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经过认真考察后,认为事实刚好相反,南海诸岛其实一直都处在沉降状态。而且根据目前所获得的资料分析,南海诸岛沉降的速度随着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的更迭而改变。从总体上看,沉降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快。人们还发现,南沙和西沙的珊瑚礁台地,都是顶面小、基座大,呈宝塔形逐步缩小的规律,这同时表明了礁岛的一个特点,即珊瑚礁总体上是一种海浸礁。现今岛屿沉积物的下部都沉浸在水下,而这些沉积物本来形成于冰期,如果真像某些人认为的那样岛屿处于上升阶段,就应该裸露在水面上。
更有说服力的是,西沙的石岛的全部沉积物都是风成的。这些沉积物是在陆地环境时形成的,在海平面上升和沉降的复合作用下,这些风成沉积物的底界越沉越深,以致最终沉浸在水下18.68米处。如果将海平面上升幅度和沉降速度看作同等重要的因素来计算,那么现在南海诸岛的沉降速率应该在每1000年12厘米以上。因此,如果今后海平面不出现大的下降,那么南海诸岛的岛屿面积不仅不会增加,反而逐渐缩小。
目前,就人们找到的证据而言,南海诸岛应该是在下沉。然而这不是最后的结论。对于科学探索者来说,南海诸岛究竟是上升还是下降仍然是一个谜。
恐怖谷之谜
在我国陕西省甸阳县境内有一条幽深而狭窄的峡谷,被人称作“哭谷”。1980年6月的一天,几名地质人员路过“哭谷”时,正值阴雨天,阴云随着山风徐徐掠过峡谷上空,突然传出一阵震耳的枪声,大人、小孩凄厉的哭喊声,恐怖的气氛使地质人员心头发颤。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然而,审视峡谷,一切如常。原来,据说新中国成立前夕,曾有一个戏班子路过这里,被国民党军队用机枪屠杀于峡谷之中。当时天阴沉沉的,枪声、人们的惨叫声响彻峡谷。以后,每年的这时碰上相同的天气,寂静的峡谷就会变成真正的“哭谷”,昔日的枪声、哭叫声复响人间。
广西融水县有一处著名的风景区“古鼎龙潭”。1987年1月10日清晨6时,这里忽然响起此起彼伏的“古道场”的锣鼓声、吹唢呐声、敲木鱼声,声音越来越响,并且富有节奏感,直到当晚10时,龙潭鼓乐声才停止。当天有七千多人听到这奇异的鼓乐声。这种现象曾在1953年出现过一次,事隔30余年又重来,其间的奥秘尚待揭示。
自然界的这种储存历史音响的现象,表现最多的则与战争有关,好像昔日战场易产生音响奇闻。
在土耳其西南部有一个叫“恐怖谷”的地方,平时死一般寂静,但一到电闪雷鸣的时候,这里就会发出战马的嘶鸣声、人的呐喊声和刀枪的碰击声,听来惊心动魄,犹见恐怖的战争场面。当地居民说这是“鬼在打架”,近100年来一直如此。据历史学家考证,这里曾是古代罗马和波斯军队激战的战场之一。新的科学发现表明,“恐怖谷”地下有一个巨大的磁铁矿,可能是磁铁与雷电相互作用,产生了天然录音效应,使人得以重闻古代军队的激战音响。
我国山海关附近有一片森林。一天夜晚,露宿在林间开阔地里的地质勘探队,忽然听见帐篷外杀声震天,刀剑的撞击声和战马的嘶叫声交织成一片。但是到天亮一看,这里依然是野草青青,古树森森,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第二天,又出现了这种现象。后来他们从史书上看到记载,原来这个地方曾是一个数百年前的古战场。
