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对红气球的处理,主要在于他不是把气球仅仅当做儿童手中的玩具进行自然状态的机械写照,静止地去表现那个色彩斑斓的胶皮外壳,而是抓住了它是小主人公的朋友这种人的本质,赋予它人性和感情,使红气球真正具备了儿童天真活泼的特征,从而吻合了人们热爱生活、喜爱儿童的心理要求,所以它才摆脱了概念化的表现手法,给银幕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
我们有些导演的失误,常常是自作聪明,把观众的审美意识估计得过低,反而弄巧成拙;或者是自作多情,多情反而变成了矫情,令人看了不舒服。在影片《红气球》中,导演在艺术探索上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发掘出别人尚未用过的对物件细节的处理手法,既不照搬生活,刻板地反映生活,又能将从生活中发现的东西,以新的视点去观察和表现,把红气球升华为一个具有人性美的形象。该片超越了一般的拟人化的表现方法,获得了艺术上的创新效应,同时也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短故事片大奖。
另外,我国电影界的导演也在关注对这一方法的运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导演对大红灯笼的构思与处理就充分体现了大红灯笼的拟人化作用。它既是悬挂着起照明和装饰作用的灯笼,却又象征着庄园地主老爷的形象,喻示着他的权威和地位。
在剧中,这个大红灯笼放在哪个妻妾的门前,就象征着他要到那个妻妾的房里过夜,暗示那个妻妾将会得宠。因而这个大红灯笼就具有了风格化的含义,成了拟人化的形象,实质上它代表着那个在庄园里作威作福、横行霸道的地主老爷的形象。而大红灯笼出现的次数,甚至比地主本人出现的次数还要多,还要频繁,以加深观众对大红灯笼的印象和理解。
由以上的例证来看,在电影创作中运用物件细节达到拟人化和风格化的目的,导演是大有用武天地的。关键是导演需要有新颖的构思和不俗的运作与表现。
(五)物件细节的时代烙印
从历史的发展轨迹来看,每个历史时期,每个时代,常常会在物件细节上留下一些抹不掉的痕迹或烙印,让人们记忆犹新。人们往往会透过一些细小的物件从中发现历史,认识历史,这些物件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而,在我们创作拍摄的一些电影和电视剧中,常常存在一个被创作人员所忽视的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缺乏历史感和时代感,或者是历史感和时代感模糊不清,难以断定故事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或哪个时代,也就是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不清楚,从而产生对作品真实性和可信性的质疑,降低了电影或电视剧的艺术质量。
其实,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十分困难,只要编导在构思时在物件细节上下些工夫,即可迎刃而解,或得到一定的补偿。每个历史时期,每个时代,都有足以反映那个历史时期和时代的特殊的物件细节。比如,一顶灰色的缀有红五星的八角帽必然会使人们想起红军闹革命的历史时期;一个印着“赠给最可爱的人”的搪瓷茶缸,也会引导人们想起抗美援朝时期的战争风云;一个印有“红卫兵”的袖标,会把人们带到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的峥嵘岁月中去;一幅“大炼钢铁”或“人民公社万岁”的标语,也会让人们记忆起物资极度匮乏的“大跃进”年代……以上一些物件细节都是特定历史时期和时代的产物,它给历史、时代以及人们的心头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往往也构成了某一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的特殊标志,成为那个历史时期和时代最为有力的见证。特定的物件细节几乎都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留下了历史的印记。为此,导演完全可以借助它在作品中传达出时代的信息,以增强作品的历史感和时代感。
记得夏衍老师到北京电影学院讲课时,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他说,他早年看过一部美国影片《告密者》,影片的开头很好。“四面一开始,淡入,伦敦的街道,远远的有房子的轮廓,但很不清楚,因为伦敦雾大。那远远的房子像水墨画。画面的一边是古老伦敦的煤气灯,画面的下面是街路,地上铺着古老而发潮的砖,灯光照在地上有些发亮。”夏衍老师把影片开头的画面气氛讲完之后,又接下去说:“忽然传来一阵脚步声,一个人穿着雨衣跑过来,镜头跟着他进了下水道。这个人靠墙站住,回头一看,没有人,然后又掏出一支香烟,擦亮火柴,借着火光照出了这个人的脸,照出他背后墙上一条标语:‘要为爱尔兰的独立而奋斗’。这个镜头不过二三十英尺长,但它把要表现的东西都表现出来了。”
接着,夏衍老师又对上面的开头做了具体、细致的分析。他说:“第一,古老的灯,伦敦的陋巷,都很典型,有灯,雾很大,说明这是晚上;一个人慌忙地跑来,靠着墙,回过头来一看,表现他是被追逐的人;借着火柴光照出这个人的脸,也就是把这个人物介绍给观众。第二,背后的标语是介绍时代背景,表现爱尔兰的独立运动闹得很厉害。二三十英尺胶片就把时间、地点、人物都介绍出来了,这个开端真可谓高手。”夏公充分肯定和赞扬了这部影片的开头。的确是这样,三十英尺的胶片在银幕上只不过放映20秒钟,在这样短促的时间内表现的内涵却如此丰富,导演如果没有独到的和精湛的艺术构思,是难以奏效的。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导演运用的标语细节,把英国特定的历史时期的背景展示了出来。仅仅一条标语就把时代背景勾画得清清楚楚,否则拿掉这条标语,历史背景则陷入模糊,不清楚故事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可见这条标语在剧中是不可或缺的,它起到了显示时代背景的重要作用。
