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雨雪连绵绵,老翁选种在屋沿;
惊蛰隆隆闻雷声,催促农人早备耕;
清明谷雨三月过,平整秧田早落谷;
到了立夏种粮齐,秧苗青青麦黄时;
过了芒种进黄梅,布谷声声插秧苗;
处暑头上落喜雨,粒粒皆是下白米;
秋风秋雨迎重阳,笑逐颜开看稻浪;
霜降一到喜开镰,遍地黄金丰收年;
到了冬至吃新米,敬神祭祖供土地;
进入大寒要干塘,捉鱼杀猪又宰羊;
腊八之后忙过年,年终总结要盘点。
引子
农时二十四节气,是由三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是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和春夏秋冬的四时交替,确立了两分(春分、秋分)、两至(夏至、冬至)、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节气;第二部分是根据雨、露、暑、寒、霜、雪的气候特征确立了两雨(雨水、谷雨)、三暑(小暑、大暑、处暑)、两露(白露、寒露)、一霜(霜降)、两寒(小寒、大寒)、两雪(小雪、大雪)十二个节气;第三部分根据天象变化对草木虫鱼的影响以及动植物的物候变化确立了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适应农时,就是顺应天时、地利和人和的结合,就是按照生态平衡的自然法则进行农业生产。
顺应农时,是一个多维结构的运行过程,从大的方面来说,它实现了科学和社会的统一;从科学方面来说,它实现了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和农学的统一,而生态学是这种统一的基础。从社会学来看,它实现了生产和生活的统一,人文学科和民本主义是这种统一的基础,这就是中国传统农时观念的唯物辩证思维。
这种辩证思维,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科学的农时观具有客观性的特征。顺应天时,就是顺应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顺应春夏秋冬气候的变化规律。人类的生产活动必然要受天时的约束和支持,人只能顺应天时,而不能逆天行事,只能在夏天插秧、冬天种麦,不能硬要在下雪天种稻子,到大伏天来种麦子,违反农时,就是违背自然法则,就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聪明的农人只能将“智”和“时”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农时允许的客观范围内,巧顺天时,巧用地利,巧夺天工地取得较多的收获。
其次,科学的农时观具有系统性的特征。农时不是单一死板的教条,而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活的生命载体。农时关联到天、地、人三个方面,它既是天体运动,又是地体运动和人的活动的有机结合。农时的“时”,既是自然界的冷暖交替,又是农作物的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也是太阳能量的释放和宇宙万物摄取的过程。因而,在科学上,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既是中国农业生态学,又是粮食生产的生态学,还是多种经营的生态学、生产经营加工的生态学、农业管理的生态学,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工程。
第三,科学的农时观具有具体性的特征。中国农民十分懂得在种庄稼时,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品种制宜”,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到哪山,砍哪柴。”农民到田头看苗情,看长势,看气候,看田脚,决定哪块田要上水,哪块田要放水,哪块田要施肥,哪块田要治虫,这就是农时科学的具体运用。
第四,科学的农时观具有可知性的特征。可知性就是种田人不仅要“懂时”、“记时”,而且要“辨时”、“务时”。在社会学上有一句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在农学上也有一句话叫“知农时者可夺丰收”。农民世代相传,从小就在“泥里爬、地里滚”,因此按节气种田就会千百年来一代代传承,成为种田人父传子、子传孙不教自学的本领。
第五,科学的农时观具有实践性的特征。实践性是种田人时间意识的重要特点,传统的中国农民在实践中总结出大量农谚来掌握农时、指导农业实践。如“到了立夏种粮齐”,“芒种一到,不问老少”,“霜降一到,不问老少”,“七葱八蒜”,“暑处萝卜白露菜”,“梅里芝麻时里豆”,“暑处头上下阵雨,粒粒都是下白米”,“伏天不热,五谷不结”,“千万莫栽三时秧,错过农时要遭殃”,“种麦莫过冬,过冬种麦不通风”等等,这些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有很大的可操作性。
