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张继平、冯波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或最高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阵营。辩证唯物主义指出:物质是世界的本质和基础,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大众传媒,自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以物质形式为载体,传递意识形态的内容,这正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大众传媒领域的反映。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内容上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对于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基本路线之间的对立。凡是认为存在、物质是第一性,是世界的本原,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精神、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就是唯心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把一切哲学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据。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首先,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正确解决决定了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正确解决。例如,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可以是可知论者,但它们对认识的对象、来源和认识的本质却有完全相反的看法。唯物主义者承认世界是物质的,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因此承认对象的客观实在性,把认识看成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唯心主义正相反,它把精神、思维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因此就把人们的认识、把哲学的发展看成是精神的自我认识,认识活动因此不是反映客体而是建构客体。
其次,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正确解决,又有赖于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物质世界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但要得出这个结论必须通过人们的意识,这仿佛是一个悖论。为了证明物质世界不依存于人们的意识,却首先要让它进入人的意识;要证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却首先要把意识放在第一位。人们只有通过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才能确凿地证明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如果物质世界不进入人们的实践和认知领域,那它就成为永远处于彼岸世界的神秘的“自在之物”。如果不通过人的意识,就无法说明为什么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哲学基本问题中出现的这一悖论说明,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彼此间是不能割裂的,在解决这一悖论时,哲学基本立场(本体论)的不同决定了人们解决认识论问题的方式有所不同。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是世界的本质和基础,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是正确处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遵循世界固有的发展规律改造世界的科学的哲学基础。
二、大众传媒的基本问题
从本质上来看,大众传媒的诞生和存在、发展,实际是物质世界进入人们的意识之中的一种必要手段。人类通过大众传媒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使认识客体进入人的认知领域,再通过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大众传媒就是以物质的形态为载体,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来影响人们的意识,从而影响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过程和改造过程。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传媒领域的反映。大众传媒的基本问题就是大众传媒的意识内容和大众传媒现实物镜世界之间的关系。客观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就是在大众传媒领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大众传媒的基本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一)大众传媒的生产主体和生产工具是物质的,生产出的产品具有意识的属性
大众传媒的生产主体是指具体的传播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传播机构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网站等生产大众传媒的社会组织,是根据社会和公众的需要,以及政府的要求而建立的社会单元之一。作为大众传媒从业者的具体的个人,具有物质性,是一种客观实在。更重要的是,他们所从事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大众传媒的生产工具,同样也是物质性的。比如,报刊、图书的排版设备、印刷机械、装订仪器等,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具有客观性,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广播、电视的编采仪器、发射设备、后期制作的编辑器械亦然。所以说,大众传媒的生产主体和生产工具是物质的。
大众传媒生产出的媒介产品的主要实用价值在于其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也就是说,人们购买媒介产品是因为传媒的内容,而媒介的内容是传媒机构和从业人员根据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生产出来的。人们通过大众传媒,获得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从而影响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所以,大众传媒生产出的产品具有意识性,是精神范畴的事物。
(二)大众传媒的传播载体是物质的,传递给广大受众的内容是意识的
大众传媒,一般是指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录音录像制品等,其载体可以分为实体形态和符号形态两种。实体形态是大众传媒形成的充分条件,符号形态是大众传媒形成的必要条件。只有两种形态同时具备了,大众传媒才能正常运作。
从实体形态的载体来看,无论是纸张、电波、电缆还是其他磁性材料,都是物质的,具有物质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其中,纸张、电缆、磁性材料等是为人直接感知和描述的宏观物质,而电波却是为人间接感知和描述的微观物质,又称电磁波。它是由不同波长的波组成的合成波,波长范围从10E-10微米(1微米=10E-4厘米)的宇宙线到波长达几公里的无线电波,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超短波和长波无线电波都属于电磁波的范围。其中,肉眼看得见的仅仅是电磁波中很短的一段,从0.4微米~0.76微米的这部分可见光。可见光经三棱镜分光后,成为一条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光带,称为光谱,其中红光波长最长,紫光波长最短,其他各色光的波长则依次递减。波长长于红光的(>0.76微米)有红外线、无线电波;波长短于紫光的(<0.4微米)有紫外线、γ射线、X射线等。这些辐射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可用仪器测出。
但是,仅有物质的实体形态,还不能算是形成了大众传媒。比如一张具有实体形态的白纸,具有了成为一张报纸的充分条件,但如果上面没有有意义的符号,绝对成不了一份报纸;一叠白纸装订成册,具有了书的形状,如果没有有意义的符号负载在上面,也绝不可能成为一本书。同样,整个自然界中,亘古以来各种波长、能量的电磁波充盈着整个宇宙,但如果没有通过有机的编排,把有意义的符号编码进去,解码出来,也绝对不是广播、电视等电波媒体。
从符号形态的载体来看,承载内容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符号本身也是物质的。所谓符号,从广义上说是一个外延极广的概念,同人的各种生活有关的用具、物什、现象、事物等都可以叫做符号,如服装、吃饭、行为、说话、表情、文字、图像、声音等,因为它们都“表示”着、“指代”着某种“意义”。韦希尔英语词典对“符号”一词归纳了四种含义:(1)是指某种用来代替或再现另一件事物的事物,尤其是指那些被用来代替或再现某种抽象的事物或概念的事物;(2)是指一种书写的或印刷的记号,如某种字母或简写字等。它们多用来代表某种事物、某种性质、某种过程、某种具体的数量等;(3)在精神分析学中,专指那些代表着被压抑到心理深层的无意识欲望的行为或事物;(4)在神学中,是指种种抽象的教条或概括。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符号的共性,即它是代替、表示、表达某种事物或意义的感性形式,如报纸、书籍上的文字、图像、数字等,广播中的声音、语气、语调等,电视画面中的影像、画面、音乐、声音等。在这里,我们可以把符号界定为指称、表达、表示任何事物的概念、意义的感性形式,分为可听符号和可视符号。符号是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其一是它的感性形式,如声音、画面、文字笔画等;其二是它所包含的事物的概念和意义,即能指和所指。
当实体形态和符号形态共同存在时,大众传媒才得以形成。大众传媒传递的内容是以符号的形式进入人的大脑,通过大脑的综合分析整理,把经验感性的世界和一般意义的物质世界在意识中统一起来,形成对事物的具体看法。