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
3279000000028

第28章 景观:媒介对世界的描述与解释(4)

这种以影像生产和影像消费为主的社会,就叫景观社会。在这个新的社会中,传播内容正由情节转向奇观、由理性文化转向快感文化、由线性文化转向块状文化、由叙事文化转向景观文化、由活动中心转向图像中心。影像制作、展示与传播、媒介技术的发展以及不断衍生的商品需求,共同构成一个景观的世界,物性的商品经济世界已经转化成景观堆砌的总体存在。其中传者、媒体、影像及其消费所造成的虚像代替了真实的事件与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以数字技术为媒介的虚拟关系,“商品已经占领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全部”。斯图亚特·霍尔认为,现代传媒首要的文化功能是选择建构“社会知识”和社会影像。大众是通过媒介建构的这类知识和影像来认知世界、来体味他们曾经经验过的现实生活的,因而大众生活在由媒介堆砌的景观社会中。媒介锁定受众的视知觉,传播景观化,媒介表征幻化为景观外衣而被布展观赏,以吸引大众的眼球,并作为商品出售。景观社会造成了人们对生活的一种新的理解方式,正是这种理解方式造成了景观社会的合法性。

在德波看来,景观不能被看作是对世界观的误用,它是商品发达社会的“世界观”,是一种客观化的、具体化的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这种看法既是商品总体性生产方式在心灵上的投射,也是被意象统治化的心灵看待现代社会的必然方式。

德波指出,景观社会最重要的特点有两个。第一,景观已经成为当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目标,即景观已然成为现今人们“主导性的生活模式”。人们的存在不再由自己真实的需要构成,而是由景观所指向的展示性目标和异化性的需要堆积伯特而成。换言之,相对于过去人们对吃穿住行等物性目标的追求而言,今天的人们在生活目标和生活模式上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景观社会中,人们追求的是一种让人目眩的景观秀。第二,景观具有意识形态功能。景观的存在和统治性的布展恰恰证明了当今资本主义体制的合法性,人们在对景观的顺从中无意识地肯定了现实的统治。具体而言有三个方面:一是它通过肯定性的表象,将人们锁定于资本家在生产和消费中“已做出的选择”。也就是说,如今在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情境中,都不得不在广告炫示的情景展现下,面对着一个已经被装饰过的欲望对象世界。二是通过审查而展现出来的景观,也必然是现存体制合法性的同谋。或者说无论是通过广告,还是通过其他媒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各种景观,其本质都是合理性和认同性的,或是无意识地支配着人们的欲望结构。其三,景观还通过支配生产之外的大部分时间来达到对现代人的全面控制,这也是德波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统治新形式的一个发现,即对人的非劳作时间的控制。景观的无意识心理文化控制和对人的虚假消费的制造,都是在生产之外的时间中悄然发生的。景观社会以广告为中心,遵循媒介文化高度商业化的原则,通过休闲、消费、服务和娱乐等机制不断扩展其影响力。

二、媒介塑造景观社会

我们处于一个被影像包围的景观社会,而这种景观社会的形成与媒介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密不可分。正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持续不断生产和展示景观,创造着丰富多彩的媒介景观。媒介景观是社会商业化程度的表征。越是在消费环境成熟的社会里,媒介景观就越具有生机和活力。在电视的影响下,人们的知觉主导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向,即由文字转向画面、由语言转向影像,通过画面和影像了解超出直接经验的远离现场的人、事、物。新式的图片和影像消费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份额,如影像化的偶像崇拜消费、身体时尚消费、民主政治消费、文化体育消费、战争政治消费等等。

大众传播媒介从来就不是纯技术性的冰冷工具,它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景观。

麦克鲁汉提出的“媒介即信息”,便在媒介单纯的物质形态上增添了新的意义。而施拉姆在谈到媒介时,将其比作组成夏夜星空图像的灿烂星云,使得各种各样或古老、或年轻的媒介拥有了不同寻常的浪漫意味。无论是麦克鲁汉所指的作为人类感觉器官延伸的媒介,还是施拉姆所称的犹如梦幻星空的大众传播媒介,它们都是表达社会、构筑世界的重要手段。从物质的层面上看,大多数的媒介都依赖某种技术而存在。比如报纸和书刊,由于印刷术的出现才得以普及;摄影和投影技术支撑着电影业;广播则以无线电技术进行节目的播送;电视经历着从模拟到数字技术手段的更替;互联网则必须依靠电脑以及光纤传输设备才能被广泛应用。在媒介发展历程中,没有哪一种新媒介是完全依靠全新的传播手段,都是或多或少继承了原先的技术成分。这种继承,就不仅仅是某种技术的沿用,还有对媒介中所蕴含文化的传承。

媒介一方面是切实存在的物质形态,另一方面也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衍生物,是一种寓意深厚的景观。

德波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商业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大众媒介已经成为景观社会的原动力,是景观最为显著的表现。受德波“景观社会”的启发,美国学者凯尔纳提出“媒介奇观”(或“媒介景观”)的概念。他认为,媒介奇观是指“能体现当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其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它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等。”当人类进入大众媒介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媒介奇观以娱乐、信息和消费组成的符号世界包围着人们,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媒介奇观本身,也成为景观社会中的一种重要的存在。

