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财务监督体系研究
3272800000005

第5章 绪论(3)

(四)财务监督体系的财务监督机构或方式

于长春和伍中信(2000)指出会计委派制适用于非企业单位和机关;财务总监制适用于大型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外派监事会制适用于对重点国有企业的监督。彭屹松(2001)认为出资者对经营者财务监督的方式主要有内部审计、财务总监、会计委派三种, 其中财务总监制有助于强化对经营者的财务监督。李文庆等(2001)提出加强对经营者财务监督的有效措施是建立由监事会领导的审计委员会,加强财务总监制和稽察特派员制。张泓(2001)指出国企中存在的“内部人控制”是企业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和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并提出实行独立财务总监与财务负责人双委派的新思路。邓成芳(2004)分析了国际上的两种内部财务监督模式:监事会模式和审计委员会模式,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督机制的框架应由财务总监、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部门和会计财务部门自上而下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公司内部财务监督机制。高学礼(2005)认为可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部门经理的委托代理链,在每个代理关系中依次设置监事会、财务总监、内部审计三个监督机构,并在监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与外部独立审计进行沟通,形成以监事会为中心、三位一体的内部财务监督体系。还有许多研究主要是针对具体的监督方式进行研究,如对监事会的现状、监督有效性、评价指标等的研究(张逸杰等,2006;李维安,;司茹,2007;钱缨,2007等);对于审计委员会与独立董事的研究(刘力云,2000;乔春云,2004;谢德仁,2005;夏文贤,2005;王跃堂,2006;Klein,2002;Chen & Jaggi,2000; Piot,2004; Chan & li, 2008等);对于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相互协调的研究(何孝星,2001;孙敬水,2002;曹宗平,2004;王涛等,2005; Wang& Liu,2006;黎瑞珊,2008等)。

从以上文献回顾可以看出, 现有财务监督体系理论、研究等将财务监督体系的对象仅仅局限于对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监督,而没有考虑到财务监督不仅包括对企业财务收支的监督,还包括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财务监督体系实施监督的对象应该是企业的财务活动以及财务关系。

其次,现有财务监督体系理论只重视所有者(即出资者)财务监督问题的研究,用公司内部控制代替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认为监督的对象主要是经营管理者,而没有认识到经营者同时又负有监督职责和权力。由于目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是多层次的,委托方想知道是否每个层次的受托者都圆满地完成委托任务,必须要对受托方进行监督,这样势必造成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内部存在多层次的监督主体和监督机构。

此外,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一个或某两个监督机构就一部分内容或某一方面进行分散、零星研究,虽也有文章对几个财务监督机构如何协调进行了探讨,但没有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所有财务监督主体、如何协调不同财务监督主体的关系,以及构建企业财务监督体系进行系统研究。

本文主要想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理顺目前存在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财务监督实施机构、财务监督实施机构各自的职能以及定位,重新构建适合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财务监督机构,充分发挥每种财务监督机构的作用,避免监督盲区、监督低效及重复监督的问题。

1.3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逻辑思路

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剖析了财务监督的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并分析构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财务监督体系的目的、监督对象、层次及构成内容。然后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财务监督体系的三个层次进行论述,这三个层次分别是:主体性财务监督、延伸性财务监督和外延性财务监督。本文分别分析了三个层次财务监督的实施者、财务监督实施者的财务监督职能定位和影响其财务监督职能发挥的因素。最后论述了三个层次财务监督应该如何协调,以更好地发挥财务监督职能。

1.3.2 内容框架

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主体性财务监督研究

主体性财务监督主要从所有者财务的角度着手,明确所有者是企业财务监督的主体。主体性财务监督的实施者包括三个:第一个是监事会,笔者对监事会的职能进行定位,运用实证方法验证监事会财务监督现状,分析了影响其发挥财务监督职能的因素。第二个为审计委员会,笔者界定了审计委员会财务监督职能和影响其发挥财务监督职能的因素。第三个为财务总监,笔者首先辨析了一些相关概念,然后分析财务总监的财务监督职能和影响其发挥财务监督职能的因素。