此外,在我国影片《林家铺子》中,导演水华通过剧中人物林老板偷换商品标签这一物件细节的处理,非常巧妙地展示了影片的时代背景。
影片《林家铺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正值抗日运动风起云涌的历史时期。当时人民群众对日寇的入侵,义愤填膺,纷纷起来宣传抗日,同时开展了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这对经商的林老板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林老板因为害怕存放在店内的日货无法销售而遭受损失,他通过对商会会长行贿,暗地里将店铺内的日货商标换成了国货商标。一张小小的标签竟然神通广大,使日货改头换面,摇身一变得以在市场上畅通无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目前市场上有些商品,明明是国货,却绞尽脑汁起个洋名字,把国产商标换成洋货标签,冒充洋货在市场上坑骗顾客,这种恶劣行为和伎俩倒也展示了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的时代特征。
从林老板调换商品标签的行为来看,不仅把林老板善于投机钻营的商人性格活灵活现地推到了观众的面前,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出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当时国民党政府对群众的爱国抗日运动,自发抵制日货的正义行为,不仅不支持,反而借此机会对商人敲诈勒索,大发国难财,使日货变个花样仍然在市场上流通。而标签在本片中却发挥了使人意料不到的作用。
当然,给文艺作品贴标签是不可取的,但是在这部影片中使用的小小商标,却表现了抗日时期的时代背景,深刻地揭露了当时政府假抗日的行径,并从一个新的角度让观众看到了那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黑暗社会的本质,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尽管物件细节可以起到展示时代背景的作用,增强影片的历史感和时代感,但是,仅仅依靠它显然是不够的。物件细节的自身也有局限性,如果使用不当,则会露出外加上去的斧凿痕迹。而大的时代氛围还要靠剧中人物的命运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来揭示,才能真正让观众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当然,也不可把对物件细节的应用看做雕虫小技,弃之不用,那样对创作是不利的。只要用得好,用得适度,对艺术创作是大有裨益的。
(六)镜头转换与故事串联的媒介
一部影片或一部电视连续剧的完成,常常需要拍摄几百个,甚至成千上万个镜头,最后在剪接台上把它们组接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整体。在组接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连接,段落之间的切换,场景之间的转场。它的作用在于改变观众的视觉注意力,自然而有机地转换剧中的时间与空间,以推动情节的进展。而物件细节也常被导演作为镜头连接、段落和场景转换的媒介。
例如,在我国影片《红高粱》中,开头一场戏表现新娘子坐在屋中梳妆打扮,连续用了7个特写镜头,最后一个特写是给新娘子蒙上了红盖头。这个“红盖头”恰恰是导演用作场景和段落转换的媒介。接着,红盖头一揭,新娘子已经坐到正在路上行进的花轿内。镜头通过红盖头这个物件细节的一蒙一揭,新娘子由室内转换到轿内,由家里转换到送亲的路上,既变化了空间,也转换了时间,使由家中到路上的一段时间做了压缩。这一转换功能则是由物件细节作为媒介完成的。
另外,物件细节还可以作为故事与故事之间串联的媒介。比如,一部故事片包容几个各自独立的小故事,为了使它们相互之间产生关联性,让观众的观赏兴趣不致中断,编剧和导演往往运用一个物件细节将其串联起来。几个小故事连起来看,是一部完整的故事片;分开来看,几个小故事又可以各自独立成章,成为一个个完整的短故事片。我国早期影片《压岁钱》、希腊影片《伪金币》,就是通过压岁钱和伪金币这些物件细节将各自独立的短故事串联在一起的。
美国影片《纽约奇谭》(又译《曼哈顿的故事》)颇具代表性,该片运用一件燕尾服将五个独立的短故事串联在一起。燕尾服分别出现在五个故事当中,给不同的人物、家庭、生活带来了不幸或幸福,吸引观众津津有味地观看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制片商为了操作这部影片,几个小故事的主人公均聘请好莱坞的大明星主演,可谓明星荟萃,不仅保证了小故事的可看性和艺术质量,而且满足了影迷们一睹众多明星风采的愿望,由此而提高了影片的号召力和上座率,并引起了轰动效应。这虽然是制片商招徕观众、促销影片的一种手段,但同时也为影片开拓了一种新的样式。而燕尾服这一物件细节则在影片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物件细节的功能以及它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由此可见细节对全局的重要性。试想一部电影如果缺乏生动的细节描写,岂不只剩下一堆干巴巴的事件堆砌了。因此,物件细节应该引起影视编导对它的研究和重视,并在运用中取得实效。
思考题
1.怎样理解物件细节的作用?
2.从看过的电影或电视剧中举例说明细节对构成情节的作用。
练习题
试以“一张百元假钞”为题,构思一个可讲述3~5分钟的故事,练习构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