖。
玉屏箫笛是玉屏侗、汉、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其音色清越优美、工艺精湛考究,早在明清时期就被列为贡品,深得皇室的青睐。
制造玉屏箫笛的主要材料就是产于当地的小水竹,这种竹子竹节长且均匀,竹壁厚薄适宜,质地坚韧结实,是成就玉屏箫笛精品质量的先天基础。
玉屏箫笛的制作必须经过制坯、雕刻、成品三大流程,总计有70多道工序,其繁复、严苛、精细丝毫不亚于安徽泾县的宣纸、南京的云锦、北京的景泰蓝、景德镇的瓷器之中任何一种的制作。
百年回眸,当时的三大国际金奖如今依然尽显峥嵘、基业长青,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迪。
人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句话虽然有局限性,但也有最为朴素的智慧。我觉得关键看怎么“吃”,是光自己吃,还是也要给别人吃、让别人吃。
贵州的烟叶和茶叶的高品质自不待言,贵州的好水、好粮、好竹也是得天独厚。但如果只有这些,没有贵州人的努力、钻研、勤奋,依然不会有贵烟、都匀毛尖,依然不会有茅台和玉屏箫笛。
说到底,还是首先要把自身的优势做到极致,当然,自身优势不仅限于天赋的资源,思维抢先、布局占先等都是优势。这是贵州“三宝”给今天的贵州发展带来的最大启示。
时空跨越百年,一枚枚金质奖章依然熠熠生辉。愿更多的贵州“制造”
和贵州“智造”立足优势、创造优势,从口碑做起、从夸奖做起,最后为贵州赢得更多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经得起受众品评的金杯银杯、金奖银奖。
实业兴则百业兴!
纪念塔:不能忘却的纪念
一
我们单位办公地点旁边有一个公交站名叫纪念塔,是这附近几条道路的交汇点,称得上是贵阳的一处交通要地。
每天都有许多来来往往的人们从这里经过,但很少有人会去追究这个站名的由来,更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站名背后的历史往事。
从1942年到1952年的10年间,这里确实矗立着一座纪念塔。据记载,当时的这座纪念塔塔高10.2米,塔基为正方形,塔身为三菱形,塔面向东,很像一把锐利的刺刀。
1941年11月,国民党102师参加第二次长沙会战并取得胜利后,师长柏辉章在湖南湘阴的关王桥组织全师为在历次战役中阵亡的黔籍官兵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为了告慰烈士英灵,在贵阳各界人士和阵亡将士家属的要求下,经102师报请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批准,柏辉章决定在贵阳市建立一座“国民革命军第一〇二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
这座纪念塔是在1941年年底动工修建的,次年4月正式落成。
如今在这个高楼林立的地方已经很难想象出当年纪念塔巍峨高耸的情形,但102师官兵的英勇抗战事迹却永远无法从历史上抹去。
102师由原来的黔军第二师改编而成,师长是贵州遵义人柏辉章。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柏辉章便率部出黔参加作战。
在1937年至1941年这4年多的时间里,102师在华东、华南和华中地区长期辗转作战,战绩赫赫,为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1937年8月下旬,102师奉命前往江阴布防,10月初又改驻虹桥、七宝镇,成为一支机动待命的预备部队。后在淞沪会战中参加了苏州河、大场、罗店等战役,曾在近一个月的拉锯战中始终固守阵地,令日军不能前进一步。
1937年11月,102师参加了南京保卫战,在掩护主力部队后撤时与日军激战一昼夜,战役结束后,全师只剩官兵3000多人,约为出征时全师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南京失陷以后,102师于1938年1月抵达陕西宝鸡整训。在这次整训中,102师得到了来自德国和比利时的装备,原有的工兵连扩编成了工兵营,又增设了战车防御炮连和迫击炮连、辎重营各一个,还增加了一个贵州籍的补充团。不仅装备有了较大改善,兵力也达到了7000多人。
1938年5月中旬,102师奉命参加台儿庄战役和徐州会战,在砀山与日寇激战五六天,歼敌1000余人。在这次作战中,304团团长陈蕴瑜(贵州平坝人)、305营营长曹文杰及师部兵站站长、柏辉章胞弟柏宪章均壮烈牺牲。
1938年7月,102师参加武汉保卫战,配合友军作战,歼敌4000余人,取得了万家岭战役中关键的乌石门大捷。
1939年9月,102师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奉命追击从长沙前线后撤的日军,击毙大量敌军。
1941年9月,日军第二次进攻长沙,102师负责新墙河的防卫任务,在日军飞机轰炸并发射毒气弹的极端严酷战争条件下,102师与敌人激战21昼夜,始终坚守阵地。此次长沙会战后,全师伤亡极大,经过休整补充,部队很快又投入了第三、四次长沙会战。此后,102师不断参加大小战斗直到抗战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