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多维视域的大众传媒
3294600000003

第3章 哲学与大众传媒的关系(3)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是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工作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经过几代党和国家领导集体的不断创新,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益的新闻思想和经验教训,不断丰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大众传播事业则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最高指导思想,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发展而来的。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前,党的机关报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基本形式;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新闻事业则成为社会主义中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所遵循的基本方针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同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出版等事业一样,虽然各有自己的特点和具体发展规律,但是它们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组成部分,都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尽管服务的具体形式、内容、方法不尽相同,但都必须遵循这个基本方针。”我国的社会主义传播事业,必须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的社会主义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亿万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也是由他们不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将它推向前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着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又是人民利益的根本保证。因此,从本质上来看,社会主义同人民群众是血肉相连的,在根本利益上是高度一致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主义大众传播事业必然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坚持“二为”方向,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大众传媒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我们的大众传媒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三位一体的耳目喉舌正是社会主义大众传媒事业区别于其他社会条件下传播事业,区别于社会主义的其他各项事业的本质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报刊“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唤的喉舌”,“报纸最大的好处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体现了社会主义传播事业的个性特征。无论古今中外,任何阶级、政党所领导和控制或影响的传播事业,都是党派的耳目喉舌,但不可能又都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唯独社会主义的大众传播事业,才能做到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又是人民大众的耳目喉舌。

社会主义大众传媒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强大的现代化舆论工具。社会主义大众传媒事业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在我们党领导的各条战线中,宣传思想战线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战线。在我们党的各级领导机关中,宣传思想工作部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门。在我们党的干部队伍中,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是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几十年的历史表明,革命也好,建设也好,要取得伟大的胜利,都离不开宣传思想工作。这是我们党的一条基本经验。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强有力的作用,是我们党的一大传统,一大优势。”我国的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发挥着传播信息和舆论先导的作用,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创造和提供了一个有利的舆论环境。

社会主义传播事业担负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重要任务,这也是我国大众传媒的中心任务。而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就必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舆论导向具有不同的层次,首先是政治导向,其次是思想导向、价值导向、行为导向、审美导向、服务导向等。舆论导向正确的前提条件是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以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自觉加强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认真宣传党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体现出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准确性、及时性、鲜明性和自觉性。所以,“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作用”。

三、大众传媒在当代社会的重要地位对哲学提出了概括其活动规律的要求

对于大众传媒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可以从个人、社会两个层面来看。

就个人层面而言,今天的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一个重要改造力量。人类的一切现代生活都与传媒紧紧联系在一起。有人将传媒比喻为空气和水,用以说明传媒对个人生活的重要价值。也有人用“魔弹”来形容传媒对受众的作用——媒介信息像从枪膛里发射出的子弹一样射向受众,而受众则中弹即倒。大众传媒作为传播信息、引导时尚、提供娱乐内容、宣传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手段,对个人的作用是重大的。它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精神生活的情感、情绪状态和理性观念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现代社会,传媒的高度发展,开阔了个人的视野,拓展了个人的知识面和思考问题的深度;传媒提供了大量的娱乐、消遣性内容,丰富了个人的闲暇生活,创造了独具魅力的消闲文化;传媒对个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与价值观也有着或大或小、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传媒通过提供医药、饮食、保险、股票等方面的服务信息可以便利个人生活。信息时代大众传媒无处不在。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与传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人都是一个网民或者一个观众、一个听众;每个人都会随着电视剧情节而有相应的喜、怒、哀、乐;每个人都会在观念上受到传媒倡导的观念的影响;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从电视、广播、报纸、网络中学习到社会、医疗、饮食、保健、外语等各种各样的知识,了解到空难、政变、股市等各种类型的信息。在传媒的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在成长。传媒的社会化功能在不知不觉中发挥着它的作用,这种作用虽无形,但巨大。

就社会层面而言,大众传媒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重要的、不可低估的影响。在政治生活中,传媒可以起到宣传政治主张,公开政治生活,进行政治协调、政治控制,加强国家之间交流与合作的作用,因此,传媒成为参与政治的重要工具。在经济生活中,传媒的广告、资讯信息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传媒与经济交互影响,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领域,传媒作为文化的一种类型,对于文化传播、文化引导和文化进步起着巨大的作用,传媒营造着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引导着社会时尚。概括上述大众传媒的作用,可以得出这样言简意赅的结论:“大众传媒的意义就在于,它不仅是我们可用可不用的工具,而且是我们必须生存于其中的世界。……大众媒介既是工具又是世界。大众媒介首先是世界。”大众传媒如此重要,自然要求科学理论对之进行深入分析与概括。目前从传播学、新闻学等角度所做的概括很多,而且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倾向。例如在美国的理论界,关于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的价值评价,就存在肯定和否定等不同的观点。赞扬大众传媒的人充分肯定它的作用,认为它可以使个人和社会联系起来,促进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发展,是可以与家庭、学校相提并论的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力量。对大众传媒的价值持否定态度的学者则认为,大众传媒会导致社会文化、价值观、行为模式等方面的高度同一性,这就意味着对文化本身的多元性的危害。大众媒介所造就的是一些冷漠和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他们千人一面,不具备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格。而且,大众传媒的日趋垄断化使得信息被控制在少数人手中,成为他们谋求个人或集团利益的工具。这两类争论都各自有充足的论点和论据,是关于大众传媒作用的典型的二律悖反。对此可以用哲学的方法论去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理解。

辩证法一贯强调的是全面地看问题,反对片面地看问题;同时强调把一个问题放到它所得以存在的具体环境中去分析和理解,反对不顾时间、地点、条件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大众传媒的功能的价值评价上,我们不能不顾条件,孤立地、片面地抓住一点或几点谈它的价值,而要把它放到它所应用的环境中,与它的使用者联系起来。如果大众传媒为正义的社会力量掌握,就会起到正面的、积极的作用;相反,则起负面的、消极的作用。例如,网络(第四媒体)可以加速信息的传递,使人与人、国家与国家的交往变得相当便捷,节约了资源,但同时也存在黑客现象,存在网络犯罪等问题。所以关键是谁在使用、如何使用大众传媒。

从哲学的角度概括大众传媒及其活动规律,目前在国内尚没有较为成熟的理论观点,需要有志于此的学者对这块处女地进行开垦。作为跨学科研究,这个研究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