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有史以来就是一个民族成分众多的省份,为了破解民族地区治理的难题,诸葛亮、播州杨氏、奢香夫人都倾注了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付出了他们的真爱和大爱。诸葛亮提出的“以夷制夷”和播州杨氏以及奢香夫人的施政理念同样是相通的,他们跳出小我、顾全大我的战略胸襟不仅促进了贵州在历史上的发展,还为我们今天的民族政策留下了有益的启示。
诸葛亮、播州杨氏、奢香夫人、王阳明、张之洞、毛泽东、胡锦涛……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之间既有智慧和精神上的一脉相承,又有在各自时代环境中的创新和突破。他们的历史地位和意义不尽相同,但作为中华民族的杰出儿女,无论他们是一开始就出生在贵州,还是后来走进了贵州,无论他们在贵州停留了多长时间,都在这里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贵州,不仅今天的我们可以走进曾经的历史时空,历史时空里的人们也曾经走进过他们之前的时空。不同时空里的人们和今天的我们在贵州发展、中国发展乃至人类发展的道路上,可以说是始终共同前行的。
贵州的千山万水之间曾经留下了他们砥砺前行的足迹和身影,让我们能够在这一方时空里听到跨时空的共同心声合奏而成的铿锵韵律。
三
有人说,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信仰,这话有一定道理,因为人类真正的信仰其实是历史。无论宗教、科学还是人类的日常生活,在历史、现在和未来的节点上都是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从现在出发,走向并不为人所知的未来。
动物则只会从上一代那里继承基因,然后再遗传给下一代。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人类能比动物看得更远,是因为我们站在了历史的肩膀上。
历史是终结了的过去,本身不会走向未来。能够与人们一起走向未来的是先人们在思想和方法上给我们留下的启示。
历史是以各种方式留存下来的记忆,自己不会走向我们,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力量,需要我们进行整理和剖析,需要我们从中不断地发现总结规律,尤其是发现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没有而实际上存在的规律,然后在持续的知行合一中走向未来。
奢香夫人在“披荆斩枳剪蒿莱”“凿山刊木穿蒙茸”开通贵州通往中原的九条驿路的时候,想起常頞开通五尺道的艰辛,一定会在懈怠的时候重新鼓起勇气。而如今的贵州已经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到2014年年底贵广高铁就将投入运营、以贵阳为中心的7小时高铁圈也正在规划建设中;到2015年就能实现“县县通高速”,还能实现每个州市都有一个以上的机场,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3000公里……这样一个“当惊世界殊”的巨大变化以及贵州更为便捷的未来交通前景也足以告慰当年这位民族女杰的英灵!
独山军民在抵抗日寇侵略的时候,当年的合州保卫战和红军长征的事迹也许不止一次让他们坚定了把日寇挡在贵州南大门之外的决心。
贵州开科取士以后走出的“六千举人,七百进士”在寒窗苦读时一定想起过在贵州大地上走出的“汉三贤”,也一定想起过王阳明。
先人走出的路,哪怕已经被荒草掩盖,也能点亮后人心中的希望。
而今迈步从头越
一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这是中共中央在乡村召开的最后一次全会。
毛泽东在会上做了重要报告,在报告中,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同时,毛泽东在全国胜利到来之前,告诫全党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等中共中央五大书记率领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
1949年3月22日晚是毛泽东一生中无数个难以入眠的夜晚之一,据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当晚毛泽东批阅完文件后,就站在窗前望着夜空一支接一支地抽起烟来,直到凌晨三四点钟才上床睡觉。临睡前,还嘱咐工作人员第二天9点以前叫他起床。
出发之前,周恩来专门来看望毛泽东,他对毛泽东说:“没有休息好吧?
应该多休息一会儿才好,长途行军坐车是很累的。”
毛泽东笑着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
周恩来也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注视着前方,用无比坚定的语气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
当时,中国共产党即将取得全国胜利,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创举,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大事。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并没有被巨大的胜利冲昏头脑,他们深知共产党人不仅要打破一个旧世界,还要建设一个新世界。
在新的历史任务面前,领袖们主动地带领全党一起自我“清零”,以学生的心态来迎接新的历史考验,表现出了从头越的大无畏精神。
二
在1935年2月9日召开的扎西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挥师东进,再渡赤水”的主张,得到了周恩来的等人的赞同和支持。
2月18日、19日,中央红军主力再一次渡过赤水河。一来一往,红军在逆境中以变求变,打开了全新的局面。
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后,红军先后攻占了娄山关和遵义城,在历时5天的遵义战役中,红军总计歼敌2个师又8个团,俘虏3000余人,缴枪2000多支。这是中央红军自转移以来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参加长征的每一个人。
从迈出长征的第一步开始,毛泽东等人就在思考军事路线、组织路线等问题。红军过了老山界以后,内部的争论越来越激烈,虽然经过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领导层在军事路线上达成了一定的一致,在组织路线上进行了不断地调整,但争议一直持续到红军抢渡乌江。
在持续不断的观点交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观点逐渐占了上风,所以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才得以重新进入党的最高领导层。但谁也没有料到,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以后指挥的第一仗,也就是土城战役,红军就失利了。
在所有人都需要看见艳阳高照的时候,天上飘来的是一片阴云。压力是所有人的,但毛泽东自己的压力最大。
二渡赤水攻占娄山关以后,毛泽东的军事战略见到了实效。后来,毛泽东写下了着名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毛泽东当时的心境是难以想象的,但他在诗作中所表现出的比钢铁还要坚硬的意志却是我们能够体会得到的。
如果站在毛泽东写下《忆秦娥·娄山关》的这个历史节点上,我们会看到此前100年左右中华民族在屈辱和苦难中奋力前行的艰辛,也会看到此后新的曲折中一定会到来的光明。
从头越,何等的胸怀与气魄!
