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史记故事(导读本)(上册)
3256500000004

第4章 原始社会时期(2)

原来,舜有个继母,整天想加害于他,如不照办就会生出事端,舜只好遵从母意。尧得知真相,便暗自思忖:“此人果然宽宏大量,是一位贤德的人才!”接着又问:“那你把簸箕绑在牛屁股上又是为何?”

“鞭打在牛身上会疼的,哪头牛走慢了就打一下簸箕,牛知道是打它的,就会紧走几步赶上去。为不打在牛身上,就想出此法。”

尧听罢,暗自称赞:“此人对牲畜尚能如此疼爱,对人的厚爱就可想而知了。”他觉得舜果然是他的理想之选,便仔细与他交谈。他问道:“你的两头牛哪头走得快呀?”

舜说:“黄牛快,黑牛疾,都听使唤。”

听到这个回答,尧很失望,他觉得舜不诚实,两头牛总不能一样快吧?

舜仿佛看透了尧的想法,便说:“老人家,我知道您对我的答案不满意。实话说吧,黄牛比黑牛快一些。你刚才那样问,它俩都在跟前,牲畜通人性,说出了怕伤害黑牛,所以才那么说。”

尧帝点头称是,心想,这个年轻人办事如此细心,还这样讲究方式,看起来是一个有谋略能办大事的人!于是便表明自己的身份,将舜带进了王宫,并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2)许配给他,通过两个女儿看他能否理好家政;又让自己的儿子去和舜做邻居,看他能否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

舜成亲后,就和两位妻子住在贫穷偏僻的沩水(今湖南宁乡境内)河畔。他没有因为娥皇和女英出身高贵就放纵她们,而是教她们纺织,孝敬公婆,依礼行事。尧的两个女儿都对舜十分倾心,恪守妇道,而舜也将家治理得井然有序。舜和邻居们相处也很愉快,尧的儿子也称赞舜品德高尚。

尧又派舜推行德教,舜便教导臣民以“五典”(3)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臣民们都非常愿意听从他的教诲。紧接着,尧又让舜统领百官,结果百官都臣服于舜的指挥,政事也处理得井井有条。尧又考验了舜与诸侯相处的能力,结果发现远方来的诸侯宾客也很敬重他。

最后,尧让舜独自去森林中接受大自然的考验,舜在暴风雨中,依然能够不迷失方向,继续行路,表现出了很强的生存能力。

经过三年各种各样的考察,尧觉得舜这个人说话办事都很成熟可靠,便正式把首领之位让给了德才兼备的舜,这就是被后人传为佳话的“尧舜禅让”。

舜帝继位28年后,尧去世了,百姓们很伤心并自发为他守孝三年。这三年里,全国没有表演过歌舞、演奏过音乐,人们主动地放弃了娱乐活动来哀悼尧的离去。

尧去世后,舜决定把首领之位让给丹朱,自己躲了起来。结果四方赶来朝觐的部落首领都绕开丹朱,去到舜躲藏的地方;文武百官也不理丹朱,有重大事件都去找舜决断。于是舜决定顺应民意,重新登上首领的位置。

(1)选自《史记·五帝本纪》。

(2)娥皇女英:传说中尧的两个女儿,姐妹同嫁舜为妻。在舜继位后,娥皇、女英一直鼎力帮助舜做为百姓谋福祉的善事。二妃美丽动人的形象,是历代诗人、画家的创作题材来源之一。我国最伟大的诗人屈原的《九歌》中的《九歌·湘君》、《九歌·湘夫人》是最早歌颂二妃的诗篇。

(3)五典: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美德。

传奇的舜帝

舜的身世。(1)

舜是一个传奇人物,他的品德非常高尚,孝顺父母,爱护兄弟,但是他的家人却三番五次地想要置他于死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舜叫重华,生于姚地(今河南省范县),他的父亲是个盲人,而且品行不端。舜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后来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叫做象。

象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根本不把哥哥放在眼里,总是欺负他。父亲也偏爱后妻和象,常常对舜非打即骂;更可怕的是心肠狠毒的继母,她一直处心积虑地想要杀死舜。心地善良的舜却没有记恨过他们,仍然心甘情愿地孝敬父母,照顾弟弟,不敢怠慢。但是他的父母和弟弟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地虐待舜。

终于,舜坚持不下去了。他离开了家,来到历山(今山西垣曲县境内)脚下,自己盖了一间茅草屋,开垦了一块荒地,种起了田。由于他勤劳能干,家里的粮食总是吃不完。人们都认为舜这次一定是彻底和家人断绝关系了,然而事实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有一年闹饥荒,他听说家里已经没米下锅了,就马上背上一袋粮食趁着夜晚回到了家,把粮食悄悄地放在门口,然后躲到一边。看着家里人把粮食拿进去,他才开心地回到了茅草屋。时间长了,他的事情被人发现并且传扬开来,历山的百姓也受到他的影响变得更加真诚谦和。舜捕鱼时总是到最难捕到鱼的地方去,把好捕鱼的地方让给别人,百姓们也纷纷效仿,争着把好地方让给别人;原来为了地界而争斗的人们也都不再计较了。

在舜30岁的时候,尧开始寻找接班人,人们都推荐舜。尧非常重用他,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他。因为舜所居住的地方民风淳朴,人们相处和谐,更多的人慕名而来,一年之后这里就形成了一个繁华的小镇。尧看到这些非常欣慰,赐给舜很多衣物,粮食和牛羊,还有一把很好的琴。

