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楚霸王项羽传
3219500000021

第21章 鸿门设宴成阳封王(6)

在讨论继任人选之后,赵高对大臣们说:“我们秦国本来就是一个称最高统治者为王的国家。只是因为我们的始皇帝统一了六国,君临天下,我们才改称皇帝。现在,以前被我们灭亡的六国都已经先后复国了,我们的领土日益狭小,不可以再担着一个皇帝的空名了。我们的最高统治者应该依旧是称为帝王。”

赵高控制着一切权力,他的话自然是可行的。于是他立秦二世哥哥的儿子子婴为秦王。赵高命令子婴斋戒,准备在祖庙中举行仪式,接受秦国的传国玉玺。

子婴私下里与他的两个儿子在斋宫中商议:“赵高是因为杀了秦二世,心中害怕大臣们群起而攻之,所以才以光明正大的借口立我为王。我听到消息说,赵高正在暗中与楚国刘邦的部队达成协议,想要把秦国的王室成员全部杀掉,他自立关中称王。现在,他让我斋戒,说是在祖庙中举行仪式,接受传国玉玺,实际上不过是想在祖庙中把我杀掉。到举行仪式的那一天,我称病不去,他一定会亲自到这里来逼着我去,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在这里杀了他。”到了那一天,子婴装病,赵高几次派人来请,他都不肯到祖庙中去。赵高果然亲自来请。

赵高见到子婴,才说了一句:“在祖庙举行仪式可是大事,王怎么能不去。,,埋伏的士兵就冲出来,刺杀了他。秦王子婴终于把秦国的权力收回到自己手中,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赵高灭族。

子婴还来不及有其他的作为,刘邦的人马也就来到了咸阳城下,子婴以秦王的身份投降了刘邦。前前后后。子婴也不过是做了46天的秦王。

平心而论,子婴个人的政绩尚分不出是好是坏。秦国以前所行的暴政与他个人并没有直接关系。这一点项羽也并不是不知道,但是他的心中始终也不能忘记刘邦军中左司马曹无伤送给他的那个消息:“刘邦的本意是要自己在关中称王,任命秦同的降王子婴作丞相以安定秦国的人心,这样他就可以全部占有秦国留下来的珍宝。”项羽已经决定不杀死刘邦了,但是他却不能不杀死这个刘邦的相国预备人选——子婴。

项羽杀子婴也有他的道理,因为在平民百姓中,在六国旧贵族的心目中,他们终究是以战胜者的姿态进入他们世敌秦国的都城了。他们以前对秦始皇与秦二世的暴政的怨毒需要有一个室泄的地方。雨子婴不过是一只最理想的替罪羊。

在刘邦入成阳时,他的部将中也有人提出要杀掉子婴,而刘邦的答复是:“楚怀王派我西入关中,原因就是认为我能够宽大待人,我怎么能这么做呢?况且他已投降了,再杀了他可不是一件好事。”

杀子婴一个人并不能平息所有人的怒火,项羽的部队在咸阳城中展开了一场大屠杀。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楚、秦两围世仇的又一次仇杀。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并不是一句空话。

在短时间内,楚军就处死了泰国的王公贵族800多人,各级官员4000多人。以至于项羽不得不下令封刀。

与刘邦入咸阳时相比,真的就是两个世界。

刘邦初入咸阳时,与老百姓约法三章。他对关中的百姓说:“各位被秦国以苛重的法律迫害已经很久了。秦国的法律甚至使诽谤皇帝的人灭族,连聚在一起说说话也要被杀。我与诸侯有约在先,谁先进入关中,谁就在关中作王,现在是我的部队先进入了关中,应该是我在关中作王。我与各位相约,只制定三条法律,那就是:杀人者死,伤人者及盗窃者依罪行轻重处罚。秦国所制定的一切苛刻的法律一律废除。也请各位官吏依旧贡职。我之所以带着部队来到关中,是为了给各位除害,除去迫害诸位的暴政,并不是要来侵夺诸位,请大家不要害怕。我之所以把部队驻扎在城外,也是为了等待诸侯的部队到来,与他们共同制定相关的条例,约束彼此的部队。”

当刘邦这一席话传到关中百姓的耳中的时候,他们都感到分外的高兴,纷纷带上东西去慰劳刘邦的部队。刘邦一点也不肯接受,说:“我的部队中粮食还不少,又不缺这些东西,实在不愿意让百姓们破费。”