(二)延伸性财务监督研究

荣兆梓(1995)认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伍中信(1999)指出所有者与经营者的财务关系包括了财权分割关系、财务责任划分关系和劳动报酬分配关系。因此,经营者也应该是企业财务监督的主体。该部分主要从经营者财务的角度着手,分析经营者作为财务监督主体的财务监督。延伸性财务监督的实施者包括两个:第一个为内部审计,笔者分析了内部审计的职能和现状,以及影响其发挥财务监督职能的因素;第二个为首席财务执行官(CFO),笔者分析了首席财务执行官的定位与职能,以及影响其发挥财务监督职能的因素。

(三)边缘性财务监督研究

边缘性财务监督是指除了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的财务监督外,其他存在的财务监督方式,如注册会计师审计实施的财务监督,舆论机构实施的财务监督,税务机构实施的财务监督。该部分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舆论机构实施的财务监督;第二层次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实施的财务监督;第三层次为税务机构实施的财务监督。

(四)三种财务监督的关系及协作研究

该部分首先研究了三种财务监督的关系,如主体性财务监督与延伸性财务监督的关系;主体性财务监督、延伸性财务监督与边缘性财务监督的关系。然后探讨如何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协调三种财务监督的关系,更好地发挥财务监督职能。

1.3.3研究方法

本文综合运用财务管理学、审计学、会计学、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具体来说,包括:

(一)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是通过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找出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本文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及不足,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依据。

(二)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主要是通过研究对比事物之间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探索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本文对国外公司财务监督体系进行了分析,并与中国的情况进行了对比,从而确定应该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财务监督体系。

(三)实证分析法

实证分析法主要是运用一些量化分析工具,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或构建模型,从而探索事物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一种研究方法。本文在论述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时,通过对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数据的分析,以及与民营企业财务数据的比较,发现目前监督机构存在的问题,从而确定应该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财务监督体系。

(四)案例分析法

本文在论述监事会财务监督职能、舆论财务监督职能时,运用了一些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论证。

(五)图表分析法

为了直观形象地将研究对象的特征,或者研究对象之间的复杂关系简单地表示出来,本文大量应用了图表分析法。

(六)逻辑演绎法

本文在借鉴国外财务监督的基础上,通过对目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财务监督现状的分析,充分考虑各财务监督实施者的职能定位,以及影响财务监督职能发挥的因素,构建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财务监督体系。

1.4 主要创新点

(一)创新点

1. 以大财务论观点和利益相关者视角,提出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财务监督体系由主体性财务监督、延伸性财务监督和边缘性财务监督构成,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有效、合理地分配了财务监督权,为完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公司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2. 梳理了众多的近期国内外文献,重新界定了审计委员会、财务总监、内部审计、首席财务执行官等财务监督实施者的财务监督职能和影响其实施财务监督职能的因素,为准确合理分配企业财务监督权,避免重复设置和浪费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

3. 提出了“财务总监外部异化”的概念,并指出只有通过有效的监事会监督,以及外部会计师事务所监督,或者国家审计署的监督,才能避免“财务总监外部异化”的产生。

4. 运用2002——2006年五年的数据对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财务监督职能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并对比了监事会在国有控股公司与民营企业中发挥财务监督职能的情况。在对监事会的实证研究中,一方面,采用Kothari(2005)模型计算盈余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引入监事会会议次数与独立董事占比的交叉项,用于说明两者的协同效益。

5. 辨析了财务总监、首席财务执行官(CFO)、总会计师的联系与区别,界定了各自财务监督的职能定位,为实际工作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不足

笔者虽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财务监督体系做出了尝试性的、创新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时间局限和数据取得的有限,有些方面今后还有待进一步地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