舜的父母和弟弟看到这一切之后又是羡慕又是嫉妒,他们商量着害死舜,瓜分他的财产。

一次,舜的父亲骗舜说家里的粮仓漏雨,让他去修补。然而,在舜爬到屋顶的时候,父亲却在下边点燃了粮仓,然后慢悠悠地转身离开了。舜顿时惊慌失措,但是他很快平静下来,手持两个斗笠从屋顶纵身而下,逃出了火海。

家人的诡计没有得逞,于是他们又想出来一条毒计。这天,父亲又来找舜,说:“儿子啊,家里的井坏了,需要重新挖一口井,你来帮帮我们吧。”舜一口答应下来,但是因为有了上次的教训,他这次留了一个心眼儿。舜开始的时候老老实实地挖井,但是到了一定的深度之后,他在井的侧壁挖了一条暗道。果然不出所料,没多久,站在井边的父亲和弟弟就开始往井里填土,直到把井堵得严严实实才肯罢休。他们料想舜这下死定了,于是他们连忙跑到舜的家里瓜分财物。象趾高气扬地对父亲说:“这个主意可是我想出来的,理应我先挑。”话音没落,他就已经紧紧抱住了那把琴,然后说:“还有两个嫂嫂都归我,那些牛啊,羊啊,衣服什么的,你们就拿去吧。”说完这些他就拿着琴弹起来。正当父亲和母亲往家里搬东西的时候,满头泥土的舜出现在他们面前。象吃惊地张大了嘴巴:“我……我还以为你遭遇不测了,正在安慰两个嫂嫂呢!”父亲则一句话也没说,低着头站在一边。舜拍了拍头上的土,并没有揭穿他们,反而笑着说:“你们喜欢什么,尽管拿去好了。”听了这句话,他的父母和弟弟都羞愧地走了。从那以后,他们都改正了错误,走上了正路。

(1)选自《史记·五帝本纪》。

继承大位。(1)

舜通过了尧的考验之后,继承了尧帝首领位置,舜在位期间,百姓安居乐业,天下一片繁荣景象,舜是怎么做到的呢?

舜从一个普通的百姓摇身一变成了首领,不过他并没有因此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每天想得最多的就是怎么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开开心心地生活。

为了能让百姓吃饱肚子,他把自己在历山耕耘时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个寒冬的晚上,窗外飘着鹅毛大雪,夜已经很深了。这时,一个人经过舜的茅草屋,看见窗内还有光亮,他望进去,看见舜正在精心地挑选豆子,手和脸都露在外面,已经被冻得通红了。这个人看得心疼就推门进去了,问道:“这么晚了您还不睡,挑豆子做什么呢?”

“有好的豆种,才能长出好的苗子,结出更多的果实。种子不好,收成就很差。”

“可是现在是隆冬季节,还没到播种时间,挑它何用?”

“这里地域辽阔,来年会需要很多豆种,现在不备好,来年就会误了播种时机啊!”这个人听了十分敬佩舜,于是和舜一起挑选起来。

当了首领之后,舜依然和农夫一起下田耕种,抢着干重活。他还手把手地教农夫们怎么耕田,怎么下种。在舜的努力下,百姓们的生活更加宽裕了。

除了事必躬亲(2)之外,舜在用人上也非常大胆。他启用了很多在尧的时代地位比较低的官员来管理国家大事。

为了让百姓的生活比较安定,他决定向全国颁布法规,统一律法。他命令皋陶做掌管监狱的官,执行各种刑罚。传说我国的第一部法律《狱典》就由皋陶制定的,里面规定了偷窃、抢劫、杀人等犯罪行为的判决原则。皋陶做事公正,全国人民都很信服他,后来人们把皋陶奉为“上古四圣”(3)之一。

颁布统一的法律之后,舜也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办事。有一次,有人向舜报告说,有个大臣上山考察民情,却让两名山民抬他上山。山路很陡峭,其中一个山民不小心跌倒后脚部骨折了。这个大臣不问这个山民的伤病,反而找人来用鞭子抽打这个山民。舜听后大怒,派人把这个大臣叫过来,对手下的人说:“给我用鞭子狠狠地抽打他。”于是,鞭刑成了封建社会沿用多年的一种刑罚。

即使名门后代犯罪了,舜也绝不姑息。有人告诉舜说有四个人经常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劫百姓的粮食,但是他们都是贵族或者大臣的后代,谁也不敢惹。舜愤怒地一拍桌子:“祖先有德跟他们有什么关系?祖宗是祖宗,他们是他们,作恶的人就不能饶恕!”于是他把这四个人流放到千里之外,并派人监视,谁改邪归正,谁就可以返回。

对坏人,舜不留情面,严加惩治,但对有能力的人,他知人善任,使人尽其才。除了皋陶,他还任用后稷来管理农业,按照节令指导谷物的播种与收获;命令夔创作诗歌舞蹈来教导人民,陶冶人们的情操。舜任用的这些人中,最出名就属禹了,他开凿了九座大山,引导了九条大河,划定了九州的界限,让各地的首领都按照规定向舜进贡物产。

为了让这些首领都能够始终为百姓着想,舜每五年就巡游全国一次,来检查他们的政绩。后来舜去南方巡游的时候,不幸在苍梧(今湖南永州)的郊野中去世了,人们把他安葬在了九嶷山(今湖南永州境内)。今天的九嶷山,盛产一种叫做“九嶷斑竹”的珍贵竹子,这种竹子的外皮上有与泪痕十分相似的斑点,传说是娥皇和女英因为思念舜泪流不止形成的。

(1)选自《史记·五帝本纪》。

(2)事必躬亲:出自《诗经·小雅》。躬亲,亲自的意思,无论什么事都要亲自去做,亲自过问。形容办事认真,毫不懈怠。

(3)上古四圣:尧、舜、禹和皋陶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