三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改革开放……一次次的从头越,一次次的新生。
从头越,不是与过去的割裂,是在未来更大、更重要的任务面前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从而实现不断发展的宝贵精神力量。
今天,实现中国梦仍然要发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精神,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需要每一个人在自己生活和工作中不断从头越,最后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整体从头越。
在不断从头越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困难,经历一些曲折,但最终总会迎来更大的光明。所以,当我们在从历史走向未来的道路上前进时,既要放下成绩的包袱,也要放下困难的包袱,发扬从头越的精神,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今天和未来,贵州各族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都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地奋进在前进的道路上。无论贵州同步小康的实现还是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汲取从头越精神的营养和力量,个人以为,新时期的从头越精神应包括如下内涵:
攻坚克难从头越:在前进和发展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需要发挥长征精神,不断攻坚克难,就能豪情满怀从头越。
突破转折从头越:不同阶段前进道路的终点通常都是一个巨大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渐次突破,通过一个又一个转折的量变积累达成目标的质变,就能壮志凌云从头越。
坚定信心从头越:道路越曲折,前途就越光明;不管暂时遭受多大挫折,都要做到激情不退、信心不坠,一往无前地重新来过,就能不屈不挠从头越。
千方百计从头越:在生活和工作中,始终不逃避问题,不抱怨、不懈怠,多思考解决办法,一切障碍必将逾越;面对任何问题,只要肯开动脑筋,方法总比困难多,有了办法,就能突飞猛进从头越。
众志成城从头越:集体的力量总是大于个人的力量,团队的力量总是大于团伙的力量;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挑战,只要万众一心,就能无坚不摧从头越。
勇于纠错从头越:好的方法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到,正确的路不是一步就能走到;既要敢于付诸实践,也要勇于纠正错误,就能无往不胜从头越。
创新实干从头越:一切经验只有在新环境下的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一切争辩、担心、恐惧只有在脚踏实地的实干中才能消除;要敢于不走寻常路,要善于踏实苦干,就能日新月异从头越。
2014年被视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实现中国梦的保障,也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是一个从头越的过程,深化改革包括建设法治中国、做好城镇化顶层设计、促进实现教育公平、解决好收入分配、搞好国企改革、抓好环境治理、保证食品安全等内容。做好这些工作,需要我们社会的每个层面都发扬从头越的精神,齐心协力创造新的时代成绩。
在贵州,贵安新区的建设与发展就是从头越精神凝聚和实践的典型。“一年有框架、两年有效果、三年有形象、五年大发展。”在这样的蓝图的指引下,贵安新区创造了令人振奋的“贵州速度”,为推动贵州跨越发展,实现同步小康贡献了重要力量。
只要始终保持“两个务必”,不断从头越,中华民族就能到达“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
这就是实现中国梦的民族力量,也是贵州实现同步小康的贵州力量。
中国梦·贵州梦
一
当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刚刚走向历史深处,当新的一个10年刚刚迈开铿锵脚步之时,中国梦道出了中华民族的心声,指明了中华民族未来前进的方向,点燃了整个民族的激情,凝聚了整个民族的力量!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对当今时代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推动跨越、同步小康”是当代中国梦大背景下的贵州梦,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011年5月8日,习近平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视察时寄语广大青年学子:“我们的一切学习都是为了学以致用,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的五千年文化,是我们的自豪所在,一定要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学习国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它当古董摆设,也不是食古不化、作茧自缚,而是要变成内心的源泉动力,做到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
知行合一学说是王阳明在贵州提出的,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内涵是一致的。知行合一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需要人们穷毕生之力逐渐走向越来越高的境界和层次。
当年,王阳明在与顾东桥的书信往来中曾经这样解释过格物与穷理的关系:用功的关键全部都在一个“穷”字上,用功的对象全部都在一个“理”字上。说穷理就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功夫,而说格物也必须再说致知、诚意、正心。同时,王阳明也提到只把穷理看成知或者认为格物不包括行都是对穷理、格物的误解,他认为知行被学者们分裂开来的原因就在这里。
顾东桥在信中请教王阳明时曾提出这样的见解:所说的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也能明白,但是不同情况下的变化,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要通过不断的研究,在正常和变化之间、过分和不够之间等定下一个是非标准,以这个标准作为处理事情的根据,才能不被蒙蔽,才能把事情做好。
顾东桥还举出了舜没有禀告父亲就娶妻、周武王没有安葬周文王就兴兵伐纣等例子,作为处理非常之变时需要一个是非标准的典型例证。
对此,王阳明指出,大的道理都是容易明白的,但很多人不去遵守,却把一些难以明白的作为学问来钻研,这就是“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王阳明认为坚持知行合一,就像有了规矩和尺度一样,可以应对所有的方圆和长短,而不用去纠缠无穷无尽的变化;所以关键的是要在事上立诚意,在处理事物时细查义理,而不要空谈一些非正常的事情,希望从中找出处理事情的依据。
王阳明进一步解释说,舜之所以没禀告父亲就娶妻,并不是在此之前舜已经有了什么标准或者考据了什么典籍、请教了什么人才做的,是因为他真心害怕没有后代。同样,周武王也是因为真心去救百姓才没有安葬父亲就兴兵伐纣的。如果没有这个诚意,那么舜和武王就是极大的不孝和不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