在玉门关不远的一个峡谷里,每逢阴雨、湿热的天气,晚上便会听到鼓角声声、呐喊震天、战马嘶鸣、兵器铿锵,仿佛有千军万马在激烈厮杀。古建筑设计院的一位教授通过查阅古籍、实地调查,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段史实:
1700年前,西晋大将马隆率3000人马与羌兵万余人马曾在此地混战多时,双方伤亡都很惨重。马隆见敌众我寡,硬拼难以取胜,就想利用当地的磁铁矿,设计智取。他派兵丁预先挖来好多磁矿石摆放在一个险要峡谷的人口两旁,然后让全军兵马用牛皮甲替换掉铁甲,与羌兵交战。当晋兵佯败将羌兵引近峡谷口时,磁矿石产生的磁场吸引着羌兵身上的铁甲,使他们个个东倒西歪,挣脱不开。这时,恰遇倾盆大雨,马隆率部调头杀回,全歼羌兵……由于当时激战的声音被附近的磁场录了下来,才使玉门关附近的这个古战场的面目被今人所知晓。
庐山有没有第四纪冰川
国际地质学界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第三纪以来,中国气候过于干燥,缺乏足够的降水量,形成不了冰川。因此,李四光提出庐山存在冰川的观点,并没得到地质界的一致承认。英籍学者巴尔博根据对山西太谷第四纪地层的研究,认为华北地区在第四纪时只有暖寒、干湿的气候变化,没发生过冰期。他说:“庐山周围盆地的可疑沉积物,初看极似冰碛物质,但是仔细研究之后,似乎觉得必须寻求另外的解释。”认为长丘是侵蚀形态而非堆积形态,圆形的砾石是边棱已被风化的结果。之后,法籍学者德日进提出了下列疑问和看法:
(1)若存在李教授所主张的如此广泛的近代冰川,就要有令人瞩目的确切无误的地貌特征,但事实上没有;(2)李教授拿出的冰川作用证据,恰好可以用泥流加以解释;(3)李教授的“冰碛”显然属于雨花台砾石层,如此则有许多问题很难解释;(4)李教授的考察结果真正表明,在上新世末,东亚显示了急剧的造陆运动。总之,两位外籍学者完全排除了更新冰期的可能。1935年,前中央研究院组成两个考察队,分别对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新生代地层进行考察,考察结果也否定了庐山曾有过冰川。
以后几年里,李四光也在寻找更多的冰川证据,并以此来说服怀疑论者。1936年,他在黄山又发现冰川遗迹,更加证明庐山曾有冰川。经过多次调查研究,李四光对庐山的第四纪冰川的认识又迈进了一步,于是著成《冰期之庐山》一书,总结了庐山的冰川遗迹,进一步肯定了庐山的冰川地形和冰碛泥砾,描述了在玉屏峰以南所发现的纹泥和白石嘴附近的羊背石。这书专门写了“冰碛物释疑”一章,对反对论者所提出的观点进行了分析与反驳。对于泥砾的成因问题,他否定了风化残积、山麓坡积、山崩、泥流等成因的可能性,再次肯定泥砾的冰川成因。至于中央研究院调查组发现的存在红土化现象,正好说明庐山地区第四纪的气候变化,存在着冰期与间冰期。不久,他又著《中国地质学》一书,着重讨论了泥流和雪线问题。他说:对于泥流,即使承认如此巨大规模的泥砾是融冻泥流所形成的,那就完全有必要承认在高山上发生冰川作用,因为如果山下平原区发生了反复的冰冻与融化,以致产生了泥流的低温条件,按升高100米降低温度1℃计算,庐山上面的温度就要比周围平原低10~15℃,这样就不可避免要发生冰川了。据以反对庐山冰川的泥流作用,反过来却成了有利于主张庐山冰川的有力证据了!对雪线问题,他认为在更新世时期,雪线在东亚有降低,因此虽然庐山海拔较低,也能发生冰川。
20世纪60年代,学术界又展开了讨论。反对庐山冰川者的根据是:
(1)所谓“冰碛物”不一定是冰川堆积,其他地质作用如山洪、泥流都可以形成。
(2)地形方面,庐山没有粒雪盆地,王家谷等地都不是粒雪盆地,而且山北“冰川”遗迹遍布,何以在山南绝迹?