关中的百姓,基本上都是秦国统一六国以前的旧民户。他们曾为秦始皇的统一大业奋斗过,当初他们曾经作为征服者,把他们的足迹印在中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是对秦国无休止的兵役、劳役感到痛恨,但是在他们内心深处,也确曾分享过秦始皇那作为征服者的自豪感。他们的反秦,与六国人民的反秦是有一定区别的。当六国的部队进入咸阳的时候,他们看到昔日被自己征服的人们如今趾高气扬地开进他们自己的国都,他们的心中不能没有一种失落感。

刘邦很明白关中人民的这种心理。所以他对他们表示出应该考的尊敬。

仅仅是免去他们所深恶痛绝的严刑酷法。而不去触动他们内心深处那种对昔日荣耀的怀念。所以刘邦得到关中人民的捅护。

项羽不了解这一点。

杀子婴、杀秦国的旧贵族官僚,都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关中人民的感情。他们虽然对项羽的这些行动本身无法加以攻击——这些行动本身并不是错误的—但是他们却完全可以用他们的嘴给项羽加上一个残酷的名誉。

这是无形的力量。

而项羽所做的尚不仅仅是这些。他还下令放火焚烧了著名的阿房宫。

阿房宫,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认为原来成阳城中的皇宫太小,不足以反映他的伟大,于是开始在渭水南动工修建的。秦始皇为了这一组庞大豪华的宫殿建筑群,动员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而且专门派人画出原六国宫殿建筑的不同风格与式样,要建成一个集天下宫殿建筑之大成的建筑体系。秦始皇去世以后,秦二世继续营造,一直到秦王朝灭亡,这一组建筑群也没有最后完工。

当刘邦八减阳时,一下子就为秦宫的奢华所迷倒。住在宫中享受着人间仙境,不肯回到部队中去。

刘邦的心腹,也是他的妹夫樊哙问他:“你是想占有天下呢,还是仅仅想作一个富翁?”

刘邦说:“我想的是占有天下。”

樊哙说:“我跟随您入宫以来,见到无数的奇珍异宝,进入后宫,见这里美女成千。但是秦国的君主正是因为沉溺于这些东西之中,所以才导致了国家的灭亡,失去了天下。希望您不要留在秦国的宫中,应该回到霸上的部队中去住。”

但是樊哙的劝说无济于事。

张良对刘邦说:“秦国的统治者荒淫无道,所以他们才失去了天下,您才能够进入这个地方。您应该知道,您来是为天下除去秦国的暴政,所以应该表示出您对秦国奢侈生活的反对态度,提倡俭朴。可是现在您刚刚进入关中,就表现出对秦国的统治者那种荒淫生活的欣赏,这不是助纣为虐吗?您会因此而失去民心的。俗话说得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希望您能听从樊哙的劝告。”

刘邦这才回到霸上军中。

可是在项羽看来,这不是一座超豪华的宫殿,而是一座吃人的魔窟。他看到的不是亭台楼阁。飞檐画栋,而是一幅妻离子散、家破入亡的乱世图。

项羽想到的并不是自己如何去享用,而是如伺为被它坑害的入出一口气。

他下令火烧阿房宫。

这也是八千子弟兵的心声。

大火烧了3个月。

从另一个角度说,项羽自幼生长在江东,在不知不觉中,他的心目中也种下了地方本位主义的种子。他与他的八千子弟兵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乡土观念——一切都是家乡的好。项羽不肯定都于咸阳,也是这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映。后来,刘邦也正是利用这种心理,在垓下之战中,以四面楚歌的形式瓦解了项羽的部队。当他们发现外乡有什么东西是自己的家乡绝对比不上的,他们心理上就会产生失衡,所以第一个反应就是产生破坏的欲望。

项羽又一次证明了,他表演的角色就是他自己。

毛泽东对项羽的评价是中肯的:“项王不是政治家。”

是的,项羽确实不具备一个政治家所应有的素质。他从来就不会站在一个政治家的超凡高度上去分析问题,并作出超前的判断。他对局势的认识是不清楚的,局部的。他对人的了解也是表面的,肤浅的。从实际能力而论,他是一个优秀的将才。从个人气质而论,他又像是一个诗人——他的很多想法实在是太浪漫了。而令人遗憾的是,他却不是一个政治家。

当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战争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有许多事实预示着项羽的失败。项羽是自己一步步走到乌江,并自己毁灭了自己。

项王绝不是刘邦的对手,原因正如毛泽东所说:“项王不是政治家。”

9分封十八诸侯王

秦国已经被灭亡了,应该杀的人也都杀了,应该烧的也都烧了。以反秦为号召的战争似乎是到了应该平息下去的时候了。接下来的惟一一个问题就是,当秦国作为权力中心不复存在的时候,所留下来的权力真空应该如何来填补。

历史在把项羽推向权力顶峰的同时,也给他出了一道难题要考一考他。

有一个姓韩的书生给项羽建议:“关中地区土地肥沃,而且四面不是有山就是有河,有险阻,易守难攻,你如果定都在这里,可以称霸天下。”

也许这正是刘邦希望作关中王的原因。

项羽却不愿意在这里居住,他想着回到他生长的江东去,那里的一切毕竟都是他所熟悉的,所以他婉言谢绝了:“得到了富贵却不回老家去,就像是穿着一身绵绣的衣服却在夜里走路,谁能看见你的衣服好啊!”