就“媒介奇观”的外延来说,凯尔纳提出了景观现象的16个方面,包括消费文化、名人文化、娱乐圈、体育界、电视文化、电影、戏剧舞台、时装、高雅艺术、当代建筑、流行音乐、食品、性和色情、电子游戏、恐怖主义和政治等。媒介奇观已经侵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经济、文化、日常生活到政治和战争,甚至还侵入虚拟的网络空间。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娱乐业。娱乐性已经成为当代商业文化的基本元素,娱乐业(包括电影业、电视业、电子游戏业、迪斯尼公园等)成为了美国的支柱产业,而名人(包括明星)已经成为被媒介文化制造与掌控的对象,他们是媒体文化的偶像式符码和日常生活的众神。

媒介产业的发展和娱乐经济的繁荣,特别是信息和娱乐的融合,意味着当今的景观社会应当更确切地命名为“娱讯社会”。凯尔纳指出,当今奇观式的社会和文化正在打造一种新型的信息娱乐社会。“信息/娱乐”(infotainment)这个词语是由“信息”(information)和“娱乐”(entertainment)两个词合成的。“信息/娱乐”这个词表明了当代社会中的信息领域和娱乐领域已经融为一体。凯尔纳把景观本身看成是一个各种话语在其中冲突的语义场。借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景观是一个“霸权和抵抗霸权共存”的场所。娱乐业利用它的代码渗透到新闻、信息、政治、教育和日常生活,并已成为景观社会的支配模式。

在这种媒介奇观生成模式中,那些突发的异常的罕见的不为人知的非常态的社会事件和现象,由于容易被打造和引爆为引人注目的媒介奇观,经常成为大众媒介大量报道和密集关注的对象。一般来说,容易成为营造媒介奇观的非常态事件或新奇现象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突发性或偶然性的事件和现象,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火车脱轨、飞机坠落、“非典”、禽流感等人间灾祸;二是异常性或罕见性的事件和现象,如夏天下雪、公鸡下蛋等;三是反社会或反人性的事件和现象,如暴力、杀人、放火、抢劫、乱伦、滥杀无辜等;四是反主流或反制度的事件和现象,如亚文化、同性恋和游行、示威、罢工、集会等;五是反常规或非日常的事件和现象,如奇装异服、奇人趣事、新潮时尚、奇巧淫技等;六是战争性或冲突性事件和现象,如大规模战争、宗教冲突、恐怖主义、骚乱、政治暗杀等。但是,大规模生产和营造媒介景观的危险在于,大众媒介越是大量报道和密集关注异常的怪异的社会事件和现象,越容易引发大众的关注和热议,越容易演化为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可延续的常态化事件和现象,成为某种社会景观的同质化。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大众媒介和信息技术联手打造的媒介景观通过电脑和互联网传送到千家万户,使电视在当代媒介文化中所占的绝对支配地位受到挑战。相对电视而言,电脑是真正的多媒体,它兼容文字、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介符号于一体。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由媒介景观塑造出的景观社会以新的形式深入到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日常生活领域。网络文化所带来的新的媒介景观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媒介对正面的社会宏大景观(奥运会、世博会、神七升空、三峡大坝等)的大量报道,能激发人们普遍的爱国热情,有助于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它对负面的社会灾难性景观(地震、水灾、旱灾、矿难等)的大量报道,也能激发人们的同情心、慈善情,相比之下产生生活的满足感。一方面由于网络信息来源主要还是传统媒体,因此它巩固了由传统媒体建构的景观社会;另一方面一些传统媒体之外的信息创造了更多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媒介景观,如芙蓉姐姐、天仙妹妹等都是由网络创造出的媒介景观。

媒介景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历史因素、心理因素等,评价媒介景观必须基于对上述诸因素的分析。同时,媒介与景观社会的关系又是复杂的。一方面媒介每天都在提供可供大众消费的景观,以其丰富的影像世界构筑起景观社会。近些年来风靡电视屏幕的节目,或多或少都是一种媒介景观。例如近些年真人秀节目的流行,使得数以万计的观众着迷,通过电视和网络创造了一个互动的景观社会。凯尔纳认为,这类节目“所体现的是人们参与奇观和窥视他人隐私的永无休止的欲望,满足的是人类根深蒂固的窥淫癖和自恋情结。”而另一方面媒介也不得不受制于景观社会商业逻辑的诱惑,从而导致消极的主题。景观社会以广告为核心内容,遵循着高度商业化的原则,通过休闲、消费、服务和娱乐等机制不断扩展其影响力。媒介在提供休闲、消费、服务和娱乐景观的同时,变得愈发娱乐化、商业化、低俗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景观又是虚假意识的场所和商品文化的橱窗,是导致政治昏睡和意志消沉的催眠曲和安眠药,是对社会精英和普通大众的不公不义和强行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