(3)庐山地区尚未发现喜寒动植物群,只有热带亚热带的。赞同庐山冰川者说,上面的问题不过是旧事重提而已,并对之逐条驳辩,但没拿出更多更新的证据。由于后来的条件,这场争论没有继续下去。以后的争论,都是旧话重提,没能跳出这个范围。
庐山真面目,至今仍是一个谜;是否存在过冰川,对我国第四纪地层划分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有待于更深入的探讨。
台湾岛是怎样形成的
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岛。关于台湾岛的形成,在地质学界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台湾岛是东亚岛弧中的一个环节,它的形成与东亚岛弧的形成、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东亚岛弧即指东亚大陆架与太平洋西部海沟之间的岛弧,包括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及其附近小岛、菲律宾群岛等。
弧的形成,是以东亚褶皱山系的出现为标志。而东亚褶皱山系的出现则是由于以下因素造成的:在地壳运动中,东亚大陆架一方面受到来自大陆方向的强大挤压力,另一方面又受到巨大而坚硬的太平洋地块的阻抗,于是在它前沿形成了一系列按东北—西南方向排列的山脉,那就是东亚褶皱山系,当它露出海面时,便构成了东亚岛弧。单就台湾岛讲,由于地壳运动的结果,产生褶皱、隆降,从而奠定台湾岛地质的基础。
这大约是在地质年代的中生代的三叠纪的事,距今差不多2亿年。此后在很长时间里,这里又为海水所淹没,直到新生代早第三纪的始新世即距今约4000万年时,地球上最近的一次造山运动即喜马拉雅运动,使台湾岛及其附近小岛再次受到造山运动的影响,又发生多次的地壳运动,台湾岛大部分地区因受挤压褶皱而上升,大约在新生代晚第三纪的中新世即距今1000万到2000万年时,又重新被海水淹没,只有高耸的中央山脉突露出海面,后来长期在山脉的两侧,集起大量的沉积物。
接着在地质年代新生代晚第三纪的上新世即距今200万到300万年前,造山运动又再剧烈进行,中央山脉再度挤压上升,其两侧也褶皱成山,显露出海面,那就是中央山脉东的台东山脉西的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终形成了台湾岛的现代地形。因为越是靠近太平洋,受到太平洋地块的阻抗越大,褶皱山脉的山势越高耸,所以台湾岛的地势比起内陆的福建等都来得高峻。也就因此,即使台湾岛本身,也是东边比西边陡峭。
另一种看法是:台湾岛地层与大陆属于同一结构,在地质年代新生代的第四纪前即距今100万年前后,它本是大陆的一部分,同大陆连接在一起,最多是一个半岛。第四纪后因地层变动,局部陆地下沉,出现了台湾岛海峡,使台湾岛成了海岛。持这种看法的人还指出:即使出现了海峡,澎湖列岛南部同福建陆地之间,直到5400年前,还有一条与陆地联系着,而澎湖与台湾岛的陆地联系则一直维持到距今6200年前。
有人还从研究台湾岛的史前文化来证明上述见解的正确性。人们在台东长滨乡八仙洞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那里出土的石制品有6000余件,都与祖国大陆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品,无论在制作技术上或基本类型上,都没有多大的差别。有人发现,从高雄县凤鼻头一带发掘出的史前时期的彩陶和黑陶,与大陆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黑陶非常相似,还有人在台北县淡水镇八里乡八盆坎发掘的青铜制成的两翼式箭头,经切片化验,发现它的冶铸方法是大陆殷商时代的。
此外,人们在淡水河流域还发现,那里出土的赤褐的粗砂陶器与福建金门县出土的黑色和红色的陶器在刻纹等方面很相近,可能属于同一类型。这些自然只能从两边曾是以陆地相连中来说明。支持这种看法的人,还从台湾岛古代动物化石——如大象、犀牛、野牛、野鹿、剑虎等来证明有人在台湾岛西部发现许多大型哺乳类,且说明早在距今100万年左右就有大批动物从大陆别地移到原属大陆的台湾岛。也有人考察野生植物后指出:台地野生植物和大陆上的野生植物相比,多是大同小异的,大多相同相近或近缘。据统计:台湾岛洋齿类以上的野生植物达3800多种,其中有1000种(占28%)与大陆完全相同。
把上述两种看法概括一下可以看出,不管哪种都指出台湾岛是由地壳运动而出现的。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在地质年代新生代的第四纪以前台湾岛同大陆是分开的,第四纪以后有过合在一起的时候。因为第四纪更新世前期即距今100万年左右,由于地壳上升的变动和地球上气候变冷的影响,沿海地区出现了陆地面积扩大的情况,那时候台湾岛海峡的海水可能几乎退干,成了陆地,于是出现了台湾岛同大陆连成一片的局面。后来到了更新世后期,地球上气候转暖,海水上升,陆地减少,台湾岛海峡又再出现,台湾岛同大陆又隔开了。以后又再相连、相隔。如此经过了多次反复。自然相隔的时间很长,而相连的时间也不很短。台地的大型哺乳动物就是在两地相连时从大陆别地进入台湾岛的;人类史前文化,也是在两地相连时一部分人从大陆带进台湾岛的。
三说各有道理,何说为是,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
五岳的由来之谜
今天,“五岳”的流行说法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其实,五岳究竟是哪几座大山,历来有许多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