这也可以说是项羽的真心话。因为他一直就是一个喜欢表现自己的人。

韩生为这么一个理由感到可笑,背地里他对人说:“人家都说楚国的人就好比是戴着帽子的猴子,今天一看,果真是这个样子。”

项羽听到这句话后,烹了韩生。

项羽自己不愿意在关中称王,他也不甘心把关中封给刘邦。同时,项羽也认识到天下的地盘都已经被六国的旧贵族们分割完毕,他想得到一块自己中意的土地的话,就必须得对天下进行重新分封。为了解决这一切问题,项羽决定重新对领地与王位进行调整。为此,在公元前206年一月,项羽派使者去见楚怀王,请示有关分封功臣的具体事宜。实际上,是项羽早已经有了自己的决定,只是碍于楚怀王是他名义上的上司,所以不得不征求他的同意。

使者带回的楚怀王的答复很令项羽恼火,楚怀王坚持“如前约”。

如果坚持楚怀王在派兵西进与北上时所作出的许诺,就应该封刘邦为关中王。对这一片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沃土。项羽可不甘心交给刘邦这样的人。

何况从另一个角度说,楚怀王之所以做,也是有他的目的的。他难道不知道一切都在项羽的掌握之中吗?他自己只是一个没有任何权力的牌位。他难道不知道项羽与刘邦间的矛盾以及在鸿门宴上所发生的一切吗?作为有相当臣下的楚怀王还不至于消息那样的不灵通。那么,他为什么不肯有一个折中的方案,而是态度明确地坚持“如前约”?很明显,他对项羽的专断感到气愤,鉴于项羽实力的强大,要想打破项羽专权的局面,就必须树立一个可以与项羽相抗衡的实力集团。刘邦是惟一可以培养、有发展前途的人选。一旦刘邦发展到与项羽不相上下时,他就不会容忍项羽的专权,实力相当的两大集团谁也没有战胜对手的信心,而他们之间的矛盾又是不可调和的。到那个时候,楚怀王作为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就可以左右逢源了。

失败者不肯承认失败。被剥夺者不肯失去,这只能是制造更大的悲剧。

楚怀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从当时的情况来说,刘邦与项羽两个人在关中各自所做的表演,就已经能区别出谁将是关中未来的主人了。当原秦国的势力不复存在时,原秦国统治下的人民愿意接受刘邦作他们新的统治者。同时他们反对项羽来领导他们。依项羽在进入咸阳后的所作所为,他作关中的统治者,关中可能永远也不会安定下来,能使关中安定下来的只有刘邦。也可以说,原秦国统治下的人民已经在内心里选择了刘邦作秦国的继承人,刘邦的收买人心的作法收到了极大的成效,关中的百姓甚至是担心刘邦不会成为关中的统治者了。

虽然楚怀王远离成阳,并不知道关中人民的心意。可他与他的大臣们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在暗中所进行的策谋。正巧s关中人民的要求相一致了。

但是楚怀王却没有认识到另外一个问题,项羽当时在武装力量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当他对一切决定不满意的时候,他可以发动战争,——他一定会是战场上的胜利者,他可以通过暴力取得他想得到的一切。楚怀王还没有认识到他自己的无力,他还不理解,当历史发展到这一步的时候,无论他说什么,都已经是一种极其微弱的表达,在项羽军队沉重的马蹄声中,没有谁会听到他所发出的一声呐喊。他的决定除了增加项羽对他的反感之外,对历史的发展已经是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最后的挣扎也只是使灭亡来得更快一些而已。

虽然楚怀王的心事只与他身边的大臣们密谋,但是项羽也并不是呆子,一点门道也看不出,何况他身边还有一个范增,更是个精明厉害的人物。

怎么办?

楚怀王至少在名义上还是楚国的最高领导人,是项羽的顶头上司。不管怎么说,项羽头上这个上将军的头衔不还是楚怀王加封的吗?而项氏又世世代代一直就是楚王的臣下。公开与楚怀王决裂,或者是不服从他的命令总是说不过去的。而且会让天下的人骂项羽背叛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