可能,现今有人会说,新世纪农业现代化了,乡村里都搞起了“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反季节水果”。寒冬腊月能吃到西瓜、梨子;大伏天能吃到冬季的果蔬,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声、光、水、电,逆天、逆时进行生产,将大雪纷飞的寒冬变成姹紫嫣红、蜂飞蝶舞的暖春,这传统的农时节气还能派什么用场?但是且慢,你可以将百分之五、百分之十的农田搞温室大棚,搞设施农业,你难道能将十八亿亩农田都造起铺天盖地的温室大棚?你难道能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都用电气化来扭转春夏秋冬、四时八节?这是不现实的、不科学的,是完全不可能的。且不说温室里生产的反季节果蔬的营养价值远非自然生长的可比,人类如果整天食用反季节的果品蔬菜粮食,会不会造成人的生理机能的失调、退化,生出许多怪模怪样的毛病?试想,人造的太阳、人造的雨露,就能抵得上自然造化?能取代万物生长靠太阳?能取代雨露滋润禾苗壮?大自然绝不会让我们这么胡搞,否则就是人世间的最大灾难。我们的温室大棚、我们的设施农业只能搞百分之几,只能是“盆景”,而并不是“大田”。百分之九十的农田,依然要不违农时地按照二十四个农时节气来耕种庄稼、收获农副产品,农业现代化永远也不可能取代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二十四个农时节气。
立春
立春,是一年二十四个农时节气中的第一节。
立春在哪一天很有讲究,如果在春节前立春就是“长三春”,“长三春”利备耕,季节等“农人”;如果在春节后立春,就是“短三春”了,“短三春”抢备耕,火烧屁股催“农人”。搞不好就会“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了,这是万万不可松懈的。
正月十三立春,正月十四“六九”开始,因此是春打“五九尾”,是个好兆头,俗话说:“春打五九尾,家家过年吃猪腿”,寓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立春又叫“打春”、“报春”、“咬春”。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立,但只有夏至、冬至两个至,为什么没有春至和秋至呢?我想可能因为有了春分和秋分两个分了,它代替了春至和秋至了。
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冬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第一个五天冬风送暖大地解冻,第二个五天冬眠的蛇虫慢慢在洞中苏醒,第三个五天河水解冻,鱼类开始在水面上游动了。
立春是报春的使者,到了立春人们明显地感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春风舒了,这时处于一年中的重要转折点:“小草吐黄芽,杨柳冒青丝,油菜抽绿苔,麦苗拔节枝,万物盼春到,大地换妆时。”立春这天有许多气象农谚:“立春晴,一春晴”;“雷公打立春,惊蛰雨纷纷”;“立春寒,一春暖”;“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立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等等,这都是千百年来农民看天看地经验的总结。
立春民俗又叫“春文化”,明清两朝从天子到文武百官都要在立春这一天到郊外去“拜春”、“祭春”,举行“打牛”仪式,按照规定要制作“春牛芒神”、用柳鞭去鞭打土制的泥牛,牛背上贴有“春牛图”,然后进宫朝贺,并接受皇帝的赏赐。
在常州的迎春文化中,有盲人用五色纸扎糊成春牛,五色纸由盲人随意拼用,糊好后看春牛身上哪种颜色多,黄多兆丰年,红多有旱情,青多有风灾,白多有水涝,黑多示瘟疫。常州的地方官要带着迎春的队伍经过“迎春桥”到孔庙祭天,并举行迎春仪式。
在民间,也要以村为单位,举行“迎春会”,要动员村民“打春”,用彩鞭击打泥塑的“春牛”,边打边对“春牛”高呼:“五牛耕田、九龙治水”,直到将泥牛打得粉碎,然后将泥块抢回家中,抛向自家的宅田和牛栏,以求发家兴旺。然后各家将养了一冬天的耕牛牵到场头上,举行赛牛会,在这同时,给耕牛评膘,看看谁家的耕牛复膘好,对评到九成膘、十成膘的耕牛,要给予奖励。
在饮食习俗上,立春的这一天,农家有吃春盘春饼的习俗,在春盘里要放各种炒菜,如青菜、野菜、豌豆苗、菠菜、韭菜、豆芽菜、鸡蛋、粉丝、冬笋等等。还要制作春卷、春饼等等。旧时立春,还要生吃红白萝卜,古时萝卜叫芦菔,苏东坡有诗云“芦菔根尚含晓露,秋来霜雪满东园”。
在信仰民俗上,立春的春神,是“句芒神”,是草木神和生命神,其形象是人面鸟身。立春这一天,农民要抬着句芒神敲锣打鼓,游村、游巷、游镇,人们夹道围观,并争掷五谷,谁家掷得多,谁家一年四季就人畜平安,无灾无病。
立春第二天还有唱春、劝春的活动,动员农民收年心,停歇意,一门心思投入春耕生产,用今天的话说“过年莫恋年”,要集中精力,上班干活啦!
毛滂《立春词》:“谁劝东风腊里来。不知天待雪,恼红梅。东郊寒色尚徘徊。双彩燕,飞傍鬓云堆。玉冷晓妆台。宜春金缕字,拂香腮。红罗先绣踏青鞋。春犹浅,花信更须催。”
雨水
雨水,是春天到来的第二乐章。
这时,太阳黄经330度,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雨水。
在正常情况下,这一节气后,小麦返青,大麦拔节,油菜抽苔,桃李含苞,正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季节。
雨水节气,是植树造林、嫁接花苗果木的最佳季节,也是老母鸡“咯咯咯”家孵苗禽的最好时机,更是培育鱼苗、虾苗、蟹苗的好时机。一切动物、植物,包括青年男女,都在这一“春情萌发”的季节里,播种育苗,传宗接代,洒下丰收的种子,希望“秋有所获”。
“水是庄稼油,肥是庄稼粮”,“水满塘,粮满仓,塘中无水仓无粮”。雨水,更要做好灌水、浇水、蓄水的工作。
“春雨贵如油”,雨水下了雨,不仅可以“麦润苗,桑润条,油菜润苔茶润苞”,而且有利万物的生长、发育,使“麦苗洗洗脸,一轮添一碗”,使“庄稼被雨浇,大春小春一片宝”。山区的塘坝水库,更要抓紧这一多雨季节,及早蓄水防旱,蓄水备荒,蓄满一塘一库水,不仅在秋粮生产中节电节油节农本,而且还可利用水资源,放菱、种藕、养鱼虾。
但是,请注意,雨水节气既有春意萌发的一面,更有春寒料峭的一面,在大地回暖的同时,北方冷空气活动仍很频繁,天气变化多端。
“春冷冻老牛,春冷也冻老人、小孩”,这就不得不提醒老人、小孩,春天要“捂”,穿衣服时要带一点儿暖,要严防早晚“着凉”,寒气入侵,伤风感冒,还要加强春季养生和体育锻炼,注意保护自己。
对农作物也要采取保暖措施,最好的办法是墉麦土、撩麦垙、施土肥,保护麦苗的根部,促使分蘖,在这同时,还要清沟、理墒,防止水沟积土积水,及早作好准备,避免桃花汛到来时,“一寸不通,百丈无用”。
雨水季节,下雨天气,不方便外出干活,正是进行室内劳作的最好时机。如:打草鞋,织草包,搓草绳,绞草要,编草索,制作稻种包等等,还可以整理大中型农具,做好备耕工作。妇女劳力可以做好针线活,缝制针头脚脑。
赵长卿《雨水词》:“宿霭凝阴,天气未晴,峭寒勒住群葩。倚栏无语,羞辜负年华。柳媚梢头翠眼,桃蒸原上红霞。可堪那,尽日狂风荡荡,细雨斜斜。”
惊蛰
惊蛰隆隆闻雷声,呼唤农人早备耕。
惊蛰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已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菜花黄、柳色青,满眼都是叫你欣喜的斑斓。
蛰,藏的意思。由此开始,天气回暖春雷鸣,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惊蛰起始,燕子绕梁筑巢了,蜂儿开始采蜜了,黄莺啼翠柳,白鹭也扑腾着直跃青天了。小蝌蚪忙着找妈妈的当口,江南的天气将迎来莺飞草长。
又是融融春光一片。
到了惊蛰节气,锄头不停歇。春雷响,农夫闲变忙。
春光,价值千金。从惊蛰起,农民要忙着修农具、罱河泥、做草塘,选稻种、做秧田,下鱼苗、育菱秧,管桑田、治病虫、修田埂……此时的农活,一环套着一环,时刻放松不得。春耕时节的农夫,真是“眼睛一睁,忙到歇灯”。
九尽杨花开,春耕春种早安排。惊蛰期间也有许多农谚,如:“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地里吃”,“九九加一九,遍地耕牛走”,“麦子锄三遍,等着吃白面”,“春雷响,万物长,锄杂草,灭害虫,保粮仓”。
惊蛰季节,古时还有祭白虎化解是非的民间习俗。
中国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的祸根,是“小人的祖师爷”。白虎每年都会在惊蛰这天下凡噬人,搬弄是非,引起家庭、邻里不和。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祭白虎。
所谓祭白虎,是画一个白虎像,当然是纸老虎了,祭时用猪血、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用口说人是非。
当然,如今农村有老人茶馆、社区有民事调解委员会,通过民事调解或者道德讲堂说事儿,都是促进和谐的新法子。
惊蛰既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同时也是各种痛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
惊蛰时,人体的肝阳之气渐生,阴血相对不足,此时是肝病的高发季节,此外,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也都易流行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